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张璟 《旅游学刊》2006,21(1):25-30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很多城市纷纷启动老港区的游憩功能改造工程.上海十六铺老港区游憩功能改造是黄浦江综合开发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其规划方案能否有效延续城市文脉是评价功能改造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本文阐明了城市老港区游憩功能改造中文脉传承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国外城市老港区游憩功能中文脉传承的主要方法和经验,并以上海十六铺老港区改造为水上旅游集散中心为例,提出其游憩功能改造和文脉传承的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2.
金蕾  陈烨 《当代旅游》2022,(6):11-13
常州乃中吴要辅,江南名都,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常州城市的形成、发展、变迁与运河息息相关,城市文脉就凝固在老城厢内外的一系列“运河系”地标里,位于常州中心城区的老城厢,是常州的文化积淀最为丰富、人文底蕴最为深厚的地区,千余年来老城厢科第不断,名士辈出。然而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复兴老城厢就是延续传承城市文脉、打造文旅融合新生态,重点是保护城市肌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人文城厢、活力城厢、品质城厢,宜居城厢,在城市发展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3.
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属于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文化景观,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本文以北京西城区地上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借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它们的相对价值.并利用资源经济学中的若干资产价值确定方法,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地上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绝对价值.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计算,作者发现在西城地上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中,价值相对突出的是西城区以水体为核心景观的园林文物资源,而且这些园林的正外部效益也是最大的.本文为西城区"文化兴区战略"提出了空间规划上的建议,即以南海、中海、北海、什刹海一系水体为依托,营造"都城水景文脉".  相似文献   

4.
文物是人类历史留给后人的痕迹,是极具历史意义与艺术气息的,文物藏品经历的年代比较长,容易受到人为与环境因素而遭到损坏,很多文物一旦受到损坏,就很难修复,也不可再生,因此,文物藏品的保护与保养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本文主要对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保护与保养工作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物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载体。文物中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演变,向我们完整的呈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不同时代的生活,我们从文物中学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认识到了古人在生活中的发明创造。随着我国对文物的进一步发掘,我们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文物方面的知识并融合现代的知识进行运用,更加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积极的收藏文物,保护文物,使文物发挥其自身的宝贵价值是历史给我们后来人的任务。本文从博物馆的收藏职能和文物保护两方面来进行阐述,让大家了解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与文物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人们的印象中,山西是文物大省,是古建筑艺术博物馆。曾有人说:“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此大缪也。殊不知山西的地下文物蕴藏量和文物价值,与陕西相比毫无逊色之处。譬如在太原市晋源区发现的隋代虞弘墓。被列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相似文献   

7.
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刘德谦 《旅游学刊》2005,20(2):47-53
在“保护与利用二者不可得兼”几乎成为一种思潮的时候,古镇的保护与利用,也和其他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一样,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无法绕过的课题。因为古镇是众多遗存单体的有机共生,因此决定了它在人类的遗产财富中往往有着远胜于其他各别的单体文物或遗址的价值。同时又基于它是现代居民实际使用的活文物,所以古镇的保护还必须探讨它自身的规律。本文中,作者对以上现实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权衡取舍是文物旅游业的核心问题.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利用不完全合同理论,构造模型分析了两种典型的文物旅游管理体制--企业经营和事业单位经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的开发程度大于社会最优,事业单位开发程度小于最优.但是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保护程度都小于社会最优.最优的管理体制取决于两个因素--开发收益性及文物脆弱性.当文物脆弱性和开发收益性较大时,最优体制选择偏向事业单位,反之则偏向旅游企业.  相似文献   

9.
用一种设计语言来再现港口文脉景观不仅仅是艺术形式与艺术手法的问题。秦皇岛港从传统能源输出港到国际邮轮港的转型过程中,其文脉的景观设计要跳脱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旅游凝视系统"通过视者与被视者的相互作用来赋予港口文脉价值观与社会价值,重塑港口地的"景观权力",将符号的美学意义、社会意义与"景观权力"联系起来进行设计语言转化。  相似文献   

