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台州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光、温、水、气资源丰富,耕地少,人口多,人均土地0.57亩,土地后备资源缺乏,但劳动力充足,群众素有农作物间套混种经验,全区常年复种指数在240~250,其中尤以旱地作物间套作及冬季作物间套混作所占比例较大。全区按不同主作物生育季节而形成的间套混种,大致可分四大类:一是旱地以甘薯  相似文献   

2.
褚敬安 《农家之友》2010,(17):50-50
茶园立体间套,是指在茶园里以种茶为主,兼种其它作物。茶园立体间套属于多投入、多输出、多时空变化、生物性生产的人工复合系统。合理的茶园立体间套,不仅能使农户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3.
间作、套种是复种耕作制中的一种优良栽培方式,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增加复种指数多种多收的经济有效耕作措施。本文拟对棉花与花生间作的增产效果和增产原因及栽培技术,作以下分析。一、增产作用及其经济效益大田生产实践证明,棉花和花生不同作物实行合理间作套种一其好处有:(一)增加经济效益、在棉田间作套种花生.变棉田单一种植为立体多层次栽培,一可提高复种指数1倍;经济作物商品率大部分在95%;间作棉平均每亩收籽棉286~290公斤,花生210~270公斤,比单作棉平均每亩增产8.1~11·0%。(二)节省地、水、肥和劳、畜力。间作…  相似文献   

4.
反季节豌豆是一种多用途、高产量、高效益的蔬菜作物,既是肥又是菜,也是粮。同时反季节豌豆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最佳接茬作物和果园的间套作物。由于其生育期短,从播种到鲜荚上市仅需55~60天,这样可充分利用果园和空闲地种植。反季节豌豆一年可多次播种,尤以3月、8月播种收获的产量最高,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地力,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收入,又可增加  相似文献   

5.
研究和实践证明,把某些作物通过问作、套种或混种等形式合理搭配种植,常常可以控制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收到“不施农药,胜施农药”的效果。现将相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巧施磷肥增效益在不同的连作种植方式中,磷肥应施在不同的作物上,才能发挥最大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1.绿肥、水稻:磷肥应施在绿服上,因为绿肥是喜磷作物,亩施40一50斤过磷酸钙,苕子、箭舌豌豆等绿肥往往能增产鲜草70%以上,绿肥产量高,所以固定的氮也多...  相似文献   

7.
黄武艺 《农家之友》2009,(12):14-16
以甘蔗为主,在甘蔗行间种植其他短期作物或绿肥的栽培方式称为甘蔗间种,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前把甘蔗套种于预留行间的栽培方式称为甘蔗套种。甘蔗间套种技术是近年来围家非常重视的农作物栽培模式之一。甘蔗实行间套作.一是可以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三是可以改善蔗田生态坏境,减少土壤水分燕发,减少杂草发生危害和防止土壤板结。仟蔗间套种已成为提高蔗田经济效益,实现甘蔗与间套作物双丰收的良好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间套复种是调整农田种植结构的重要措施。浙江省间套复种通常应用于夏秋季作物,而冬季则多数采用粮、棉、油作物净作轮种。冬季生产占农业生产年度的一半以上。为开拓冬季生产潜力,我们对冬季实行间套复种的效益作了一些探讨。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9.
棉花与其它作物间套作中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两种作物共生期较短;二是棵的高矮适宜,互不影响风光的接收;三是两种作物均高产。这是棉花与其它作物间套作应遵循的原则。那么,什么作物同棉花间套作好呢?棉花与大蒜、马铃薯、洋葱、甘薯间套作是比较理想的。今将棉薯间套作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一、品种。棉花选种高产、抗病、优质的冀棉20(即冀492),它株型高大、松散、生育期130多天。桃大(5-6克)、衣分高(40%以上)。甘薯52-7,有四个特点:高产。春种亩产5000公斤;夏种亩产3000-4000公斤;早熟。生育期仅70-80天,年可种两茬;棵小、蔓短。仅80-90厘米,不翻、不提,抗病。  相似文献   

10.
《江苏农村经济》2014,(12):43-43
适用范围:全省各产棉区,尤其适用于以旱作为主的区域。土壤地力中等以上尤为适宜。 关键技术 1.选好间套作物,合理品种搭配。选择经济效益高的豆类、葱蒜类、绿叶菜类、根菜类及瓜果类中的矮杆、早熟、浅根、能摘鲜的作物品种最为适宜。一般问套作物在7月上旬收获,7月15日前收获完毕。  相似文献   

