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了深入了解废弃宅基地整治后不同复垦年限对土壤碳固持的影响,本研究以陕西省澄城县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依托,对不同复垦年限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固碳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后土壤容重变化各异,整体呈现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变大的变化趋势。宅基地整治后土壤有机碳在0~40cm土层中表现为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40~60cm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有机碳密度变化趋势与其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宅基地复垦10年后,土壤有机碳的固碳潜力介于2.64~3.02t·hm~(-2)之间,以0~20cm土层固碳潜力最大。综上,说明土地整治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升还需经过多年的耕种,使得新整治土壤熟化,从而使有效肥力水平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2.
森林碳汇功能和作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对国家2060碳中和愿景目标将有重要贡献。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区森林面积3.9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16.63亿m3,其碳汇功能和提升潜力巨大。研究认为,应通过全尺度碳汇计量体系研究,摸清碳汇家底,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巩固提升碳汇造林质量与森林碳汇能力;全面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减少碳库损失和提高碳汇增量;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实现生物减排固碳;做好服务保障措施,助力碳汇能力持续巩固提升。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广东海洋大学不同树龄的桉树林的地下土壤碳汇功能。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桉树可以显著提升其林下土壤的碳汇功能,大大提高了土壤的碳汇经济价值,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实际意义。本文对桉树林下土壤进行采集并制成样本,再采用重铬酸钾法对样本进行处理从而得到相关数据,主要包括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然后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处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其变化是当前土壤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土地利用方式对SOC的累积及易氧化有机碳(ROC)的变化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采集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梁家川村高山的荒地、乔木(杏树林)、灌木(柠条林)和草地(苜蓿)不同剖面的土壤,测定其SOC、ROC和土壤容重含量,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ROC和SOC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均呈现草地灌木乔木荒地的趋势;(2)相对于荒地,草地、灌木和乔木的耕层S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29、1.05和0.52倍;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显著提高2.04、0.85和0.53倍(P0.05);(3)土壤ROC与SOC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R~2=0.74;(4)各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范围在1.05~2.62之间,且草地高于灌木和乔木。研究认为,草地能快速提高土壤ROC和SOC含量,从而增加土壤碳储量,提高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栽培乔木和灌木,能储存更多的稳定态碳,是彻底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土地整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不同年限的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含碳量、有效磷浓度和速效钾含量的储存能力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陕西省渭北台塬地区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开展野外试验对土地整治前后不同年限的玉米地和苹果树地的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并结合熵权法对土地整治条件下的土壤物养分含量进行等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后表层土壤总碳含量随着整治年限增加而不断增加,但增幅有限;土地整治对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影响最大,对土壤的酸碱度基本没有影响。苹果树地的表层土壤的多年总碳含量远高于玉米地的总碳水平,不同深度土壤的含碳量熵权比重规律一致,且整治多年后表层土壤含碳量才能达到良好状态,20~40 cm的土壤含碳量水平逐年提高。土地整治后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均较整治前显著增加,有效磷浓度随着土地整治年限波动剧烈,增加了土壤有效磷浓度和速效钾含量两个指标之后,不同土地整治年限的土壤养分评价水平较土壤含碳量整体提高了一个等级。土地整治3 a之后,玉米地的土壤养分状态即可达到优秀等级;土地整治多年之后,苹果树地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才可达到优秀等级;土地整治3 a之后,苹果树地20~40 cm的土壤养分即可达到优秀等级。本研究为土地整治背景下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和评价提供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重要的碳排放来源,同时也是巨大的碳汇系统,农业减排固碳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途径.农业碳减排与推进绿色发展具有一致性,一方面,要推广各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通过减少和合理使用化学投入品,秸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增强土壤碳汇功能等,实现治污减排协同;另一方面,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加农业碳约束指标,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为农业持续减排提供政策和市场激励.  相似文献   

7.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基础,也是土地整治的重要作用对象。土地整治过程中,人为扰动可能会改变土壤稳定性,影响到土壤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结构。土地整治对土壤影响的研究日益增多。本研究梳理了近年来土地整治对土壤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土地整治行为对土壤物理结构、养分循环、动物多样性、微生物功能及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科学的整治措施会对土壤系统产生积极影响,不合理的整治措施会对土壤质量及生态安全产生消极影响。未来应加强以下研究:选择重大工程区域,建立监测站点、标准样地,建立土地整治效应的监测网络,加强土地整治各个阶段、不同年限后土壤变化的长期定位观测工作;研究不同整治模式、类型区域、整治年限下土地整治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机制;面向低碳、高效目标导向,探索针对特定土壤及后续用途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8.
研究治沟造地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对于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后土地利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从延安市南泥湾镇采集土样,测定土样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以及基本理化指标,采用SPSS中均值T检验分析工程施工与施工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前后,耕地土壤平均水溶性有机碳差异显著,工程施工对旱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影响最大,增加了52.38%;相对旱地而言,水田对施工效果的响应不明显,增加了13.84%。(2)工程实施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水溶性有机碳各异。平均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大小依次为水田坑塘水面柳树林刺柏林油松林草地水浇地旱地村庄沟渠农田道路,变化范围为0.32~1.01g·kg-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关系密切,二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5,P0.05)。(3)治沟造地工程中柳树、刺柏、油松栽植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分别提高了114.28%、85.71%、77.14%。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碳循环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异,每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因此表现出的碳收支状况也就不同。为了准确认识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人们必须掌握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碳循环特点。本文主要围绕几种典型的土地覆被类型的碳收支平衡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土地覆被变化对碳收支影响的最新成果进行综述,旨在表现不同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碳收支特点以及研究方法的现状和趋势,为科学地利用土地、正视土地覆被的重要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总结了国际碳交易及其机制,深刻剖析了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主体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基于林业碳汇交易的碳票市场交易模式,这不仅使林业碳汇交易机制方面的研究从宏观层面拓展到微观层面,还可以为政府制定碳汇交易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参考,并为林业碳票市场实施有效交易进行了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1.
