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秸秆养牛,过腹还田,这种畜牧业生产形式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仅河南省自1985~1990年,牛存栏由609.9万头增至892.5万头,年递增7.91%;牛肉产量由3万吨增至18.2万吨,年递增43.41%;牛肉占肉类总量的比重由4.2%上升到13.5%,增加9.3个百分点。日增重1.6公斤。以上结果表明,用氨化(青贮)秸秆喂牛平均每头牛每天可节约1.5~2公斤粮食。  相似文献   

2.
一、辽宁省粮食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生产现状 2007年辽宁粮食播种面积4842万亩,产量18347万吨。其中,水稻898万亩,产量503万吨,分别占全省19%、237%;玉米3206万亩,产量]465万吨,分别占全省66%、69%;大豆196万亩,产量38万吨,分别占全省4%、1.8%;高粱128万亩,产量39万吨,分别占全省3%、18%;谷子123万亩,产量23万吨,分别占全省3%、1.1%;薯类144万亩,产量S1万吨(折粮),分别占全省3%、2.4%。从区域生产来看,目前辽宁粮食主要集中于辽河平原及西部部分的铁岭、沈阳、锦州、大连、鞍山、朝阳、阜新、盘锦八个市,  相似文献   

3.
玉米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同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8957万吨,比上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9年丰收。从三大粮食品种看,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为20812万吨.增产1534万吨,玉米产量超过稻符产量383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人粮食作物品种。  相似文献   

4.
一、当前江西省粮食供需情况1.生产1996年,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及适宜的气候条件等原因,全省粮食生产全面丰收,成为历史上产量最高的年份、粮食总产达1766.5万吨(原粮,以下同),比去年增产159.5万吨,增长10%。其中:早稻产量668万吨,增产125万吨,增长22.3%;中晚稻产量1016.5万吨,增产31.5万吨,增长3.19%;春杂粮产量82万吨,增长2.5%。2.消费(1)城乡居民口粮:1996年底全省人口总数为41O0万人,按人均年需口粮250公斤推算,城乡居民共需口粮1025万吨。(2)工业用粮:儿食品制造工业;省食品制…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辽宁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207.7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5.3%。玉米产量1340.3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65.0%。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发展现代农业尤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开发高油玉米改善粮食作物结构孙桂珍玉米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2200万亩左右,约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50%;年均产量80亿公斤,占粮食总产的55%。由于目前玉米主载品种的籽粒用途较窄,外销内销门路少,商品率低,常因滞销挫伤农民积极性。因...  相似文献   

7.
最新预计,今年吉林省玉米将减产。预计今年全省玉米单产在6500~7200公斤,公顷左右,平均亩产380-400公斤/亩,总产在1600万-1700万吨左右,玉米播种面积为279.7万公顷,低于上月预测的289.3万公顷。2004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为286.5万公顷,平均亩产420公斤/亩,玉米总产为1810万吨。以下两个主要因素影响了今年的玉米收成。  相似文献   

8.
玉米是辽宁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其年耕种面积为2350万亩,占我国玉米年耕种面积的6.5%,名列第6位。按产量计算,全省平均年产玉米822.5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7.2%,位居第9位。玉米在辽宁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它是人们的直接食物来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淡化粗粮、细粮的概念,在粮食消费市场中,玉米加工后食用产品价格并不低于水稻与小麦。  相似文献   

