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农村金融是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有效缓解农户的资金短缺,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素养作为农户参与金融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农户借贷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研究通过对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农户的调研数据,发现样本农户金融素养水平普遍较低,群体内差异大,金融知识相对不足,但有较高积极性参与金融市场。为进一步探究金融素养对农户借贷行为产生的影响,研究构建了二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户的金融素养与其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可能性成正比。此外,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风险偏好均对借贷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提出提高农户金融素养水平,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立法及监督机制,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减少贫困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农村金融问题、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户借贷行为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出现阶段农户借贷的各种需求特征,就此探讨了发展农村普惠制金融、建立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两大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对陕西省样本农户融资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发现,农户资金借贷行为比较普遍,借贷动机偏好是生产性支出;农户资金积累能力较弱,在资金投入量较大的项目上对借贷资金依赖度较高;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获批率高,但单户授信额度较小。同时,利用灰靶决策模型对西部地区农户融资路径偏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户融资的主要渠道,农户融资路径偏好顺序依次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和其他融资渠道。建议针对农户融资现实偏好特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挖掘农村金融市场潜力,以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户的借贷行为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最基本的数据,本文以在晋江四个样本村实地发放并回收的256份调查问卷为基础,从农户角度出发多方面分析和挖掘农户借贷行为背后隐藏的经济学含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必须努力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于农户微观视角,通过农户问卷调查,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户金融需求变化及其行为特征问题,分析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及差距,探讨和构建适合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发展机制,对促进江苏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小组收集的10个省农户借贷调查数据为样本,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户借贷现状,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的正规金融覆盖面小,而民间金融却非常活跃。在不同的地区,民间金融的活跃程度也不同。然后探索了农户选择民间金融的原因,发现信贷约束、利息成本、风险、家庭经济和人口特征是影响农户选择民间金融的重要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对不同类型的民间借贷的影响不同。该发现有利于进一步全面、深刻地理解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覆盖面小,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效果不佳的原因。最后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户作为农村地区资金主要需求者,资金主要来源于无(低)息的亲戚朋友借款和高利息的非正规金融市场借款,缺乏价格适当的借款途径。在隐性约束与声誉约束双重机制并存的农村金融市场,引入隐性约束和声誉约束变量,围绕农户借款选择行为构建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双重约束机制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通过实地调研问卷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基于农户自身特征,解释双重约束条件下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的分化与分层问题出现,不同层次的农户借贷特征以及相关的经济行为出现明显差异。以农户借贷问题作为切入点,全面、准确地认识农户金融需求状况和农户借贷市场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于农村各类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确定市场定位,拓展业务及金融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间借贷是农村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其规范发展对农村金融生态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民间借贷的现状及特征,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讨论了它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民间借贷,促进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贸易条件大幅改善,但农村金融服务却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农村的需求。文章从农户采纳的行为入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分析了浙江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分析了金融需求和供给之间错位的原因,最后给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信贷制度是搞活农村金融的重要政策,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农村信贷制度在运行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导致目前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户普遍融资困难,这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中国的农村信贷制度的扭曲。从农户融资的特点入手,分析农户融资难的原因,结合农村信贷的现状,找到制度扭曲的成因并提出完善农村信贷制度的对策,以期为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农户借贷行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资料为基础,对17类农户的借贷水平、借贷规模、借贷发生率和借贷来源倾向、借贷用途倾向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农户借贷行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纯收入、家庭经营类型和非农化程度,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借贷规模的差异,并形成两类不同的借贷规模分布类型.同时农户的借贷规模、借贷来源倾向和借贷用途倾向均呈现出层次分明的结构性特征.由此本文提出了农户借贷行为的三种类型:被动借贷型农户、保守借贷型农户和主动借贷型农户.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Tobit回归方程测算陕西、宁夏农村产权抵押试点地区农户产权抵押融资借贷行为对家庭福利的影响。研究显示,农户产权抵押借款对农户的家庭年收入、非农收入、生活消费支出和生产性支出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显著改善了农户家庭福利水平,其中对生活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借贷对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影响不显著。研究还发现,土地经营规模、房屋价值、家庭经营类型对农户家庭收入及支出情况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模式发展,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扶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4.
笔者利用NGO扶贫贷款调查数据,采用配对样本多项选择Logit模型,对NGO小额贷款介入前后贫困农户借款决策、借款额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接受NGO小额贷款后,贫困农户借款发生率和借款总额明显下降,单户借款额度却相对上升;农户主要借款途径由私人借款转向农村信用社和其他渠道。实证研究显示,除户主个人特征、家庭人口构成等内在因素对贫困农户借款行为影响显著外,农村金融供给状态也是重要的外在性影响因素。在金融抑制条件下,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门槛较高,私人借贷成为贫困农户借款的主要供给者。NGO小额信贷通过提升贫困农户的经济能力来转变其借款行为,在农户借贷途径由私人借贷转向信用社借贷过程中发挥着"助推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生态是农村经济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系统,民间借贷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文章在实证分析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从疏导和扶持农村民间借贷的视角完善新疆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构建适应新疆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6.
魏源 《经济纵横》2012,(7):105-108
农村金融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长期以来,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挥的作用较小,这就需要民间金融加以弥补。如何发挥民间信用和民间融资活动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我国广东省农村近百户发生过民间借贷行为的农户为样本进行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民间借贷市场的借贷资金融资需求和资金供求状况进行统计,为正确认识当前农村民间借贷活动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金融结构转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正相关性被大多数理论研究者所证实,但由此推断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投入金融资源则过于简单化,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中国正在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成为主导农村金融规模与转型方向的关键因子,城市化进程所推动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是农村金融转型的重要决策变量,农户收入结构的演变亦促进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因而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对农村金融规模的约束。与此同时,农户收入的增长产生了对金融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建设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转型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农户的经济行为是研究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出发点,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低效在于对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经济行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农户的经济行为具有复杂性,表现为在各种外部约束条件下的经济理性,传统金融制度安排无法有效满足这种复杂的微观金融需求,而开发性金融才是适应中国农村微观基础的并能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一种可持续金融支持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9.
针对如何解决由农村金融市场特殊性所导致的农户融资难问题,文章以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不完全合约理论为基础,从二元转型过程中农村正规金融借贷合约的激励设计这一新视角,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微观经济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二元转型是促进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与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但仅会引起农村非正规金融需求的显著变化,而对非正规金融供给不具有显著影响;(2)借贷合约激励结构的优化有助于促进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供给的增加,但并没有形成对非正规金融强有力的替代;(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引入有助于促进农村借贷合约激励结构的优化,但并没有显著改变农户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标准的借贷合约委托-代理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二元转型所引起的信息流动变异,构建了一个农村借贷合约的拓展模型,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说: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借贷合约的激励结构设计随二元转型过程而变化;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借贷合约的激励结构设计对金融机构类型具有敏感性。文章在此基础上利用泊松受限因变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得到以下结果:第一,反映二元转型与金融机构类型的系数均显著不为0,这为两个研究假说提供了经验证据;第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并没有降低农户的违约成本,合约的声誉自执行机制仍是有效的;第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对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显著作用,农户借贷须提供抵押品的比例明显降低。文章的一个重要政策含义是,从优化借贷合约的角度看,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限制,进而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结构,或许是比利率市场化更有效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