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市场失灵”,其本质不是在市场已经高度发育基础之上的内生性或功能性市场失灵,而是市场发育不足,市场经济制度缺失所导致的外生性、制度性“市场失灵”,是制度缺失与政府失灵的混合物。因此,治理“市场失灵”,不能简单强调政府干预,而应该首先培育市场,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此,政府职能的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房地产的高速发展促使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同时它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关联产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大厦的一根擎天柱,它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房地产市场作为房地产业的一个载体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论述房地产市场中市场机制自身存在问题,由于供给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了市场失灵,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措施和绩效,以及政府作用无效原因和措施,认为必须要将二者结合相互补充,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邹冬初 《云南金融》2011,(4Z):16-17
我国房地产的高速发展促使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同时它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关联产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大厦的一根擎天柱,它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房地产市场作为房地产业的一个载体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论述房地产市场中市场机制自身存在问题,由于供给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了市场失灵,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措施和绩效,以及政府作用无效原因和措施,认为必须要将二者结合相互补充,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东 《金融与经济》2005,(12):100-101
我国“三农”领域遭遇较严重的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市场失灵因政府失灵而起,因此,以根治政府失灵为突破口,化解双重失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一、市场失灵:矿产资源开采的外部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是紧密相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的经济外在效应。矿产资源是典型的具有外部性的私人产品,存在着市场失灵。因此,必须纳入公共财政的管理范围,对之进行调控。矿产资源的外部性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6.
独立审计市场政府失灵及其角色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独立审计市场自1980年恢复至今,已近30年。在近30年的发展中,政府始终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独立审计市场的产生,尽管具有某种自发性,但并未经历在充分竞争下进行独立化和职业化发展的过程,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诸多新问题的审计市场,是不能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弊端、尚需不断研究、规范和完善的审计市场。同时,由于政府自身的缺陷,在对审计市场干预的过程中产生了政府失灵。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应正确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不断动态调整二者的边界,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论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住宅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但由于住宅的社会福利性质,以及住宅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政府对住宅市场的干预巳经超出市场失灵的领域,形成所谓的住宅产业发展政策。我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政府还肩负着培育住宅市场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两种基本思路:"市场亲善观"和"政府发展观",指出三农问题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制度失灵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市场增进观",即认为政府不是对市场机制的简单的替代,而是在于政府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机制,以促进和补充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依靠这样的市场增进思路应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一、住房市场问题的原因解读: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当前,我国住房市场出现的市场失衡、价格上涨过快等一系列问题不是孤立和偶然的,其背景和影响因素比较复杂,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是当前中国住宅市场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本质所在。(一)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10.
从公共财政的视角看环境与经济的统筹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从公共财政的视角看,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失灵、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因此,修正政府干预、矫正市场失灵、通过制度创新纠正政府失灵、重塑环境伦理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第二种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仅在提供公共物品上存在着失灵,在提供私人物品时,市场也有一些功能缺陷.第二种政府失灵是指政府不仅在从事竞争性私人物品的生产中存在着失灵,在公共事务方面也有失灵之处.第二种意义上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需要自律组织介入.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第二种政府失灵与第二种市场失灵,因此对于投资者权益保护而言,自律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金融“二元失灵”及其矫正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但我国农村金融却长期存在着“二元失灵”问题。政府在农村金融管理中的缺位、越位和错位不仅未能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相反还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因而政府失灵是农村金融失灵的核心。只有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培育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才能有效解决农村金融失灵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与中小企业融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融资难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公共产品的“收益外在性”特点 ,故政府对其融资的干预和扶持是必然的选择。本文分析了政府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应采取的政策 ,例如提供信用担保、放松利率管制等 ;并介绍了发达国家政府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的经验 ,最后提出了我国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贵州省335个基础金融服务薄弱乡镇的调查,本文深入剖析了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问题,进而有的放矢为破解"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谋求贫困地区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与市场关系历经几次大的历史演变,仍未找到最佳契合点。本文通过对西方社会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及其演化和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之间的比较,得出了完全的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对经济过多的干预都是有问题的结论,并通过公共选择理论进一步探析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与市场的法律边际的探寻一直是经济学、法学界长久不衰讨论的话题,构建良好健康的资本市场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合作.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性、系统风险性和无法自我修复性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市场必然需要政府的介入以克服市场天然失灵.因此,厘清政府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和职责将是界定政府与市场法律边际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7.
设立证券平准基金构建市场保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江 《西南金融》2005,(5):38-39
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同时存在,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不仅需要法律与政策的“硬保护”,同样需要市场工具的“软保护”。以平准基金为主体,构建投资市场保障机制,实现政府对市场的有效调控,不失为解决当前市场矛盾与困境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8.
张杰 《中国金融》2005,(10):68-68
从总体上看,围绕新古典框架建构的主流经济学范式、不管什么流派,都未能合理处理政府因素。可以说,主流经济学对于私人因素(如企业和个人)的讨论是清晰而透彻的、但对政府因素的分析则显得粗糙、随意和捉襟见肘。其中、人们可能习以为常但最具误导性质的看法是,把政府因素与市场因素相对应,比如认为政府的进入是为了矫正市场失灵、而对于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经济,政府就只能是“守夜人”。问题在于,一个有效的市场难道就真的不需要内生的政府因素吗?  相似文献   

19.
封闭经济条件下,主权国政府承担消除市场失灵的职责,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这一职责任又由谁来承担呢?本文指出,单个主权国政府对国际金融市场失灵无能为力,原因有二:一是单个国家政府在对抗市场失灵时力量过于单薄;二是单个政府在市场上也是作为一个有独立利益存在的理性人出现。因此,必须建立“超国家”的国际监管机构,以更有效地消除广泛存在而且日益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  相似文献   

20.
政府与社会保障: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政府是社会保障中非常重要的制度主体,从经济理论上进行分析。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必须对社会保障进行干预,同时政府也存在失灵的问题。在社会保障中政府与市场应密切结合。从几个方面发挥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