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对提高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完善耕地质量评定技术体系,促进土地管理科学决策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认为,新增耕地质量建设可分为"平台"质量和"利用"质量两个阶段,国土部门的耕地分等定级主要是对耕地"平台"质量的评定,应从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特点出发,采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将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新增耕地质量评定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子山镇和张家滩镇土地整治区域为例,对项目区耕地质量的整治情况进行评估,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成效,提出项目区新增耕地管护建议,为实现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识别土地整治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准确判断盐渍土土层的分布状况对于盐渍土改良利用的方法技术选择十分重要,直接决定盐渍土改良的效果。针对新疆阿克陶地区盐渍化土地改良项目中坚硬盐磐层的判定问题,运用探地雷达对研究区土层进行探测,通过对雷达波谱影像图进行分析解释,推测盐磐层可能存在的位置。同时对研究区土层同时进行土壤紧实度和含盐量测定,对雷达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探测区域内的T 10、T 31和T 69三个田块在深度约为30 cm处的雷达图像出现异常,判断该处可能存在盐磐层。通过土壤紧实度和含盐量的测定结果对这一结论进行了验证,表明探地雷达能够较好地判别盐磐层存在的位置,可在盐渍土土层分布状况探测中结合实地取土方法进行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探讨新增耕地弃耕成因及对策对于促进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基于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演变梳理,重点分析了新增耕地弃耕成因,并针对项目选址、地块分布零散、质量难以保障、后期管护疏忽和农村劳动力人口短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对策建议,旨在切实解决新增耕地的弃耕现象,保护我国的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可以为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为更好地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依据。文章以华池县怀安乡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项目实施使得耕地综合质量分值从42.01提高到84.48,耕地质量状况显著提高;土地整治是提升耕地质量最主要的途径,需强化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土地平整工程建设,重视耕作层土壤改良工程并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投资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托绥德县吉镇镇等10个城乡建设增减挂钩项目,通过选取有效土层厚度等6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特尔斐法确定权重,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该地区31.368 8 hm~2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省级自然等为3等或4等,省级利用等为3等、4等或5等,省级经济等为2等或3等;新增耕地国家级自然等为14等,利用等为13等或14等,国家级经济等为13等。经过对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实现了耕地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7.
采用景观格局分析、ARCGIS空间分析,科学测算农用地整治潜力大小和难易程度,合理确定武山县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及优先次序。结果表明,武山县耕地平均斑块面积16.61hm~2,斑块密度12.73个·hm~(-2),边缘密度242.43m·hm~(-)2,面积加权形状指数10.28,分离度指数5.46,聚集度97.14。全县新增耕地数量潜力2 121hm~2,质量潜力4 811.62万kg,生态潜力8 510.13万元。按整治优先顺序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序,分别占22.54%、47.11%和30.35%。近期整治区,耕地细碎化程度高,建议通过土地平整、合并零星地块方式降低细碎度。中远期整治区土壤质地较好,耕地景观状态相对稳定,土地整治项目较多,适宜兴修梯田及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研究结果从景观格局角度弥补了农用地整治优先排序的不足,明确了优先开展整治的区域和方向,以期为生态型土地整治推进和区域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土体质量状况是综合评价延安治沟造地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治沟造地项目区的整治要求,针对性地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层结构进行了调节设置,评价和分析了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阳湾沟项目区整治后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体结构。结果表明,治沟造地工程既优化了整治项目区的田块规模、平整度,又改善了土体的剖面结构及土质质量,增加了项目区的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用地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土体既能都满足土地工程的设计标准,又能满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与产量,这为黄土高原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渭北土石山区土地利用率和新增耕地质量,有效解决该地区土地整治中存在的有效土层浅薄、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在项目区内进行土体有机重构技术研究和实践,介绍了该地区土体有机重构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人为构建出具有层次结构和容重梯度的土体构型,新构土体结构稳定,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效果和通气性,能够较好地满足作物生长。该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可为我国类似地区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和有力支持,同时,对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在土地工程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地整治已从传统的以增加耕地有效面积为目的向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转变。