11.
镇巴县在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中,抓推广脱毒种薯、规格间套、高垄种植、配方施肥等综合配套技术,挖掘马铃薯增产潜力,提高了马铃薯单产,创镇巴县马铃薯高产新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蔬菜间套作要遵循的原则是:1.要考虑光能的合理利用,不要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不同蔬菜对光的要求是不同的,叶面积的大小和着生方式也有差异,要合理搭配,减少干扰。2.要根据不同蔬菜的特性,把它安排在最适合于生长发育的时间。3.要考虑不同品种的特性,统筹安排,避免争光、争肥水的矛盾。4.要根据不同蔬菜的大小、长相、长势,确定适宜的密度、栽植方式。5.有主作的,次作不能对主作有不良影响。具体设计间套作时,可以采取下列组合:1.两种对养  相似文献   

13.
《农家致富顾问》2014,(9):12-12
青岛农科院突破了传统食用豆类栽培模式,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发出果林间套作豌豆越冬栽培技术。该技术筛选培育出了4个适宜青岛本地条件的种植品种,打破了以往豌豆只能在春季播种的惯例,改为10月中下旬播种越冬栽培。通过果林间套作技术,形成了豌豆作物与果林的生态互补。  相似文献   

14.
蔗田立体农业就是以甘蔗为主体,间套其它作物,构成合理的人工农田生物群落,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以充分利用光,水和土地资源,增加农田生物量和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群  相似文献   

15.
<正>套作是指一年内,在同一土地上的前茬收获之前,播种或移栽后茬作物的种植方式,是我国农作物种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两种作物生育期、播种期及收获期均不同,但又有一定时间的共生期,通过作物不同组合、搭配,构成多作物、多层次、多功能复合群体结构,可有效发挥有限土地、空间资源的生产潜力,取得较单作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小,因此提高农作物总产量必须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来实现。我国南方热量资源"一季有  相似文献   

16.
沅江市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之一,近几年来,我们以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为基础,在棉地秋冬季种植一季作物,大大提高了棉田综合效益,使每亩棉田从间套作物中获取500-800元的收入,每亩棉田的总收入均在1300元左右,最高收入达1500-1800元,有效地调动了棉农的积极性,从而使全市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2-15万亩左右,促进了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在认真总结棉田间作套种经验教训基础上,进一步搞好了棉田的合理布局,搞好间作套种模式的优化和区域规划,使全市棉花间套生产走上规范化,区域化和规模化的轨道,实现高产,多收和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新疆棉田地膜回收迫在眉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棉田地膜回收迫在眉睫王建民李爱玲一、地膜污染现况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种植作物,具有增温、保墒、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能使作物大幅度增产。目前新疆垦区地膜棉已占全部棉花种植面积的95%以上。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由于塑料薄膜为高分子聚合物,它在土壤...  相似文献   

18.
臧知非 《中国农史》2003,22(2):35-37
吴简的“旱田”、“熟田”并不是就农民所租田地的质量状况而言,不是指“受旱和正常收获的田亩数”,也不是指“种植早地作物”和“水稻田”,而是国家征收地租的专门用语:旱田是低产田,熟田是高产田。国家分别制定统一的旱田、熟田的标准亩产量,确定两种统一的田租额,征之于民,用调节农户旱田、熟田数量的方式调节因租种不同质量土地的农户的田租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文章调查“两区”内作物实际种植情况,探索遥感技术在“两区”作物种植结构监测和“两区”数据更新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区,以Landsat8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遥感监测技术,对研究区范围内202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种植情况进行监测,识别3种作物并提取地块边界,形成作物空间分布矢量图,与“两区”划定成果图叠加对比,分析“两区”划定情况与实际种植情况的一致性。结果 (1)富锦市水稻生产功能区内水稻实际种植面积占比88.2%,玉米生产功能区内玉米实际种植面积比例为17.8%,大豆实际种植面积占大豆生产功能区的68.8%。(2)富锦市实际种植情况与“两区”划定成果要求种植面积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大小因作物不同而不同,主要受当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结论 鉴于遥感技术可以在“两区”作物种植监测中发挥特殊作用,建议农业农村部门采用遥感技术对“两区”范围内作物种品种和种植面积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实际种植情况并更新“两区”数据库,实现精细化管理,进而为决策部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农家之友》2005,(6):13-13
灵山县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充分利用土地,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多元经济发展的路子。目前,全县发展经济作物34.29万亩,其中发展间套种植短期经济作物9.8万多亩,占28.6%,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回报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