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西部》2011,(15):11-11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城镇新增就业17.6万人,5.9万名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落实就业去向,农牧民转移就业225万人,安置“就业闲难人员”3.5万人。在进一步规范养老保险自治区统筹和进一步提高职工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方面,将有伤残等级的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和工亡遗属以及15万名集体等其他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分别纳入工伤、医疗保险统筹范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增加1220元,达到1625元。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信息》2009,(2):15-15
虽然天津市就业工作处于全国前列,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除新生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外,今年天津市还有近300户困难企业将退出市场,4万多名职工需要安置。为积极应对形势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天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促就业的政策措施。今年,还将加大统筹城乡就业的力度,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新增就业38万人。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人人均一生职业流动就达20次,而我国人均一生职业流动仅1.8次。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人员流动随之加快,我国职业种类从百余种增至2000余种,职业流动也上升到5次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对如浮萍般忽东忽西的就业方式,有人称之为"鸟式就业"或"游牧族"。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是催生"鸟式就业"的主要原因,它促使一些人积极去寻找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潜力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一、就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分布目前,全民所有制单位仍是安置就业人员的主渠道。其职工人数占全省职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但从每年的变动情况来看,其比重有下降的趋势。全民制职工占全省职工总人数的比重由1981年的70.56%下降为1990年的61.88%。集体所有制单位是仅次于全民制的安置就业人员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彤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思想情绪异常纷乱。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做好企业改制后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夏凌燕 《珠江经济》2008,203(7):69-73
2007年广东省城镇就业人员数量稳步增长,非公有制经济是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制造业从业人员增加最多,离岗职工人数呈减少态势。但与此同时,广东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缓慢,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个百分点,且已经连续第7年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行业间、地区间差距在不断扩大。针对此情况,提出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调整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分配趋于公平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上海破产国有企业职工安置难点是:●职工安置费用十分庞大,且难以到位;●破产企业职工自身条件差,社会招工条件要求高,职工难以重新就业;●目前社会提供的安置渠道和安置力度,实为杯水车薪。  相似文献   

8.
隐性就业现象是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隐性就业现象被看作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也是职工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它的出现是有利也有弊的。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隐性就业现象的制度变迁和内在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上海集体经济》2005,(5):F0004-F0004
上海石化在改革中走出通畅路:主辅分离,盘活闲置资产;职工分流不下岗,成为持股职工。企业、社会、职工得到三赢,一策化解了国有企业冗员负担和社会就业矛盾的两个难题。  相似文献   

10.
原国有小企业上海矿筛厂,从1996年8月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以来,256名职工中没有一个人下岗,还新增就业岗位225个。 上海矿筛厂已有近70年历史,专业生产矿山、冶金等企业使用的各种金属链条筛网。由于质量好,牌子响,过去在行业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产品长期供不应求,曾人均年创税利2万多元。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有关方面不当决策和强行  相似文献   

11.
未来十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未来十年我国的就业矛盾仍十分尖锐。待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城镇富余职工以及新增劳动力构成了庞大的劳动力供给大军;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市场需求疲软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使我国未来新增就业岗位的数理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保持经济的较高增长,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劳动参与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并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出路,在于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依靠市场,使就业步入健康轨道;加快发展,以发展促就业;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就业质量;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完善政策扶持体系,鼓励有能力的职工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3.
孔祥泰 《中国经贸》2012,(8):110-112
运用省级数据对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就业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布变动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对就业分布有显著影响,随着内地相对东部在工资上逐渐具有比较优势,第二产业在2006年以后向内地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最后针对我国第二产业转移的现实情况,对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人口多、就业矛盾突出,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将始终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前单纯依靠国有、集体单位等传统正规部门吸纳劳动力的就业模式,显然已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当尽快向非正规就业方式转变。所谓非正规就业,是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概念,对此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界定。在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各种就业形式,包括非正规部门、非国有或集体单位的各种就业,正规部门、公有制单位中的各种非正式就业…  相似文献   

15.
陈慧娟 《江苏改革》2001,(12):48-50
我国是有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尤其自1993年以来,由于城镇下岗职工激增,失业人口规模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今年第二季度末,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618.7万人,失业率为3.3%,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创造就业岗位、降低高失业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发展非正规就业促进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模式的转变是缓解就业矛盾、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并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的职责。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今年净增城镇就业岗位50万个的目标。作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和途径的企业和社区,其就业潜力如何及趋势如何,对实现就业的总体目标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7.
《广西经济》2006,(3):5-5
3月19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说,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今后五年每年将新增一千万人以上进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除8%个人缴费外用统筹账户做激励的问题,今后将进一步研究。田成平说,现在中国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在城镇为一亿七千多万人,其中四千多万人享受养老待遇,一亿三千万为职工交纳,而现在城镇就业职工有两亿六千四百多万人。也就是说,城镇就业人中,两亿六千多万人中只有一亿三千多万人参加并交纳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入手,探讨了就业质量、就业教育、就业率,提出了“灵活就业是实现大学生从拥有知识向提升能力转化的过渡形式和弥补形式”,同时提倡“灵活就业是大学生应该适应的一个过程,也是大学关注的一种就业方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不能自动地解决就业问题,就业工作有其内在规律。要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扩大就业的重要性,并以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五个统筹”分析扩大就业工作遇到的突出问题,以其推进就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全球背景看,失业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难题,创造就业已成为全球性发展的最大任务之一,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面临像我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比较充分而稳定的就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各级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着手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去年召开的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促进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从进一步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到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积极促进就业政策的框架基本形成。显然,“就业优先”已从号召性的语言转化为可量化的行动计划。而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就一定能够逐步缓解就业问题,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