周崴  耿若楠 《科技和产业》2024,24(11):202-210
森林植被在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碳汇分析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有重要意义。基于多种卫星遥感数据、林地分布以及气象资料,结合CASA模型,对2022年常州市森林碳汇进行模拟估算,综合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2年常州市森林年度碳汇量总体达29.94万t,4—8月碳汇量较高;不同类型林地碳汇能力不同,乔木林碳汇能力较强,7月碳汇量最高可达80gC/m2;气象因素对于森林碳汇具有相关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要高于降水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了解荒草地整治工程实施后土壤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特征,本研究以陕西省澄城县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依托,对整治后土壤容重、总碳、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容重平均表现为40~60cm20~40cm0~20cm,随着土层的加深,容重逐渐变大。荒草地整治后0~20cm和40~60cm土层总碳含量小于整治前,土壤无机碳在垂直尺度上的分布规律与土壤总碳变化规律一致,20~40cm土层与之相反。土地整治措施后,总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变为20~40cm0~20cm40~60cm,无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变为20~40cm40~60cm0~20cm。整治前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均为0~20cm(6.31g·kg~(-1))20~40cm(3.48g·kg~(-1))40~60cm(2.63g·kg~(-1)),整治后较整治前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降低了4.01、2.20、1.40g·kg~(-1)。荒草地复垦1年后的土壤有机碳固碳潜力在0~20cm、20~40cm和40~60cm土层上依次为15.92、17.94、14.27t·hm~(-2)。可知荒草地复垦1年的土壤有机碳还存在较大的固碳潜力,这些过程都是生物地球化学正常的变化过程,土壤碳在复垦年限内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特征就是荒草地在土地整治过程后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13.
碳汇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江西要实现"3060"双碳目标,应在增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统筹推进农业减排增汇,健全碳汇市场,完善交易机制上寻求最大空间,实现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治沟造地是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补充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以延安市南泥湾镇为试验地,测定分析了治沟造地区域水田、旱地、柳树林地、松树林地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层深度土壤中有机碳和易氧化碳的含量、分布规律以及易氧化态碳与有机碳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且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0~60cm土层深度内,旱地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有机碳含量和易氧化碳均低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易氧化碳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充分说明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治沟造地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碳循环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全球碳循环中,治沟造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可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卢世龙 《魅力中国》2010,(1X):185-185
阐述了国内土壤退化研究概况,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研究技术现状。分析国内外大多数研究工作偏重于对特定区域或特定土壤类型的某些土壤性状在空间上的变化或退化的评价。而很少涉及不同退化类型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建立健全林业碳汇收储、开发、交易体系,为浙江林业碳汇交易先行先试提供平台基础丽水森林覆盖率达81.7%,约占全省1/3,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碳贮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2022年,丽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之一。对丽水来说,立足森林生态优势,推动区域性林业碳汇交易,实现区域性碳中和,是丽水创建“中国碳中和先行区”、全面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丽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张亮 《北方经济》2023,(2):31-35
本文分析了当前内蒙古林草碳汇价值实现面临的形势,介绍了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在碳汇价值评估、监测与管理、项目开发与交易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结合国家自愿减排机制和相关地方试点经验,探讨了自治区开展区域碳中和交易的政策设计。提出以碳中和产品开发机制、交易机制、核查机制、抵消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符合自治区生态碳汇资源大区特点的碳汇交易市场。从“碳汇+金融”“碳汇+公益”“碳汇+生态补偿”“碳汇+储备林”等方面进行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讨论,为推进内蒙古林草生态碳汇价值实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碳汇林业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高效林业是指森林物种个体和群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协调、平衡,长期保持高生产力、再生能力和高生物量,并能持续提供优质、高产、多样的产品,使森林生态功能充分发挥。本文从云南高效林业提出的背景、碳汇林业对高效林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云南如何发展碳汇林业来实现高效林业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探析砒砂岩对于毛乌素风沙土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及机制,通过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实验小区和技术应用示范区采样检测进行对比。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010~2015年,适量砒砂岩的加入将风沙土质地由砂土改良至壤土—壤砂土,土壤团聚能力显著增强,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从0.30g·kg^(-1)提升至2.16~3.03g·kg^(-1),土壤的固碳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应用示范区采样结果则表明: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将0~100cm深度内土壤的总碳密度由22.09t·hm^(-2)提升至24.07t·hm^(-2),有机碳密度16.64t·hm^(-2)提升至18.44t·hm^(-2),体现出砒砂岩对风沙土固碳能力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得一手数据,在北京市功能区域划分视角下,分析不同功能区域对碳汇林项目融资意愿的异同,构建logist模型分析影响北京市居民碳汇林项目融资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研究结论:北京市居民对碳汇林认知程度和建设意识较差,对北京市碳汇林项目融资意愿较弱;处于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域的居民对碳汇林项目的认知和融资意愿存在较大差异;碳汇交易市场发展滞后导致的碳汇林项目盈利性较弱是导致融资意愿低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