9.
正一、辽宁玉米产业基本状况(一)生产情况玉米是辽宁第一大粮食生产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十五"时期,全省玉米年平均种植面积为1615.1千公顷、平均产量1069.2万吨、单产每亩441.3公斤,分别占全国玉米年平均种植面积24957.6千公顷的6.47%、平均产量12417.56万吨的8.61%、单产每亩331.2公斤的132.58%,即辽宁单产高出全国32.58%。"十一五"时期,全省玉米年平均种植面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内蒙古玉米种植面积持续快速增加,2015年,全区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已达5110万亩和450亿斤,分别占内蒙古粮食作物比重的60%和80%,分别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9%左右,种植面积较2003年翻了一番多,是自治区的第一大作物。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整株青贮玉米面积为500万亩左右,年均青贮量约2000万吨。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自治区粮食生产"十二连丰"做出了重要贡献,青贮玉米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增长,草原面积减少,人均占有粮食的不足,人们把开发饲料资源的注意力转移到秸秆上来,利用和研究秸秆养畜是当今世界饲养业的主攻方向。我省现有耕地1.3亿亩,年产和秸秆2500万吨,秸杆产量相当于划原产草量的10倍,利用秸秆养畜大有可为,现在全省草食牲畜存栏量达50万个牛单位,年需饲养1575万吨,而草原产草量只有250万 吨。饲草严重不足。利用好秸秆资源,可以降低饲养成本大大提高畜笔业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我国玉米产量首次超过稻谷,成为国内第一大粮食作物。东北和华北黄淮两大主产区产量15497万吨,占总产的74.5%,其中东北三省一区产量8480万吨,同比增加917万吨,增幅5.9%,华北黄淮地区产量7017万吨,同比增加74.1万吨,增幅1.06%。玉米的连续丰收为稳粮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亦使玉米供求由近年“紧平衡”转变为结构性供应充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玉米是供作饲料为主的粮、经、饲兼用作物.玉米秸秆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源。作为一种资源,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可利用的化学成分,可用作畜牧业饲料的原料。长期以来.玉米秸秆就是牲畜的主要粗饲料的原料之一。有关化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含有3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2%~4%的蛋白质和0.5%~1%的脂肪。既可青贮,  相似文献   

14.
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服务局(NASS)发布农产品产量预测报告.预测显示,2005年美国玉米产量将达到110.3亿蒲式耳(相当于2.8亿吨),大豆产量将达到30.4亿蒲式耳(相当于8282万吨),棉花产量将达到2316万包(每包480磅),小麦产量为20.98亿蒲式耳(相当于5711万吨),花生产量为211万吨.虽然玉米、大豆和棉花较上年有所减产,但均为创纪录的第二个丰年.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石家庄市是国家粮食主产区,现辖24个县(市)区,总人口903.99万人,耕地面积577千公顷,常年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为900万吨,其中玉米秸秆480万吨。  相似文献   

16.
数字粮食     
282.3万吨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11月5日,辽宁、黑龙江、山东等5个玉米丰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2011年新产玉米282.3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50.9万吨,占收购总量的18%。  相似文献   

17.
今年全省小麦生产克服去冬今春极端不利天气条件影响,再次获得较好收成,夏粮单产仅次于历史最高的去年,总产实现七连增,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分析,预计全省夏粮实收面积3510.6万亩、单产315公斤、总产1105.3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25.39万亩、减2公斤、增2.13万吨,增幅分别为0.7%、-0.6%、0.2%,其中小麦面积3139.61万亩、单产321公斤、总产1008.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23.19万亩、减1公斤、增3.68万吨,增幅分别为0.7%、0.3%、0.4%。  相似文献   

18.
来自江西省农业厅8月8日的统计显示,今年全省早稻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10万亩,每亩平均节约化肥(纯量)2.8公斤,增产30.6公斤,节支增收54.8元,总节约化肥用量(实物量)6万多吨,总增产粮食3.09亿公斤,总节支增收额达5.53亿元。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是我国夏播玉米的主要种植地区,常年玉米总产量约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9%左右。2011年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预计4538万亩,同比增加119万亩,增2.69%;预计产量1697万吨,同比增加62万吨,增3.79%。河南省也是玉米消费大省,随着对肉蛋奶需求的增加和玉米深加工的发展,饲用玉米和工业用玉米需求持续增长,预计2011年河南省玉米饲用消费量约为700万吨、工业用玉米量约为500万吨。  相似文献   

20.
玉米作为人类的粮食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玉米含淀粉量高,应用范围较广,玉米作为主要粮食品种很快就要超过小麦.1996/97经济年度内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将趋相等。据专家预测,世界粮食产量将创记录达14.4亿吨,其中玉米为5.65亿吨,约占40%。玉米单产平均每公顷40.l公担,明显高于大米(36公担)和小麦(24公担)。同时种植玉米所得的面积(1.3亿公顷)为少。美国、中国和巴西是世界3大玉米生产国.今年美国玉米产量预计可达2.3亿吨,相当于世界总产量的40%,其中出口约5000万吨,占世界需求量的80%。中国、巴西和欧洲联盟基本上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