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视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们对企业需承担社会责任已达成共识,但理论上对企业社会责任争论很大,国内外不少学者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等角度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文章从法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我国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立法建议,以希在制度上寻求突破点.  相似文献   

2.
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观念的淡漠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对于员工的培养是理想人格塑造,这种模式存在信度、效度差等因素,企业道德教育应实现“理想人格”到“道德底线”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失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创意狂,一种是没创意,他们的共同点却是没有统一的企业人格[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李晔 《时代经贸》2007,(2Z):119-120
公司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企业形态。因此,作为规范公司成立,运作等诸多方面问题的公司法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最能体现商法精神和商法价值的法域。《新公司法》出台,使我们对一些新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研究,如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公司责任制度,公司设立原则,一人公司等。本人在此想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一些较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5.
田玉红 《财经问题研究》2002,(8):79-80,F003
对法人人格的认识因法人拟制说与法人实在说的基本理论差异而使有关法人承担民事及刑事责任的理论产生分岐,笔者基于现代法学的发展。以法人实在说为基本观点,对法人拟制说予以批驳,同时对现代法学界民商法的法人人格否认理论的辩驳来充分论述法人独立人格的确切内涵。  相似文献   

6.
刘瑛 《大陆桥视野》2013,(14):3-3,5
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由国家统一调配的人和管理体制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无论是在工厂、企业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从社会发展来看,朴素的社会学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管理学应该从人入手,人是企业的灵魂。面对市场经济,大部分国有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采取不同的做法。而在现代企业的建设和管理中,标准化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丁璐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32):F0003-F0003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和一种价值取向,为促进员工人格素质提高和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沃土、标准和催化剂。在企业战略管理程序中,企业应根据企业文化的结构和作用,从三方面入手来构建企业和谐的文化环境,完善企业管理要素,加强企业管理,达到提高员工人格素质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群簇企业“共生进化”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虽说共生理论始于生物学,揭示的是生物进化的途径,但自从这一理论的出现,生物学中的共生思想和共生模式就被很快引入到了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本文从生物共生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分析了群簇企业“共生进化”的途径特征、途径选择和途径实现,从而为我国群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方法对于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学虽然流派纷呈,但社会学相比于经济学的最具特色之处就在于它强调经济现象、个体行为和组织运作的嵌入性。这一思想对管理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早已有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兴起,典型地反映社会学方法论的网络分析学派正在形成和日益发展之中。社会学正在越来越多地为企业管理提供新知识与洞见,但正如任何理论都只是现实的部分抽象,社会学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学科在企业管理研究和操作中的位置而独霸管理学王国。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企业的管理学涵义,认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持续提升效率。对于管理理论发展的认识,一直是以时间为主线。但从效率视角来看,遵循由低向高、由简单到复杂和由内而外的系统论特征。以企业效率视角对管理理论百余年发展重新梳理,并把其纳入到一个效率框架重新认识是文章重点所在。在此基础上,初步对企业进行了管理学效率视角的等级分类。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管理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文章的后续研究是试图建立更合理、准确的企业分类量化模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能够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社会时,指出它“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理想追求,实际上就是要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中获得充分自由,使个人成为完整的人。这种自由而完整的个人,实质上就是个人人格和谐的最高状态。因此,和谐人格的实现可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企业中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志扬 《经济管理》2002,(20):22-27
本文对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两门科学因为研究的目的不同,因此对人的本性就有不同的假设。论文比较分析了管理学中不同的假设的异同点,提出了西蒙等人提出“有限理性人”认识是“客观有限理性”、而人由于情感与心理方面的原因而表现出来的非理性行为是“主观有限理性”的观点,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应在企业中形成这样一种机制:它能激发每个企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识别和满足企业成员的各种不同需要,使个人的目标能得到实现;又能约束和规范每个成员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在满足个人目标实现的同时,有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王翰光、陆建承在《社会》1983年第5期著文说:法律社会学在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应建立法律社会学。目前,阶级斗争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法律的专政职能应更多地转到社会职能上来,因此,法学本身就需要一门以社会为对象的专门研究部。当前,社会上存在大量问题,要求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去研究探讨,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把它上升为法律加以实施。我们的法律社会学与西方的法律社会学有着本质的区别:①我们的法律社会学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而西方的法律社会学是以西方社会学为指导思想;②西方的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分析框架下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高静美 《经济管理》2003,(22):10-14
本文借用Becher的一个社会学分析框架,对管理学学科属性进行分析。从学科的认知维度来看,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的、软学科;从学科的组织维度来看,管理学是一门“分野”度较高而“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学科。针对管理学的这一学科定位,作者对管理学在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 《商周刊》2012,(19):89-89
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相似文献   

16.
人本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是“经济人”,更主要地把人着作是“社会人”,不仅把劳动者看作是管理的客体,而且看作是管理的主体,不仅重视机器的作用,更加重视人的能动作用。为此,我们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民主管理,切实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精神文明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现代文化人格学派的主要代表拉尔夫.林顿从文化人格学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基本人格型"理论,用以说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格的差异以及在同一社会文化中受共同价值观体系支配的人格型态。与此同时,林顿还提出了"身份人格"的概念,以此作为"基本人格型"的对应概念,说明在同一社会中不同身份群体具有的人格型态。这无论对于我们更具体地把握一个社会的人格型态,还是进行人格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明  宋绍柱 《当代经济》2009,(12):46-47
"党员企业家"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是企业发展的领头人和掌舵者;从政治身份角度讲,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新时期其市场人格完善具有必然性、道德人格完善具有应然性,两种人格的完善具有协同性.党员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中,"节本高效"的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市场经营中,"牟利求财"的同时应"遵法诚信";在社会参与中,"创造财富"的同时应有"责任爱心".  相似文献   

19.
郭俊彦 《经济论坛》2003,(20):27-27
一、树立新观念,抓住以人为本这一关键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企业管理,都必须首先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性资源,而且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一些西方企业舍得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投资,不再一味地以降低人力投资为目标,而是看准人力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能量。因此,从管理的观念上,我们应该摒弃把人当作一种成本来看待的旧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要把人视为企业中最宝贵的,可以增值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知识经济将主导地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不再单纯是经济实力与产品的竞争,更主要的是最大限度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积极性与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要的竞争。因为掌握现代知识、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战略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本”。为此,企业应着眼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建立以激励为主的柔性管理模式。一、“柔性”管理的基本内涵所谓柔性管理就是把员工视为企业的主人,不仅关注员工的物质、生理需求,而且关注员工的社会、心理需求。它以尊重员工人格、权利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