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引入利率期限结构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弱化效应,在此基础上,在基准LRE模型框架内又引入流动性过剩因子,定量给出了流动性过剩约束下的稳健最优利率规则和流动性过剩均衡确定性条件。本文认为,当经济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最优利率规则体系应当至少包含最优利率规则和流动性管理策略两个方面,相应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也应广义化,包括短期名义利率目标和流动性过剩目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流动性过剩目标,中央银行必须采用流动性管理策略保持当期流动性过剩与预期流动性过剩存在相互权衡的关系,同时降低短期名义利率对产出缺口和通胀率的反应系数,并根据预期流动性过剩与当期流动性过剩的比重调整对利率规则与流动性管理策略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2.
利率规则理论是以短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而发展起来的一套新的理论,它体现了货币经济学家在货币政策领域内的新的尝试和努力。在利率规则理论中,货币经济学家试图解决两个问题:利率规则冲击对非政策经济变量的短期影响是什么,以及一个好的利率规则应当具有怎样的性质。利率规则将短期利率作为非政策经济变量的内生反应函数,使得货币经济学家可以在一般均衡模型中探讨这两个问题。然而,由于利率规则从一开始就是出于一种偏好的设定,因此,讨论的结果并不符合稳健性和科学性的要求,这就削弱了理论预言的可靠性。在某种意义上,利率规则理论若想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的艺术",它就必须为内生利率规则寻找到一个坚固的微观基础。本文梳理评述了利率规则理论在经验上和理论上的成就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该文结合中国自1995-2012年18年城镇居民相关经济数据,利用跨时叠代模型与C-D效用函数,探讨了最初消费倾向不同的消费者其消费、效用随预期通胀率与利率变化的关系,得出中国城镇居民短期消费具有理性。因此,通货膨胀连同利率变化对消费的实际影响较弱,改变消费者最初消费倾向的政策能够明显提高消费者消费与效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理性预期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没有考虑到理性预期的影响。因此,受到理性预期学派的批评。文章明确引入理性预期,建立了基于中国数据的月度宏观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分析了宏观经济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中,货币政策规则是一个相当重要和前沿的研究课题。最优货币政策规则所要处理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保证时间的一致性,从而使得货币政策不应该有通货膨胀的偏差。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存在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论和规则论(Fischer,1990)。20世纪70、80年代,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崛起,批评了凯恩斯主义者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认为最优货币政策是保持一个比率,使得名义利息率降至为零。而要保持这样一个比率,就需要钉住货币发行量,实行单一的货币供给规则,这样才能达到帕累托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是著名的“弗里德曼规则”(也称F一规则)。布洛克(Brock,19r75)用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money inutility—function model)、Lucas和Stokey(1983)利用货币一信贷的现金先期约束模型(c认)都证明了弗里德曼规则是成立的。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保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使中央银行的决策者不受政治决策的影响,往往能更好地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时间一致性(Barro&Gordon,1983a;1983b)。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对货币存量的精确度量越来越不可能,这时单一货币规则所赖以存在的基础遭到严重的削弱。  相似文献   

