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元虽然失去了霸主地位,但仍然在各国国际储备赁币中占较大比重.单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利于全球经济的穗定,形成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进一步加强,人民币国际化并最终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的呼声越来越大.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长期、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我国应该抓住机遇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2.
浅析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势经济造就强势货币,中国经济5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使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和对外支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出口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前列.货币权力的大小与其所在国或地区GDP在全球的地位高度正相关,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人民币的"低调"无法隐藏人民币正在成为新兴国际货币的事实.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及走向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边境贸易助推人民币区域化,货币互换为增加境外人民币存量提供了制度安排,离岸中心为境外人民币提供了服务平台,人民币国际化在各个领域已经形成共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关键货币——美元持续疲软,国际能源价格持续下跌,给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人民币加速国际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中国应利用人民币升值通道期,推动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实现;利用石油价格的下跌期,推动重要能源的人民币国际计价;利用中国全球贸易地位,树立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  相似文献   

4.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呼声高涨,人民币国际化迎来一次历史机遇。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货币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打造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国际化货币,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全球金融战略布局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翟士军 《商业时代》2012,(31):57-58
本文认为,人民币要想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增长与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是支持人民币结算走向国际化的核心。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维持世界经济格局的稳定,都需要人民币成为新兴的国际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要从根本上摆脱美元对人民币的消极影响,消除不必要的外汇管制,制定稳妥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下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势经济会造就强势货币,中国经济2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使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和对外支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出口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前列。货币权力的大小与其所在国或地区GDP在全球的地位高度正相关,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人民币的"低调"无法隐藏人民币正在成为新兴国际货币的事实。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当前人民币周边流通的现状、衡量了人民币和当今世界两大货币—美元、欧元的国际化程度,指出人民币虽然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接着本文结合实际分析指出,"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最后本文在"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催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就目前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来看,无论是在国际化的模式确立,还是已有的进展态势,以及未来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与国际化的要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综合而言,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路还很遥远,现在不过是刚刚起步而已.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和政治实力提高后的必然选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不仅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也意味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可以通过制定国际金融规则来体现国家长远利益和经济目标,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制度性收益以及其他间接利益,但与此同时我国也要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本文主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受到重创,促使国际社会对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合理性进行反思。随着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地位的上升,有舆论猜测人民币将会成为美元的最大挑战,成为国际主要的储备货币。本文从货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和储备货币的分析角度出发,联系中国和人民币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中国与国际间的经济往来越发频繁,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元主导型的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上反映强烈。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主张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加快脚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王一情 《现代商业》2014,(26):67-68
世界经济能否健康平稳的运行离不开良好的国际货币体系,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弊端逐步浮现,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新兴市场的国家代表,飞速发展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人民币在周边贸易中的广泛使用和对获取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的迫切愿望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许人杰 《商业时代》2011,(26):51-52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平衡国际货币体系而必然进行的长期过程。本文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币向国际化迈进的重要事件,并结合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勾画出了清晰的路径图。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间的贸易也更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化,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制度已经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必须要有新的国际货币加入来对世界货币体系进行补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人民币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人民币也成为国际交易之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重要货币,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势在必行。文章就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逐渐走出国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其国际货币的地位初步奠定。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全球已有60多个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本文结合人民币国际计价功能的发展,对其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发现:人民币计价功能的区域性特征明显,人民币在国际金融计价中的比重增长较快,增加人民币供给为其实现国际计价功能提供了有力保障,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是实现人民币计价功能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爆发表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不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困局。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外贸规模巨大、外汇储备充足等国内条件无疑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而且国际经济形势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契机;人民币国际化收益前景十分可观;但其国际化过程也存在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诸多阻力和挑战。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条漫长且复杂的道路,应遵循先区域化后国际化的渐进式路径。  相似文献   

16.
强势经济会造就强势贷币,中国经济2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使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和对外支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出口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前列。货币权力的大小与其所在国或地区GDP在全球的地位高度正相关,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人民币的“低调”无法隐藏人民币正在成为新兴国际货币的事实。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当前人民币周边流通的现状、衡量了人民币和当今世界两大货币一美元、欧元的国际化程度,指出人民币虽然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接着本文结合实际分析指出,“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最后本文在“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崛起奠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根基,中国经济国际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依据,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保障。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人民币国际货币战略,这包括外汇储备战略、汇率战略、金融体系战略等,它将有利于确立未来中国的世界经济强国地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流通与使用,开始了它的国际化进程。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货币的国际化将给发行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现实基础,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实施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流通与使用,开始了它的国际化进程。一种货币要戍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货币的国际化将给发行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现实基础,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实施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特别是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使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逐渐认可和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国际结算手段,大量人民币在境外流通,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渐显,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