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假会计信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税收减少,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削弱会计工作的经济管理作用。因此,探讨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因,寻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制止虚假会计信息的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八项准备”计提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损害国民经济的一大毒瘤,已到了非治不可之时。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信息的相关性越大,可靠程度越高,越合乎需要,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反之亦然,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计信息失真。虚假的会计信息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从微观角度来看,假如企业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那么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投资收益,这一点在很…  相似文献   

3.
所谓虚假会计信息是指违背《会计法》、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规规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进行会计核算而编造的数据。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方法很多,但从其形成的动机上可分为无意的虚假信息和有意的虚假信息两类。无意的虚假会计信息大多是因为会计人员业务不熟练、经验不丰富而出现的工作失误,无目的性;而故意的虚假会计信息均是由于组织或个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指使或怂恿会计人员违规编造的。不管其形成的动机如何,虚假会计信息均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虚假会计信息问题,就要解决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问题。  相似文献   

4.
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这已是不争之实。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就是误导使用者,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非常广泛,其中包括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5.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一定时期的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会计人员业务、道德水平等因素,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上述两方面共同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会计监督作为会计两大职能之一,其目标是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当今社会,无论国内国外,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美国“安然”、“世通”等,我国“琼民源”、“银广夏”等,它们无一不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信息质量便成为会计作用能否正常发挥的保证,而虚假的会计信息则具有巨大危害,有言“虚假的信息不如没有信息”。会计监督是预防会计信息失真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且,会计监督和新《会计法》有着相互紧密的联系,本文将从会计监督视角来透析新《会计法》。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原因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原因包括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就会计信息失真而言,内在动因是其主观基础,外部环境是其客观条件,只有这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一、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 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手段,应首先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人手。一般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有极为密切的联系。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主观)动因和外部(客观)环境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经济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因此,会计信息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不同程度地存在失实的情况,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连续出现财务会计报告虚假案例。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经济工作秩序,阻碍了我国市场化和法制化进程,影响了宏观决策,损害了国家会计工作形象和社会公众利益。本文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蒋丽萍 《活力》2005,(7):60-61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国家税收收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信息虚假是指一些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所披露或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客观、公正、完全、正确地反映本部门或本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各取所需、随心所欲编造的虚假会计信息。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信息虚假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本文针对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生成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原因包括内在(主观)动因和外部(客观)环境两个方面。就会计信息失真而言,内在动因是其主观基础,外部环境是其客观条件,只有这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对信息披露侵权者追究民事赔偿责任,有利于加大虚假陈述的成本,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遏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责任从性质上说是一种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包括损害事实、会计信息质量缺陷及其两者因果关系,归责原则适用于过错推定原则,责任主体的认定应以与信息披露具有关联性为标准,在诉讼方式上应采用团体诉讼。会计信息虚假陈述其根源在于制度问题,目前迫切需要从制度上研究解决会计信息虚假陈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慧  王元章 《活力》2004,(8):73-73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应有的质量特征被动摇,虚假会计信息盛行失真问题愈演愈烈,其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十分令人担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相当严重。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的反映经济活动,给决策者和有关方面各方乃至整个经济秩序带来不良影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于晓梅 《活力》2005,(5):122-122
虚假会计信息泛滥,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公害。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危害,在于它混淆和干扰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在朦胧之中,在黑箱之内,一方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国家税收减少,阻碍国家宏观调控,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另一方面,欺骗合作各方,侵犯公众利益,掩盖经营管理漏洞,甚至违纪违法逃避监督。虚假会计信息往往出自财会人员之手,其实是这些人员自挖墙脚、自毁长城,因为虚假会计信息正是在不断削弱会计工作管理职能的同时,把会计的地位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严重,主要是会计信息应有的质量特征不能保证,虚假会计信息盛行。本文试图通过贯彻《会计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作一论述。 一、《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造假帐屡禁不止的问题。 企业、单位编制虚假会计报表,多数与单位负责人有关。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表真实、完整。”这是新《会计法》的重大突破之一。原来规定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都是会计的责任主体,要求大家…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每个上市公司都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公众提供公司财务信息,以利于市场监督和资源配置的合理。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管理体制不完善,外部监控力量薄弱,使得某些上市公司为“哗众取宠”,利用虚假会计信息,虚增利润,欺骗股东。而且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呈升级化趋势,由会计信息失真上升为会计信息虚假,由盈余操纵上升为伪造经济合同,会计信息虚假的层面也越来越大。虚假会计信息使得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流向欺诈者和劣绩企业,其后果十分严重,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拟通过银广厦一案分析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根源,并从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寻找治理虚假会计信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郭磊 《活力》2004,(8):79-79
会计人员作为提供会计信息的基础环节,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公司的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加工产生的,如果没有会计人员的“积极参与”,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德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1929年市场崩溃和经济萧条的原因之一。假如说,公司管理层是  相似文献   

18.
一、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 首先,会计信息生产者(包括会计人员、企业负责人及其他可以对会计信息施加影响的人员)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9.
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之间有着重要的关乔,公刮冶理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系统为公司治理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使公司治理得以有效运作,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必须建立以会计信息治理为重心的新型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0.
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由于一些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人为操纵会计信息,虚假的会计信息已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信任度,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