6.
物价水平居高不下是我国政府和广大居民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调控货币数量和名义利率水平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两大举措。一部分投资者只能参与产品交易,而另一部分投资者既可以参与产品交易,也可参与债券交易,且存在速度冲击,交易者初始禀赋是同一的条件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而购买债券会降低利率水平;在速度冲击是独立同分布的情况下,速度冲击对货币增长率的影响是暂时性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理性预期学派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以高考招生为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黄熙 《经济师》2001,(9):31-31,75
文章从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研究分析方法、提出的理论观点和坚持的政策主张三个方面 ,分别阐述了两者的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得出二者都是主张经济自由主义 ,反对相机抉择的凯恩斯政策的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自《通论》发表以来,关于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的争论一直贯穿于整个宏观经济学界。因此,从理性预期模型出发,对于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进行了再分析,通过博弈论思想的引入探究了宏观经济政策能否达到理想效果。在对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时指出了为何会出现“滞涨”,为何近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7—2010年期间,我国的经济运行态势风云变幻,2007年初的经济呈现的是快速发展势头,已有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征兆。然而到2008年下半年,由于受到美国次货危机的影响,经济急转而下,出口增速大幅下降,增速放缓并出现通货紧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危机后,全国采取宽松的政策刺激经济恢复,但同时也带来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2010-2016年近7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是否理性,是否受通胀、利率和C-D效用函数的影响,得出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是理性的,受通胀、利率和效用函数的影响较小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跨时叠代模型与理性预期理论,建立含有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参数两期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其消费和效用随预期通胀率与利率变化的关系,得出在理性预期的前提下,消费者可以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以维持基本不变的效用水平。并且,当消费者预期通胀率小于某一较高水平时,提高利率并不能起到降低消费从而抑制通胀的作用。同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1995-2012年间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短期内消费行为是具有理性的。  相似文献   

15.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解决时间非一致性的方案之一,它能够有效降低通货膨胀倾向、兼顾灵活性和可信度、具有可操作性,一些西方国家已经采用该制度并且效果不错。实践证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可能是未来的最优货币操作规则。  相似文献   

16.
《经济研究》2017,(9):24-38
单一的利率规则或数量规则均不足以反映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有鉴于此,本文构建了具有并行选择性和包容性特征的货币政策混合规则形式,并基于中型新凯恩斯DSGE模型,通过校准和贝叶斯方法分别估计了利率规则、数量规则和混合规则下三个模型的参数。通过比较不同规则模型在提前一期预测值、预测值标准差和根均方误差上的实证表现,并与现实数据对比,我们发现新的混合规则能更好地拟合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基于等价消费稳态偏离等标准,我们对比了不同规则模型在遭遇外部冲击时的福利表现,发现央行使用具有并行选择特征的混合规则,可以提高调控效率,减少福利损失。概言之,无论在实证(是什么)还是在规范(应该是什么)的意义上,新构建的混合规则均优于利率规则或数量规则。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历史上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考察,在分析货币政策的时间非一致性基础上,认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跟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通货膨胀大小受中央银行对其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货币政策规则的LRE模型框架和混合预期增广的高阶滞后Phillips曲线,推导出最优"混合"货币政策规则,并利用SVAR模型对中国最优"混合"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实证检验和冲击响应分析。研究表明:中国Phillips曲线具有混合预期增广的二阶滞后特征,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具有前瞻性正向特征和通胀惯性负向特征的"混合"特征。冲击响应路径显示:中国通胀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中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滞后效应和不确定性。因此,在混合预期增广的高阶滞后Phillips曲线的传导机制下,在以规则行事的货币政策框架内,货币当局应采取缓慢渐进的"混合"政策调整方式,减少货币政策的调整频率,同时将货币政策重点转向基于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的通胀管理。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重要性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但如何解读和实现这种匹配尚有许多基础性理论问题需要探讨,其中之一是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的人口结构变动因素问题.现有的人口红利研究基本都是针对第一人口红利的,第二人口红利虽然在人口老龄化浪潮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在界定第二人口红利的内涵和构建生命周期储蓄模型的基础上,将理性预期下经济行为调整的5个参数纳入数理模型,分析第二人口红利与储蓄率的关系,探讨人口老龄化浪潮下如何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获取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并基于理性预期对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如何与产业升级需求相匹配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应樱 《经济问题》2013,(1):57-61
在理性预期理论的基础上,选用FL模型和BL模型进行对比,对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在FL模型中引入理性预期变量,对财政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会影响到财政支出的效果,FL模型的财政支出对于民间消费具有负效应,而FL模型和BL模型都证明了持续的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前者的影响更为明显。经济主体对将来的预期对经济增长和扩大需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善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有助于提高财政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