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刚  李赫 《经济前沿》2007,(6):44-47
文章首先界定金融安全、金融稳定、金融效率三个概念的定义及其联系,然后在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下,提出金融安全网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健全金融安全网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和所需注意的问题。在分析我国金融安全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在提高效率基础上实现金融稳定、金融发展,在动态稳定中实现金融效率提升”的总体思路,提出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的4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王学龙 《现代财经》2006,26(2):21-24,45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既离不开金融稳定,也离不开金融效率。金融发展应以金融稳定为基础,以提高金融效率为目标。然而,金融业发展的事实却表明,金融发展总是呈现在稳定与效率的博弈状态之中,很显然,这对实现经济发展以及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而且,由金融自由化推动的金融市场全球化使全球金融市场的依赖性和相关性日益明显和密切,而金融资本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全球化又成为转轨国家进一步推行金融自由化、推进金融制度变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体系的重要推动因素。以此为背景,本文探讨经济转轨国家金融体制转换与金融稳定和金融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中效率却没有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金融发展角度对经济效率变动原因进行分析表明:金融发展的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与经济效率有负相关性,金融发展结构指标与经济效率正相关。因此,要提高我国经济效率,未来金融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优化金融结构。  相似文献   

5.
高效率的金融制度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可以提高经济的总体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效率进行调查,从资金配置效率、适应性效率和运行效率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正规金融制度的效率偏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效率偏高;两种金融制度的效率有各自的空间,在规模和范围较小时,非正规金融制度效率更高,而超出一定的发展范围和规模,正规金融制度的优越性则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6.
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间存在一个常态化的适度负相关关系,即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有助于维持较好的金融稳定状况.我国金融稳定状况的改善能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的水平值和波动率.我国金融稳定指数与价格指数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联,所产生影响的强度和波动的大小存在显著的不同,这说明我国在维持价格稳定时应该考虑金融稳定,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也应该加入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稳定与效率:中国金融业市场退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金融业机构的扩张和市场退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和制度条件下形成和演化的,截止目前我国依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处理好金融稳定、金融效率与社会净福利的关系是我国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加快我国金融业市场退出机制的改革是提高金融效率和实现金融业稳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浅谈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车长春 《经济师》2001,(10):228-229
金融创新浪潮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并逐渐被人们认可。然而 ,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 ,也隐含着巨大的风险 ,对金融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简要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金融自由化与我国的金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自由化在改善金融制度,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金融秩序动荡,进而引发金融危机。文章分析了金融自由化与美国金融危机的相互关系,阐述了金融自由化对我国金融稳定造成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保障金融稳定的若干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央行维持金融稳定制度选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永艺  姚正春 《财经研究》2000,26(2):34-38,54
  相似文献   

11.
沈军 《生产力研究》2007,(6):139-140,145
配置效率、信息效率以及金融效率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表明:宏观金融效率研究亟需加强,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效率更为合理。在演进的金融发展理论的指引下,文章提出了研究金融效率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金融稳定的实质就是金融体系功能的正常、稳定发挥以及金融结构决定金融功能,阐述了金融稳定与金融功能、金融结构三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了当前不利于我国金融稳定的金融结构性因素,并提出了结构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非均衡博弈、央行的微观独立性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从当前金融稳定理论发展和中国金融稳定操作现实出发,构建了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居民部门的非均衡博弈模型,试图寻找最优金融稳定规则。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在当前的金融稳定政策框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与稳定政策组合存在多重均衡的可能;第二,基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于流动性的信息的不对称,金融机构具有隐藏信息和游说央行的负面激励;第三,中央银行出于对未来支付体系稳定的考虑,在与金融机构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均因此而丧失独立性;第四,居民不具备真正的博弈参与权,而只是博弈结果的承担者,其结果是承担真实或隐性的通货膨胀税;第五,根据以上博弈分析,建立最优金融稳定政策必须在微观机制和宏观机制上实施重新设计,包括金融稳定政策的“最后”性、中央银行的监督权赋予和保持距离型制度安排、金融稳定内含于货币政策,以及稳定与改革的分离和成本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作为竞争力最薄弱的行业,正面临着外资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以及金融全球化的严峻挑战.这种形势下我国金融业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措施积极应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受住考验,立于不败之地.金融处于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不但对一国经济影响甚大,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金融制度现况为基础,通过构建中央银行-政府-金融机构-居民四部门的博弈模型,将中央银行宏观独立性、微观独立性、货币稳定政策及金融稳定政策纳入统一框架之下。信息约束使中央银行与虚增流动风险、极力游说的金融机构博弈时微观独立性受挫,货币稳定屈服于金融体系稳定;与偏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强势政府博弈时货币与金融双稳定政策屈服于增长政策,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风险;居民则被动地为通货膨胀、流动性风险买单。十多年来的货币金融政策操作实践为此提供了佐证,因此,重新设计保证中央银行宏微观独立性的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有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就成为了金融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至今,西方的金融发展理论和我国有关学者的金融效率理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文章对这些经典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得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金融结构变迁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效果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影响金融稳定,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金融结构的变迁与金融稳定是有密切关系的。金融结构分析是金融稳定研究的重要的方法,金融结构的优化是维护金融稳定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杨玉凤 《经济学动态》2004,(10):110-112
2004年5月15~16日,由江西财经大学和《经济学动态》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金融机构改革与金融发展全国研讨会在南昌召开。会议围绕“金融机构改革与金融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主要内容涉及货币政策、金融稳定与金融发展、金融机构改革与金融创新,以及资本市场与银行信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郭益蓓 《时代经贸》2014,(6):422-423
金融是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时刻影响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不均衡,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参差不齐,调节各区域间金融效率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省份,如何提高本省金融效率,逐步赶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巍 《财经研究》2007,33(11):41-52
文章建立一个由金融发展程度、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不稳定指标组成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利用中国1982~2005年的年度数据对这些变量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的调整动力学进行相关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对于中国来说,金融发展程度、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不稳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但三者之间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所有结果均显示,无论从短期和长期看,金融发展程度对一国的金融稳定具有显著影响,对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