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对东亚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认为未来东亚货币合作既不能一直停留在美元本位阶段,也不能走类似欧元诞生的道路,而是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人民币将逐渐替代他国货币成为东亚主要流通货币,即东亚人民币化。论文进一步为东亚人民币化进行了路径设计,并提出中国在东亚人民币化进程中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东亚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认为未来东亚货币合作既不能一直停留在美元本位阶段,也不能走类似欧元诞生的道路,而是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人民币将逐渐替代他国货币成为东亚主要流通货币,即东亚人民币化。论文进一步为东亚人民币化进行了路径设计,并提出中国在东亚人民币化进程中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徐奇渊  杨盼盼 《金融研究》2016,429(3):31-41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时变参数回归,本文的研究发现: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东亚经济体的货币制度正趋向于钉住各自的货币篮子,然而对于篮子中锚货币的选择是否存在趋同则仍不确定。此外,美元在货币篮子中仍起决定性作用,人民币地位仅有小幅提升。与传统观点相反,作为驻锚货币,美元的影响力下降恰恰主要发生在金融危机之前。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元和欧元在东亚的地位反而得到了增强,同时人民币和日元受到削弱。但与日元不同,遭受短暂冲击后,人民币的权重很快回复,此后人民币的锚货币地位保持了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货币动荡正在使东亚各国脱离美元本位,寻找新的钉住货币。表现坚挺的人民币很有可能成为东亚区域关键货币,成为东亚各国和地区钉住的锚货币。本文在货币锚效应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解释变量个数筛选的步骤,挑选出最优模型来分析东亚各经济体货币的汇率货币篮子中美元、日元以及人民币的权重,从而揭示人民币成为区域关键货币的可能性,进而了解人民币主导经济区形成的条件和趋势。  相似文献   

5.
《新疆金融》2007,(B11):4-19
导言 掌握一种区域性和世界性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这对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以及提高国家国际地位至关重要。一国货币的区域化,是与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经济贸易总量相联系的。从实体经济来看,西欧、北美和东亚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区,而东亚地区仍未形成可与美元和欧元相抗衡的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使美元作为单一国际货币的弊端逐渐显现了出来。实体经济寻求稳定货币作为定价基准和结算媒介的努力,使得一直以来呈现美元化倾向的东亚地区开始出现松动。人民币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本文从考察东亚区域中各货币汇率的相关性入手,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启动前后区域货币汇率运行的情况,以评估人民币成为区域核心货币的可能性。结论显示:美元在2009年之前对于东亚各经济体货币确实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2009年之后这一地位逐渐有被人民币取代的趋势,"美元板块"的势力范围也逐渐被"人民币板块"所赶超。本文亦对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的时变参数回归,测度2005年7月21日-2018年9月30日不同阶段人民币在东亚区域的货币"锚"效应,并利用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的多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美元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略有下降,但仍然难以取代;欧元和英镑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下降很大;而日元近几年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显著提升;人民币在东亚区域的货币"锚"效应自2010年以来显著提升,大部分时期已经接近美元的水平,但很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和突发事件的影响。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率差异、通货膨胀率差异、利率差异,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大陆产品市场依赖程度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都对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发挥"锚"效应有显著影响。其中,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大陆经济周期同步性、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大陆产品市场依赖程度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是推动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提升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使美元作为单一国际货币的弊端逐渐显现了出来.实体经济寻求稳定货币作为定价基准和结算媒介的努力,使得一直以来呈现美元化倾向的东亚地区开始出现松动.人民币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本文从考察东亚区域中各货币汇率的相关性入手,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启动前后区域货币汇率运行的情况,以评估人民币成为区域核心货币的可能性.结论显示:美元在2009年之前对于东亚各经济体货币确实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2009年之后这一地位逐渐有被人民币取代的趋势,“美元板块”的势力范围也逐渐被“人民币板块”所赶超.本文亦对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际生产效率区域转移与货币体系错配:人民币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国际生产效率区域曾在英国,后又转移到美国,国际货币体系也由此从英镑为主导的金本位制,转为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生产效率区域逐渐从美国转移到东亚各国.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制造业效率突出区,对外贸易量急剧增加,但使用的计价和结算货币仍然是美元,出现了国际生产体系和货币体系的不一致现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错配.这种错配造成东亚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金融动荡,在中国表现为承担着美元外汇占款带来的巨大成本,使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日益加深.对此,必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改革国内金融市场,分"三步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等,逐步摆脱美元体系错配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东亚地区深刻认识到,弱小经济体的货币难以独自抵挡国际游资的冲击,要想与国际游资的冲击相抗衡,使本地区货币不再作为某大国货币的附属品,消除建立在美元挂钩上的汇率风险,降低经济交往的不确定性,从过于依赖美元的汇率中解脱出来,东亚地区就必须加强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创立一个稳定的东亚统一货币,从而稳定东亚金融市场,促进东亚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其对区域货币合作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汇率政策的选择,对于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和人民币的国际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考察近年来人民币与世界主要货币及东亚其他货币的联动关系,分阶段探讨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东亚货币的影响,指出人民币有条件地成为本地区潜在的"锚"货币,但现阶段这一功能只能通过保持与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得以实现,人民币要想独立成为东亚区域性关键货币,取决于中国能否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美国成为区域内最终产品的市场提供者。同时,现阶段东亚地区制度化的汇率合作应当缓行,但有必要进行某种程度的汇率政策协调,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选择应当考虑区域合作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将调整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2%。此外,央行还宣布人民币汇率将参照一篮子货币制定。央行没有具体说明哪些货币将包括在货币篮子中,但毫无疑问的是,一些主要货币如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将被选中,并赋产合适的权再以构成一个货币篮子。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新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方案,从短期看,人民币汇率改革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汇率改革的当天,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就宣布了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转为以篮子货币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东亚其他国家(地区)也可能放弃现有的盯住美元制度,转而实行更具灵活性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4.
美元与国际资本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美国依靠资本项目顺差业弥补经常项目赤穿,维持了美元在国陆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这一现象用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大量资金回流美国支撑了美元;90年代,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流入美国的资金增加,同时美国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使美元强势地位继续维持,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日元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东亚货币合作的兴起,欧元进入流通领域,美元的脆弱性不断加深,美元将向其真实价值回归,国际货币体系将更加稳定、合理。  相似文献   

