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补充,既弥补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不足给农民需求带来的矛盾,也缓解了农村借贷资源的匮乏问题,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民间借贷始终处于地下状态,缺乏担保和监管,操作不规范,一直存在较高风险,很容易发生经济纠纷。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深入查摆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背后的原因,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正确加以引导,对于搞活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南土地改革前,农村借贷关系比较复杂。除地主、富农外,还有当铺、粮行、花行、作坊等从事利贷剥削。小贩、店员、一部分工人及其他劳动者也放出一些债务,农民之间也有债务关系。苏南农村的负债户较多,一般贫雇农很少不负债,中农负债户也不少,甚至有少数地主、富农借债。苏南借贷的形式不外货币借贷和实物借贷。按借贷时间的长短来分,苏南利贷主要有年利、月利和日利三类。除此之外,苏南还有十几种特殊的借贷种类。苏南农村各阶层借贷的原因和动机也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3.
农户的储蓄行为目标是比较明确的,主要是为了社会保障。与政府降息政策出台以及开征利息税制度的实施初衷不一致。民间借贷行为是正规金融借贷行为所不能替代的,其形成与繁荣是正规金融组织弱化农村信贷服务功能的一种结果。民间借贷以“亲情”和“友情”等两情借贷为主,借贷中“立字据”与“付息”比例并不占优,但在需要付息的案例中,其利率程度已进入“高利贷”之列。在向民间借“高利贷”与向正规金融组织贷款的选择中,农民优先选择的是“高利贷”,理由是成功率和利息率相比,成功率为主,再低的利率贷不到也等于零。  相似文献   

4.
唐卡 《当代经济》2021,(11):61-65
近年来,由于监管不力,民间借贷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十分活跃,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助长了高利投机行为,并由此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本文利用2021年安徽淮北农村地区300户农民的实地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农民的民间借贷行为特征,并运用Probit模型对其民间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是否了解民间借贷"和"借入资金的主要用途"两个因素对农民的民间借贷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等因素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创业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社会网络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促进民间借贷。本文使用中国农村的调查数据,发现拥有更多社会网络的农民,会有更多的民间借贷渠道,从而更有可能创办自营工商业。农村个体工商业的初始投资和后续发展所需的资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亲友的借款。本文还发现,在正规金融越不发达的地方,民间借贷对农民创办自营工商业所发挥的作用越大。这表明,依托亲友关系的非正规金融弥补了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滞后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徐立新  刘阳春 《经济师》1998,(12):78-78,95
一、当前农村非法借贷的特点1、欺骗性强。就从事非法借贷业务的人员来看,有的以经营某种正当生意为幌子,有的利用自身是村组干部和已解聘的农村吸储员的特殊身份,暗地里从事非法借贷勾当。他们在当地村民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可信度”,加之高利贷在农村根底较深,...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农户借贷行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资料为基础,对17类农户的借贷水平、借贷规模、借贷发生率和借贷来源倾向、借贷用途倾向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农户借贷行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纯收入、家庭经营类型和非农化程度,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借贷规模的差异,并形成两类不同的借贷规模分布类型.同时农户的借贷规模、借贷来源倾向和借贷用途倾向均呈现出层次分明的结构性特征.由此本文提出了农户借贷行为的三种类型:被动借贷型农户、保守借贷型农户和主动借贷型农户.  相似文献   

8.
郝俊生 《经济师》2011,(4):163-163
<正>近年来,由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闲置资金增多,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市场日益活跃,借贷方式、期限、投向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借款方式由信用形式变成保证形式。随着农民风险意识和法  相似文献   

9.
农村民间借贷是典型的需求诱致性的金融制度变迁过程。通过对郑州农村民间借贷的实证调查表明,民间借贷已不仅仅是农村正规金融的补充,掌握农村民间借贷的运行机制对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乃至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笔者利用2006年~2010年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分析正规借贷与民间借贷对农户生产和消费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正规借贷还是民间借贷对农户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民间借贷对农户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远远大于正规借贷的影响,但正规借贷对农户消费具有负向效应。正规借贷对农户生产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民间借贷对农户生产的影响不具有地区差别性。民间借贷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正规借贷对农户消费的影响不具有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农村民间借贷之规范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以云南和重庆两个村庄民间借贷实际情况调查为基础,分析法律和其他规范在农村的实施状况,农村民间借贷的运行规则、操作过程和安全保证,探讨在农村民间借贷领域的规范需求。  相似文献   

12.
<正>在近代中国乡村借贷体系中,私人借贷、店铺借贷、典当借贷以及钱会借贷等传统借贷形态一直占居统治地位。其中,除了钱会借贷为互助借贷以外,其他三类借贷主要属于高利贷,而私人、店铺借贷又是传统高利贷的核心。高利贷新中国成立之前,高利贷在农民借贷中一直扮演着霸主角色。如何评价高利贷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往无  相似文献   

13.
广东农村民间借贷调查及民间信用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农村民间借贷现象比较普遍,民间借贷活动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一定普遍性,本文在对广东各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村民间借贷进行了初步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显示,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发展之外的重要补充力量,为维持农村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由于受到现实制度约束,民间借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在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推进我国农村民间信用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市场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农户的借贷行为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分析农户的借贷行为能够更好的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以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的8个村,108个农户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借贷行为的特征,提出促进农户借贷行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借贷中的借方、贷方,还是中介者,也无论是在自由借贷中,还是在呈会、摇会、标会等民间金融组织中,女性总是占了很大比例。鉴于农村女性在民间借贷中的重要性,根据最近对湖北、浙江两地农村民间借贷的实际调查,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了农村女性在民间借贷中与男性所不同的借贷观念。  相似文献   

16.
魏源 《经济纵横》2012,(7):105-108
农村金融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长期以来,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挥的作用较小,这就需要民间金融加以弥补。如何发挥民间信用和民间融资活动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我国广东省农村近百户发生过民间借贷行为的农户为样本进行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民间借贷市场的借贷资金融资需求和资金供求状况进行统计,为正确认识当前农村民间借贷活动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人身保险金融创新模式: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政府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但同时应该重视减小农业和农户风险(例如自然灾害、疾病和意外伤害)问题。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农村金融不仅为农业和农户融资借贷,也为风险分散提供了便利。根据用途,农户借贷资金可简要分为生产性借款、生活性借款和非正常借款。改革以后,农户借贷资金中大部分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不过,自1996年后由于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部分贫困农户甚至不时需要靠借钱度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广东省部分地区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村民间借贷的基本信息进行了初步统计描述和分析,进而探索推进民间融资活动发展的建议。由于受到现实制度约束,民间借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为此,需要针对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农村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在了解安达市农户民间借贷的现状基础上,从农户需求的角度了解安达市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安达市农户民间借贷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农村高利贷及其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当前我国农村高利贷的现状、特点,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对策。认为一要规范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引导其健康发展;二要重建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多种金融组织;三要大力加强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力度,使农民合作金融组织成为信贷资金的主要供给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