土地生态化整治是实现人-地-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归纳整理国内外土地生态化整治的发展及内涵,提出基于耕地占补平衡的土地生态化整治应遵循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土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持自然景观性、提高民众参与度和社会可接受性的四项原则,同时选取黄土台塬区耕地后备资源整治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田块设计、生态道路工程及灌溉排水工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土地生态化整治设计的实证研究,从而推动土地生态化整治技术在我国主要耕地资源后备区域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治项目适宜性评价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标准之一,适宜性评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地整治项目的决策。研究建立了土地整治项目适宜性评价指标层次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确定,结合数学原理,运用综合指数法建立了土地整治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一致性,说明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可以在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前期定量定性地评价项目开展的适宜性,将在土地整治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耕地占补平衡是保证耕地资源及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措施,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本文选择陕南商洛山地丘陵区新增耕地整治项目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整治项目区田块,对整治后其土壤养分质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经土地整治后的新增耕地有效磷的含量处于13.17~27.17 mg·kg~(-1)之间;速效钾的含量处于102~110 mg·kg~(-1)之间;有机质的含量处于5.37~8.85 g·kg~(-1)之间;全氮的含量处于0.34~0.57 g·kg~(-1)之间。项目区除巡检镇大河村与永丰镇刘沟村全氮含量未达到标准要求外,其余新增耕地养分指标均符合标准。为改善新增耕地氮养分不足的情况,较传统的施加氮肥,增施有机肥是保障土壤氮素可持续提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质量等级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可为地区开展土地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定边县堆子梁镇土地开发项目为例,提出土地优化工程措施,运用多因素法确定了补充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新增耕地国家级土地自然质量等为14、利用等为13、经济等为13,通过客土改良,增加灌溉设施,改建、新建道路,补充耕地质量等别基本和周边耕地质量达到一致。本研究对于陕北地区土地开发项目耕地等别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并对补充耕地移交管护办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陕西省西北部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本文以定边县土地整治项目为研究背景,选择原耕地、未整治盐碱地和整治年限分别为0年、2年和4年的新增耕地为采样点,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不同采样点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酶活性。通过土地整理后,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8.08%,全氮含量提高12.5%,速效磷含量提高101.92%,速效钾含量提高21.28%;有机质、全氮以及速效钾与恢复年限达极显著正相关,整治后四种土壤酶活性均大于未整治盐碱土,除了过氧化氢酶以外,浅层土中其他三种土壤酶活性要远大于深层土,说明土地整理提高土壤肥力和浅层土壤的酶活性。总体来看,陕西省西北部的土地整理工程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度,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利用探地雷达和地震勘探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拟地震处理,从而实现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三维处理。结果表明: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拟地震处理技术研究试验,可以实现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三维处理,从而有效提高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信噪比,提高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探测精度。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宝应县杨蒋村虽无山无水,却有5000多亩肥田沃土,还有可用于复垦的近500亩废沟、废塘、废弃庄台。这些沉睡的资源一旦唤醒盘活,足以成为全村发展的资本。于是,一篇"土文章"正式破题。"土文章"之一:整治复垦,变废为宝将全村所有"三废"地编制三年整治复垦规划,通过实施国家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变成新增耕地,由国土部门通过占补平衡制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治项目中生态景观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农地整治实践中更多地关注新增耕地数量、追求规模化经营,导致景观单一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提出以景观生态化的新理念新方法开展农地整治。根据土地整治工程实践经验,主要从田块、道路和沟渠的生态景观建设探讨了其要求,并建议从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土地整治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全面实施、提高村民和景观生态设计师参与度以及加大景观生态建设的政策支持等方面努力,有效推动我国农地整治的景观生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潘贵  侯忠非 《科技和产业》2024,24(3):180-186
介绍采用三维探地雷达探测沉陷脱空的技术特征、设备和工作原理,详细描述某路段沥青道路存在沉陷脱空的基本情况以及利用三维探地雷达进行无损检测的过程。通过处治前的检测结果,确定脱空程度、位置,并计算沉陷的位置、面积和高程差。通过对比两个具有不同沉陷脱空形成原因的路段,分析沉陷、脱空的形成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处治措施。根据处治后的检测结果,对注浆、加铺等病害处治措施的处治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三维探地雷达系统能够准确地探测沥青路面内部的沉陷脱空病害程度、位置和形成原因。基于探测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处治措施,并评价处治效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正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田块合并重划,以及因修路挖渠等工程挤占耕地等情况,必须进行土地权属调整。这项工作直接涉及农民切身利益,也一直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处理不好则容易造成矛盾。通过对湖北省安陆市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深入调研发现,该市在长期土地整治实践中探索出一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探地雷达探测坝体隐患的基本原理,以黄河韩城段下峪口下延控导工程为实例,解析了坝体不密实、脱空、局部塌陷和裂缝等几种典型隐患的雷达图像特征,探明了坝体内部隐患的主要分布范围和影响深度,经开挖验证,结果可靠,并结合历史背景资料,分析了造成坝体局部渗漏的原因,为探地雷达技术在水利工程隐患探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