15.
"二战"以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美元本位的货币体系。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的地位虽一度有所弱化,但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仍然充当着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角色。东亚地区实际上也处于美元区内,是美元体制的主要受益者和重要支撑力量。但是东亚与美国经济长期失衡和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削弱美元本位制的基础,东亚维持这一体制的代价越来越大,以美元为基准的国际货币体系终将解体。随着东亚地区贸易投资关系形成的共同积极利益日益扩大,构建亚洲货币体系将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6.
(一)美元贬值的由来:美国公开的仍唱“强势美元”之调,实则采取放任贬值的宽松货币政策,就是大幅度提升货币供应量.这成为美元对其他货币走低的基础。根源是目前美国财政赤字达到4270亿美元.占GDP为3.7%,而其经常项目赤字达到6000多亿美元.占GDP的5%,合计占GDP的9%以上,双双创历史新高。经验表明:美元贬值20%以内是可以应对的,  相似文献   

17.
1976年以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作用逐渐减弱,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并没有发生直线下降,尤其是2010年以来,美元在各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止跌企稳,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占比也开始回升。目前来看,欧元和人民币均难以替代美元。但未来美元仍存在被其他货币超越和取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2002年以来的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贬值只不过国际资本市场上比较正常的汇价波动。虽然有美国国内经济政策调整、利益集团的冲突、连年“反恐”以及争取选票的原因,但这并不是美国政府强行干预金融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计划经济”行为,而主要是美元在经过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欧洲主要货币和日元的长期维持“强势”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逐步开放,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结算与金融交易的重要货币。为了评估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正确认识当前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本文利用200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每日名义汇率数据,分析了人民币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货币的共同变动。本文研究发现,人民币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起着重要的作用,双边贸易显著增加了人民币与其他货币共同变动的可能性,而通胀差异则降低了这种可能性;根据中国的两项主要货币改革政策,本文进一步将样本划分为三个子阶段,结果与原有的主要发现一致;人民币互换和“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人民币和更大经济规模、更发达经济体货币的共同变动。  相似文献   

20.
东亚经济体汇率动态和汇率相关性检验表明:人民币两次汇改后,东亚货币整体关联度较高,出现了联动的态势。本文基于新外部货币模型估计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中隐含锚货币的权重,同时测度汇率制度弹性指数,重点考察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的影响。各经济体汇率制度出现在钉住美元——钉住货币篮子切换的趋势。人民币对一些东亚货币的影响明确显现。未来东亚区域锚货币的选择中,人民币具有潜力成为区域锚货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