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产业》2010,(6):27-28
关键词一:创新型科技人才——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发展目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2.
正"十三五"开局之年,江北首要任务是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核心着力点必须放在创新上,大力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以创新驱动产业能级提高,努力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特色型创新高地,全力争取开门红、全年红,为"十三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大力建设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创新型城区强化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生态优化和创新人才支撑为抓手,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创新企业。建立科技招商顾问机制,  相似文献   

3.
企业创新发展,关键在人才。企业是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人才是创新的载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加速创新型人才成长对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创新型人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探讨创新型人才内在成长动力,得出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创新需求、收益动机、成就动机五个内在成长动力要素,基于此提出加速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对策和建议,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创新团队是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究了外语专业人才创新素质内涵,并从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外语专业人才创新素养提升的指标体系,即团队构成、指导教师、训练机制、支撑平台四要素。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常州科教城为例,探讨了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目前,常州科教城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部分创新主体对科技政策的了解与把握水平不足;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流动性较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与基层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需求尚有差距;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较慢。对此,文章提出了推动常州科教城发展的5点建议:加大科技投入,破解创新创业资金瓶颈;加强科技政策培训与指导,推进创新创业进程;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引军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6.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成都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推进创新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成都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具备良好基础;成都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实施创新型产业战略和创新环境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4月11日,扬州市邗江区召开全区工业企业创新发展大会,围绕在苏中率先创成省创新型城区,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效发挥政府推动作用,着力在创新型企业集群建设、创新要素集成机制建设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大力实施高新技术带动工程、高端人才引领工程、平台载体支撑工程、品牌标准促进工程、金融资本支持工程和现代制度保障工程。  相似文献   

8.
职教集团作为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应在加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同时积极探索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途径。高职教育有着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培养创新型高职人才是职教集团建设的内在属性。职教集团应当围绕专业发展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结合以及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推动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积极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深圳是我国首个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其发展经验值得学习。本文梳理深圳本土创新型企业腾讯的发展阶段,分析深圳在产业政策、创新氛围、高交会与风投体系、人才政策和城市创新环境方面对腾讯的影响。发现深圳浓厚的创新氛围为腾讯诞生提供宽容环境,而高交会和风投体系的完善给腾讯的成长创造条件,而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和创新环境建设则贯穿了腾讯全部的发展阶段。最后,基于深圳建设经验,总结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0.
推进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区域创新,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目前担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理事长等职,指导和参与人工智能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以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思想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协同创新的布局,积极打造AI2.0的发展生态和创新设计生态;  相似文献   

12.
吴玲霞 《科技和产业》2022,22(6):132-136
创新型企业是指自主知识产权突出,依靠技术创新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且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且具有持续发展的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创新型企业是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生力军。通过走访调研、专家访谈、文献梳理等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分析泰州市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构建人才投入、资金投入、政府支出以及创新管理4个二级指标体系,每个二级指标体系分别包含4个指标体系,最终形成16个三级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确定各指标对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程度。根据实证结果,分别从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投融资等方面提出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点,是提升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创新示范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本文深入分析中哈合作中心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重点从创新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创新创业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创新政策、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中哈合作中心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宁波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创新型城市试点对鄞州区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鄞州区要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必须以提升研发水平为重点,不断强化创新主体建设;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导向,努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以载体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以优化体制机制为引擎,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县市的建设工作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一项推进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创新型县市建设活动,能够有力推动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促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效破解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提高区域核心竞争能力。持续推进高水准的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稳步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层次,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提升科技服务的水平,是加快建成创新型县市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呼若青 《科技和产业》2022,22(8):153-156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入新发展阶段,东莞迎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在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做好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建设工作已成为东莞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推动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将东莞打造成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人才生态最优城市,是东莞面临的重要难题。文中探究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市创新型人才引进政策的现实情况,分析当前创新型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东莞改进人才引进工作、优化人才服务和打造优质人才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研析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内涵,分析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现状、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建议: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重视青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海外创新人才;强化创造性人才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必须打破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型的教育模式,自觉地将培养创新型人才视为自身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通过传授创新知识、发展创新能力和培育创新人格,形成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按照存在形态和作用方式的不同,高校创新人才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要素、制度环境要素和文化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19.
郭曼 《中国高新区》2013,(11):18-19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是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由科技部联合相关七部门共同开展实施,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0.
殷常涛  程志奎 《魅力中国》2010,(32):211-211,213
高等院校是当前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之一,是创新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传播和文化建设的先导,但是最关键的基础力量确是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主要是新的教育理念,这就显示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是举足轻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各类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就需要对相关激励机制建设和完善进行考量和反思,从而挖掘激励机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