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控制权收益的激励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企业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权。在现代股份制条件下,企业剩余控制权发生了从股东向经理手中的转移,经理由此获得了相应的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对于企业经理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相对于剩余索取权来说,其激励效果并不持久和可靠。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应重新建立起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经理股票期权(ESO)是解决企业委托代理矛盾、报酬和风险相对称的长期激励计划,对于解决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具有独特作用,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在我国建立要从政策法规制定、市场环境培育、企业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着手,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产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受产权激励的影响,其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均优于其他同类公司;在同为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内,企业家控制(特指资本家与企业家合二为一)的企业因"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更有助于发挥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作用及企业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当代学者关于其收益理论的新观点。早期企业理论认为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高管人员掌握实际控制权而可以违背股东意志,获取私人收益。现代企业理论通过驳斥"剩余索取权"理论,提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即控股股东能够单独享有某些收益,该收益并不在所有股东之间按照出资比例分享,是通过对控制权的行使而占有的全部价值之和。此后,本文介绍了控制权收益理论的合理性受到当代学者理论支持,提出了"超控制权收益"概念。  相似文献   

5.
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存在着归属的矛盾,这一矛盾使管理者有偏离企业家最优行为准则的潜在动机,可能损失企业的利益。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股票期权激励,这比一般经理人持股具有成本低、无风险顾虑、能长期激励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企业所有权的演进过程也是企业所有权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所有权的内涵经历了从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到两者之间匹配的演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以两权分离为基础,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又产生了代理成本,所以,解决委托成本问题的最终办法是在某种程度上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身份合二为一。作为一种制度创新,MBO对于企业的有效整合、代理成本的降低、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重要意义。MBO不能完全取代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并不必然带来企业效益的提高。这种具有多权重新合一倾向的企业制度并不是古典企业制的复活,而是对其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要完善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制度,对管理从激励和监督两个方面双管齐下。针对国企激励和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应采取股权激励、效绩评价、拓宽监事职能、加强对国企投资的稽查以及加强经营的约束意识和规范职位消费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分配问题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为企业所有权如何安排的问题。而企业所有权安排,应有利于组织租金最大化;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应是在完善的要素市场条件下,要素所有者自愿缔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收益是有成本的。本文通过模型分析发现,控股股东在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标下达到均衡时,单位控制权收益所产生的控制权收益成本与该单位控制权收益本应与其他股东分享的部分相等。当控股股东的股份比例上升时,控制权收益下降,公司价值上升;反之,当控股股东的股份比例下降时,控制权收益上升,公司价值下降。当外部制衡力度上升时,控制权收益下降,公司价值上升。因此,各种加强外部制衡力度的措施,将有效制约控制权收益,从而达到保护小股东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赫鲁晓夫经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不断地对前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使其表现变迁的特征。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之制度变迁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对前苏联经济的变迁做了全新的考察和分析,对这种变迁的特点、意义和局限性做了新探讨。  相似文献   

11.
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存在着归属的矛盾,这一矛盾使管理者有偏离企业家最优行为准则的潜在动机,可能损失企业的利益.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股票期权激励,这比一般经理人持股具有成本低、无风险顾虑、能长期激励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张群 《全国商情》2005,7(8):62-64,69
本文从人力资本的涵义和性质着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拥有的两种收益索取权:合同索取权和剩余索取权。指出市场中的企业不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而是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共同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而达成的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组织。企业所有权界定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企业剩余是对企业人力资本的一种间接定价,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的适当安排有利于激励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制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不同模式及由此形成的相机治理直接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受激励水平、程度以及企业治理效率。从历史、现实的逻辑对3种典型的企业形态中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进行考察,并提出现代股份制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安排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终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涉及两种以上财产的企业联合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拥有两种不同的剩余控制权。因此,研究企业的所有权问题应该同时考虑人力资本的实际剩余索取权和自然剩余索取权。富有效率的企业所有权安排需要兼顾这两种权利并且有针对性地运用监督和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整合,企业所有权由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组成.但是企业所有权如何配置,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所有权配置的争论出发,分析争论的误区,阐述企业所有权变迁的轨迹和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企业所有权变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和大股东侵害的理论做了修正,得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合理控制权私人收益+超控制权私人收益,其中超额控制权私人收益表现为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发现,大股东通过控制权共享收益和控制权私人收益,实现了"公司有业绩、大股东有超额回报"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7.
姜硕  张静 《全国商情》2008,(2):77-78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股份公司上市,股份公司的上市行为势必对公司产生许多的影响.本文从股份公司上市行为对控制权收益影响的角度出发,利用改进的控制权收益模型,通过影响控制权收益的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以我国2004-2005年新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和研究由于股票上市行为对于控制权收益产生的影响,进而对控制权收益做出客观、正确的衡量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03—2007年沪深两市812起非流通股转让事件估计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市场整体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达17.87%;ST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高达31.38%,远大于正常经营公司的15.06%;关联交易控制权私有收益达20.03%,高于非关联交易的15.98%。41宗配对样本控制权私有收益平均水平达9.20%,正值比例为41.46%。独立样本2003—2006年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2007年略有下降;正常经营公司和非关联交易公司变化趋势与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西方各派企业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企业与不确定性的联系。在分析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本将企业进一步概括为吸收、消化不确定性的“装置”。剩余控制权是企业“自觉力量”的灵魂;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应的制度安排则是企业承担不确定性的法宝。  相似文献   

20.
企业是要素所有者分享“合作剩余”而达成的合约,而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决定剩余索取权的分配状况。企业的会计选择可分为机会主义型与有效契约型,经理人股票期权可以减少会计选择的机会主义,能提高会计选择有效性,使企业价值达到相对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