10.
王利素 《当代旅游》2022,(9):49-50+59+114
本文通过对正定古城隆兴寺进行实地调研,筛选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专家法(Delphi)相结合的方式,构建适用于正定隆兴寺的景观文脉传承度评价体系,通过专家权重值的一致性检验,得出景观统一性在所有权重值得分最高,由此看出,景观的协调统一发展是景观文脉传承的关键要素,希望该评价体系能为其他景观文脉传承度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标,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成为新时期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载体。本研究基于符号学视角,选取黄山市屯溪区毗邻的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分别作为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学理论框架。实证分析表明:传统与复建两类历史文化街区均形成了主题定位、文旅功能、空间布局、物质载体、业态产品、旅游服务六方面的文化和旅游符号,前者以传统文化符号居多,后者以现代旅游符号居多;两类街区文化和旅游符号融合的独特性、凸显性、融合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偏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后者偏向旅游介入的适应性。据此提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趋向”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趋向”的文旅融合路径,两类街区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中应加强文化资源符号化、资源功能多元化、符号空间整合化、文化符号全景化,促进文化产品价值化、旅游服务品质化,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游客体验及其体验价值是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小红书App分享的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照片为研究数据,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提取照片隐含的价值要素,并基于凝视心理活动分析框架构建游客体验价值的增值路径。研究表明:(1)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体验价值体现在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3个层级;(2)历史文化街区可以通过游览体验和视觉选择两条路径实现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的增值,进而间接提升其功能价值;(3)节庆活动、文化演艺活动和娱乐体验活动的参与程度与享乐价值直接相关,符号价值则主要通过打卡和探店等行为提升社会声望价值,游客视觉选择的网红符号形象强于历史文化符号。基于此,研究从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三方面为历史文化街区提出具有普适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旅游实践中,殖民建筑(文化)一直是旅游对象物的组成部分,而在理论上鲜见对其旅游资源性和文化遗产性的讨论。本文从各个方面讨论殖民建筑的文化遗产性所在,指出殖民建筑的文化遗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属地居民的价值取向。由于最近的殖民建筑距离我们仅仅60年,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殖民文化,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丁雨莲  陆林  黄亮 《旅游学刊》2006,21(7):12-16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平稳下降,中国家庭与休闲相关的消费在不断攀升.文章从丽江大研古城沿街店铺经营业务入手,搜索大研古城的文化休闲旅游符号,分析其形成机制:外在动力机制有休闲时代的即将到来、市场需求的拉动;内在动力机制有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和政府决策因素.对比丽江大研古城和以宏村、西递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探讨不同文化背景的遗产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特征:文化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旅游.文章认为,在休闲时代到来之际,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文化型遗产地应冷静对待,避免盲动,做出适合自身文化本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文化旅游创新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提升创新能力是中国旅游业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为旅游业产业结构的复杂性,所以产业内部创新行为的表现形式也会有很大差异.文化旅游创新主要不是技术创新,而是要以文化创新为基础,达到旅游的创新与发展.文化旅游创新体系在结构和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二元复合体系,具有创新目标与成果的双重性、二元核心创新主体、双重价值导向,是双重核心模式.鉴于此,应注意文化创新和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的差异,建立协调市场机制和公共管理机制的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地居民与旅游企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offer a clear and up-to-date typology and profile of Chinese cultural tourists in mainland China following the framework based on cultural centrality and depth of cultural experience. Using a sample of mainland Chinese tourists (n = 656) at three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Guangzhou, China, a typology of Chinese cultural tourists (namely casual, sightseeing, purposeful, serendipitous, and incidental) was developed and trip characteristics (e.g. prior knowledge, time spent to get to know the site before visit, change in knowledge, and on-site activities) and sociodemographics of each segment were also examined. In addition, slight differences are found between local day-trippers and tourists from outside Guangzhou in terms of their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prior knowledge, change in knowledge, and sociodemographics). Destinat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初步建构文化空间理论,阐明其内涵、构成及特性,并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展示文化空间理论对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活动主体等方面构建出曲阜片区这一文化空间,从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的视角提出核心区营造应遵循地方特色与中国特色、中心聚焦与散点透视、静态展示与动态呈现兼顾的原则,继而探讨了辐射区延伸中的功能定位和营销策略,最后指出文化空间理论在大遗址旅游中拓展遗产内涵、创新开发思路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了技术进步和不可逆转的环境变化,传统村落转型发展势不可挡。如何在保存和延续自身文化基因的同时,又能重构文化生态以适应新环境变化,避免产生多元化文化生态失衡问题,是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的核心任务。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研究相关文献,结合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制度与实践,从文化和生态系统耦合的视角,全面梳理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概念体系,深化和完善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内涵、文化生态系统演进过程、文化生态平衡调控和文化生态适应性管理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提炼传统村落文化特质与文化核心的思路、评价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的方法和优化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区域系统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以期系统地解决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失衡问题,从而推进文化生态学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在地化研究,有助于中国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的落地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特征是市场规律的体现。本研究以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调研数据为主,网络平台相关数据为辅,对商铺业态分类,从多个视角透视街区业态特征,运用无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探讨业态类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历史文化街区商铺业态类型可优化为餐饮、购物、住宿、游览娱乐和其他5个大类15个中类;(2)业态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商铺面积规模的插花分布现象和业态两两组合的多样化特点,业态垂直空间分布由低层向高层表现出商铺数量、业态种类递减,商铺面积规模递增,业态多样性弱化、集中性强化的态势;(3)业态空间集聚表现出街巷入口、尽头的垂直分布集聚和商铺面积规模的“集聚-分异”现象;(4)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显著影响业态类型,饮品、小吃、服装、特产、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街巷类型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特产、饰品、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商铺面积规模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服装、娱乐类型业态布局与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