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集成创新思想如今已逐渐发展为一种全新的创新理念.本文对集成创新进行理论研究,找到其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的显著作用.另外,借鉴了在美国"硅谷"成功地推动了集成创新发展的模块化组织形态,通过一系列理论分析说明了模块化组织能够内生性地促进集成创新的培育和发展,在最后,根据上述理论研究为我国企业集成创新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肖冰果 《科技和产业》2014,14(11):127-130
创新协同网络组织通过优势互补协作创新,能加速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其产出和转化的绩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共享网络组织成员间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程度。研究表明:知识共享的前提是创新协同网络组织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影响创新协同组织间信任的因素包括成员声誉、品牌影响力、结构保证、专有资产投资、沟通和兼容性。而创新协同网络组织成员间信任不仅能促进知识共享,还能正向影响合作绩效以及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3.
周青  梁超 《科技和产业》2017,(6):102-110
针对当前协同创新系统的进一步演化与发展,协同创新系统的价值网络逐渐形成。原有以传统价值链的视角研究单个企业价值网络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互联网经济下组织形态多元化的研究需求。基于价值链拓展的视角,以协同创新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跨案例比较分析两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在价值创造、价值共享过程中的表现,总结出它们在价值网络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在阐明价值创造与价值共享的基础上,探讨协同创新系统的价值网络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4.
创意产业由创意生成模块、创意开发模块和创意消费模块等基本价值模块构成。不同的价值模块之间可以替换、共用,成为创意产业价值网络的基础。该文引入价值网络理论,讨论了创意产业对模块化、价值网络的依存关系.以及这种依存关系对创意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韩顺法  黄宇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9):70-73
模块化是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动力,而且创意产业在这个方面表现的比其它产业更为突出。创意产业的模块化建立在传统的集合型价值链裂变、分解基础之上,形成具有兼容性、可重复利用、符合界面标准的价值模块。文章首先对创意产业价值链进行价值模块化分解,然后根据创意产业的经济特征对价值模块进一步整合,构成更有效率、更加多元化的价值创造系统和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6.
破坏性创新是兴起于国外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一项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它没有科技上实质性的突破,却能够成为快速实现技术跨越的新途径,目前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的认同。文章主要是从价值网络视角分析破坏性创新,首先概述破坏性创新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接着比较了持续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的价值网络并分析适合破坏性创新成长的新环境;最后通过新价值网络的研究来解决破坏性创新过程中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刁玉柱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4):88-92
组织模块化创新思想在德鲁克管理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仅就组织模块化创新的动因而言,层级组织与德鲁克意义上的市场中心是相抵触的,造就“小型联合舰队”的模块化创新势在必行;信息技术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组织成长带来的信息压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模块化创新提供技术前提;知识经济兴起为组织创新提供了主导资源,同时也要求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做出相应变革;各子模块间的网络价值协同标志着模块化组织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8.
模块化组织理论在大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淳宽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7):159-160
结合多学科对模块化组织的研究,在大学的组织设计和知识创新中引入模块化组织的基本理念。针对大学的学术属性和本质特征,提出了大学模块化组织设计的原则。同时,强调了从平台、科研团队、能力三个方面加强模块化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模块化生产方式下,丰田公司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既得益于"精益生产方式",也与丰田模块化生产网络形成和作用发挥的特点有关。在丰田公司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以良好信息生态系统为依托,"自动响应"和"人为响应"在组织边界内或跨组织边界发挥作用,保证了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效率。为了深入了解丰田公司模块化生产网络,分析其信息生态系统的形成条件及机制多有助益。研究发现,丰田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信息生态系统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基础条件、组织边界内部条件、组织边界外部条件以及跨组织边界条件等4方面;形成机制中,丰田公司对信息生态系统的重构是基础,丰田公司与供应商的协同机制是核心内容,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协同机制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效成果,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多部门合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了厘清联防联控机制中各部门间的协同过程,结合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协同组织网络演化模型,从时间维度分析联防联控机制组织网络的结构特征、角色地位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协同组织数量不断增加,组织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先上升后降低;协同是一个动态过程,外部需求变化引起网络中组织角色发生改变,推动网络整体结构的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晓柳 《改革与战略》2010,26(1):121-122,128
文章从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的非均匀性特征入手,分析了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从技术领袖、知识守门人、知识链及新企业衍生四个方面研究了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邱玉霞  任梦 《科学决策》2015,(11):66-84
网络组织是一个对风险高度敏感的交叉复杂系统,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工具,对网络组织风险的研究视角、研究者及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基于共被引文献分析,探讨了网络组织风险领域知识基础,具体模式下网络组织风险研究较为深入;对关键词进行分析,确定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生成机理、传导与演化、评价与预警和管理;通过对被引文献聚类,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系统阐释了网络组织风险研究的形成与演进。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组织维度的生态工业园稳定性的内在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工业园的稳定发展是关系到生态工业园实践的重要问题。文章从经济学、战略管理以及新经济社会学等角度通过分析网络组织的目标、网络组织的战略决策、网络组织的利益协调分享机制、网络组织的融资协调、网络组织文化嵌入和社会资本构建等方面来系统地探讨生态工业园稳定性的网络维度框架。  相似文献   

14.
赵鹏  罗福周 《改革与战略》2013,(12):117-119
文章基于产业集群、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等基本理论,从网络结构的视角,在剖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主体、基础机制,并在知识创新动态性特点的前提下,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包括知识找寻与获取、知识传递与扩散、知识引进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的四阶段路径模型。以知识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动态过程,以期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集群成长提供有意义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的企业国际化成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准  王国顺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4):70-74
文章在与传统的企业国际化视角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关系网络视角下企业国际化行为的本质特征,认为企业从关系网络中获取国际化经验知识是企业国际化的核心机制,并据此构建了企业在关系网络视角下的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乳制品质量链的协同效应,引入GERT网络技术(图示评审技术),提出了建立乳制品质量链协同GERT网络模型的方法。首先,通过解析乳制品质量链协同GERT模型的特征,界定乳制品质量链的参量;其次,根据GERT网络和乳制品质量链的特性,设计乳制品质量链协同GERT网络;再者,通过分析乳制品质量链协同GERT网络节点间的质量流动,以质量流的平均值和质量流的波动方差的协同作用作为测度乳制品质量链协同的指标。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喻卫斌 《改革与战略》2009,25(4):133-135
网络组织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长期交易和合作关系,将企业间的资源、能力整合为一个整体,把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被组织所共享的显性知识,从而使网络组织在知识获取上具有有效性。而且,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社会性、重复性交易及资源的动态整合特征创造了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相婷  乔彬  王昆 《科技和产业》2012,12(3):95-98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开始通过创新网络来获取创新资源。本文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对企业创新网络中的主要节点进行研究,构造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的复制动态进化模型,通过比较博弈各方不同决策下的支付矩阵,得出系统稳定时的均衡解。结果表明,企业合作创新投入的成本越少,投入产出弹性系数及合作创新效应越大,企业创新能力越强,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的概率就越大,网络就越容易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