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有:(一)稳定物价,即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急剧的波动。(二)充分就业,指失业率降到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三)经济增长。(四)国际收支平衡。一、我国最初的货币政策目标1984年以前,我国还没有确立中央银行体制,货币政策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作用不大。真正的货币政策只能从1984年算起。1985年,面对经济过热的形势,中央政府实行了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1988年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经济过热达到顶峰,政府再次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很快起到了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强…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的一般目标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稳定”是首要取向。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调控的货币政策和间接调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借助一些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划分为直接货币政策工具和问接货币政策工具两类。  相似文献   

3.
<正>一、我国的货币政策与利率(一)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作为经济的监管者和调控者,其调控经济主要靠经济政策,或者说是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我国货币政策在防治通货紧缩中的局限与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紧缩是近几年影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我国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付通货紧缩。但是由于我国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通过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和消费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影响了货币政策效用的发挥。因此,必须寻求有效的途径,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改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防范和治理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必须从传统的关注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转向多元化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也将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王静 《财会月刊》2006,(8):78-78
对于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而言,中介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就我国而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最初以信贷总量、现金总量计划为代表的规模管理,到1996年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组成部分,再到1998年正式取消贷款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成为我国惟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近年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可控性不足,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下降。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成为当前的一个争论焦点。笔者将从合理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泰勒规则与麦克勒姆规则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麦克勒姆规则不能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参考尺度,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不适合将基础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泰勒规则可以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参考尺度,衡量货币政策的松紧,货币市场利率应成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但我们的估计表明,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对利率的调整系数皆为负值,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这要求货币当局在实施货币政策中应提高利率时通胀和产出的调整程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和比例一直都居高不下,不仅使得我国银行业的系统风险上升,而且可能导致金融和社会经济的不稳定。为了维持金融稳定,中央银行将会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以减少不良资产余额(或者降低不良资产比重)。本文考察了两种不同的中央银行政策目标函数,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货币政策后果。通过比较,本文认为旨在减少不良资产比重的货币政策虽然伴有通货膨胀的潜在趋势,但是在长期看来对于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重和稳定金融却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9.
单目标制还是双目标制--基于总供给曲线特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货币政策是应该坚持单目标还是双重目标的争论中,正斜率的总供给曲线的存在经常被作为双重目标论的依据。本文认为,这只是双重目标论的一个必要条件,该曲线的不稳定性及其测度上的不确定性才是决定货币政策要盯住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双重目标的充分条件。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的总供给曲线具有这两个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必须盯住双重目标,而不能只盯住通货膨胀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已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结论.通货膨胀定标(IT jnflation targeting)正是在这个共识下发展起来的货币政策框架.这一框架的主要特征有:一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价格稳定;二是公开宣布一个数值化的中期价格指数作为目标通货膨胀率;三是根据"观察一切的方法"对中期的通货膨胀作出预测,将预测结果与目标通货膨胀作出比较并作出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四是十分强调中央银行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中的独立性、透明度和责任制.  相似文献   

11.
投资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投资需求一般占总需求的15.5%~20%左右,2007年投资需求占总需求的15.5%(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2008);在我国,投资更是占到了总需求的40%左右,2006年投资需求占总需求的42.5%。因此,投资需求就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之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可用于调节投资需求,但财政政策用的很少,各国目前主要是用货币政策来调节投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十五"期间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取向:建议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金融运行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在"十五"前期,以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消除通货紧缩趋势为主要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为货币政策的操作度量,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和手段。通常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采用的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把‘6们称作是中央银行的三大法主。除此之外,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特殊时期,为了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往往也要相应运用一些其他的金融货币政策工具,来作为中央银行“三大工具”的一种有力手段,其中主要有:1、道义劝告。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或各个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采取劝告的方式去影响其…  相似文献   

14.
股票市场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西方金融理论,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作用的途径主要有托宾(Tobin)q效应、非对称信息效应、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通过将股票市场因素引入修正凯恩斯模型,建立一般均衡下的扩展IS-LM模型,采用TSLS定量分析股市对我国宏观经济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实证分析显示,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机制并不畅通,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从长期来看,我国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方面存在一些慢性紧缩因素,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一)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物价指数再次下降,货币政策的法定目标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经营者》2005,(7):14-14
为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人民银行菲常重视加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和改进.同时抓紧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央行还加大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健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的机制.扩大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审计参考     
如何化解结构性矛盾?央行提出货币政策六大措施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分析指出,当前货币信贷总量基本适度,资金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报告提出,为实现2002年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主要考虑六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总水平的稳定,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于目前仍不存在通货膨胀压力,而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此,应继续保持利率总水平的稳定。根据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18.
鲁颂宾  李丹 《经济界》2001,(2):18-21
一、 2000年我国债券市场回顾 1、国债仍然主导债券发行市场.金融债券发行势头不减。 2000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债发行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其融资和充当货币政策传导的功能,为2000年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至 2000年 11月底,国债计划发行量为4340亿元。实际发行4167.5亿元。2000年国债实际发行量低于年初计划量,扭转了连续两年国债超计划发行的状况,反映出2000年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的明显好转。从财政收支情况的明显改善和2…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它通常包括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又称货币政策中期目标、中介目标,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指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原因及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目标的要求,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通过操作目标实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而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总方针和措施。货币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政策不可取代的。分析近年货币政策的效果及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有利我国货币政策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