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茉楠 《证券导刊》2010,(46):15-15
在国际货币市场上,欧元是美元的强劲对手。两次量化宽松政策中,美国信用机构不断调低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的信用评级,轮番对欧债危机制造动荡,大举做空欧元。与美国第一轮量化宽松后美国利用欧债危机狙击欧元如出一辙,在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美国又在利用欧债余波,大举狙击欧元,这很难说是一种巧合。事实上,这危机背后掺杂了更深层的较量,即美元与  相似文献   

2.
投资文摘     
《中国传媒科技》2008,(12):122-123
政府要防止滥用政府信用造成的恶果。美国政府的大规模救市行为看似拯救濒死的金融机构,其实质却一定程度反映了美国政府信用的底线不容突破。例如,美国政府之所以要"干预市场",出手挽救"两房",除了担忧由此发生金融危机外,一个更大原因是为自己当初信用监管不当买单。美国"两房"的创建是隐含了美国政府的信用担保的,如果在"两房"出现危机而自身  相似文献   

3.
夏凡  姚志勇 《金融研究》2013,(2):184-193
穆迪、标普、惠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关键角色。但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三大评级机构广受批评。有人认为其评级太过宽松,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负有责任;有人认为其评级过于严苛,频繁下调公司和主权信用评级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本文为协调上述两种貌似对立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模型分析,本文发现"评级高估"和"评级低估"都可能在均衡路径上出现,同时信用评级具有"顺周期"特性:评级高估更有可能发生在经济繁荣时期,而评级低估则更有可能出现在经济萧条时期。  相似文献   

4.
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后,为了让疲软不堪的市场复苏,刺激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采用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注入货币量,来提高流动性。这项政策在短期内来说,对美国国内经济是十分有效的。但随着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对能源业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汇率决定理论,商品需求弹性分析等,研究了货币供应量、汇率、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量这三者之间的影响机制。最后本文提出了在量化宽松的环境下政府应该如何应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后,为了让疲软不堪的市场复苏,刺激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采用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注入货币量,来提高流动性.这项政策在短期内来说,对美国国内经济是十分有效的.但随着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对能源业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汇率决定理论,商品需求弹性分析等,研究了货币供应量、汇率、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量这三者之间的影响机制.最后本文提出了在量化宽松的环境下政府应该如何应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联储在2013年继续宽松加码符合预期。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的复苏远比二战后任何一次复苏都要缓慢得多,为提振尚显乏力的经济,美联储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然而,美国量化宽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债务"去杠杆化"问题,但却可能使全球经济复苏更加艰难,政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7.
《国际融资》2011,(3):22
当金融危机向全球袭来时,"环球同此凉热",于是全球有了少有的合作和政策协调。但是,当全球经济在走向复苏的时候,却表现出不同的政策走势,美国政府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并称美国无通胀压力,请参看本栏目文章《美国宽松政策短期难改变》),而欧元区国家目前却面临通胀压力和经济复苏步伐各异的异常考验,请  相似文献   

8.
眼界     
《新理财》2011,(8)
最悲观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近百年来首次被下调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8月5日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这是自1917年以来美国政府信用评级首次被下调。标普指出,调降评级主要由于美国政府与国会达成的债务上限协议,缺少标普所预期的举措。同时,标普维持美国短期主权信用评级A-1+不变,评级展望负面。  相似文献   

9.
中东局势动荡、欧洲债务危机等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仍然存在,进一步限制了美元的下跌空间。美联储何时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是美元跌势逆转的关键性基本面信号4月18日,美国信用评级服务机构标准普尔公布了一份声明,将美国AAA长期信用评级的评级前景从稳定(Stable)调降至负面(Negative),这意味着该机构可能会在未来6到12个月时间里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相似文献   

10.
信用评级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础力量,被誉为投资者利益的"守护者",但其在近年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金融危机中,伴随着的是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信用失衡。本文基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思想对信用评级各利益方进行研究。我们认为,一个良性的评级系统,应该是基于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通过打破垄断,引入"连续性追踪评级"模式,形成一个信用评级和各方监管互相衔接的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刘明彦 《银行家》2014,(3):96-97
正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内容自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在2008年一年之内,经过7次降息,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4.25%降至0~0.25%的史上最低水平。但极低的利率水平并不能遏止房地产价格下滑和金融危机的蔓延,于是美联储不得不祭出数量型货币工具——量化宽松政策。所谓量化宽松政策,是央行通过购入国债等长期债券,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  相似文献   

12.
多德弗兰克法案是美国政府、国会、金融业界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总回答,它以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监管为核心,同时对信用评级行业、对冲基金、公司治理、衍生品市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法案多方博弈的性质,它仍然基于原有的监管理念和原则,回避了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全面重塑,同时对金融危机期间的"银证共治"、政府救助失败金融机构等做法予以背书,未能彻底解决"大而不倒"的难题。因此,多德弗兰克法案尽管意义重大,但仍然难称完美。  相似文献   

13.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功”与“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成为舆论指责的焦点。毫无疑问,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对此次金融危机负有失察的责任,然而,信息获得的相对有限性,基于历史、模拟的情景假设也令评级方式存在着客观局限。如何恢复信用评级机构受损的社会公信力,文章从变革评级机构内部治理机制和加强政府对信用评级业的监管两个方面提出建议,指出我国信用评级业应坚持“政府驱动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当金融危机向全球袭来时,“环球同此凉热”,于是全球有了少有的合作和政策协调。但是,当全球经济在走向复苏的时候,却表现出不同的政策走势,美国政府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并称美国无通胀压力,请参看本栏目文章《美国宽松政策短期难改变》,而欧元区国家目前却面临通胀压力和经济复苏步伐各异的异常考验,请看本栏目文章《复苏步伐各异,欧元区货币政策陷入纠结》;  相似文献   

15.
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2011年初公布的调查报告认为:三个主要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起到推波助澜的破坏性作用。而近期国际三大信用评级公司又先后下调了多个国家的评级,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各国开始呼吁并采取措施加强信用评级行业监管。当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蓬勃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我国信用评级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SWOT矩阵模型和AHP理论,对国内信用评级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进而找到推动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16.
自2008年9月国际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复苏经济,通过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量化宽松"(QE1、QE2)的货币政策,大量投入资金,刺激消费,试图将美国经济拉出"泥潭"。然而,在美国经济尚未复苏之际,2011年8月美国又爆发了严重的债  相似文献   

17.
从2011年下半年至今,美元对主要国家货币(除日元外)均保持强势。众所周知,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源自美国次贷危机。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实施的救市措施与经济刺激计划恶化了财政赤字,推高了政府债务。2011年,由于两党对提高国债上限争论不下,导致美国历史上首次被下调主权信用评级。2012年底,美国国债余额将再次达到新的上限。2013年初,美国政府在财政方面还会遭遇所谓“财政悬崖”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造成较大的负面效果。本文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涵义入手,在着重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所应采取的应对之策,力争减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加强了对信用评级业的监管。近年来,我国信用评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外部监管缺失会使评级机构自身利益动机和负面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规范信用评级业发展已刻不容缓。本文在分析了现行监管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完善我国评级监管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视角下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与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认识到信用评级机构也存在诸多问题与缺陷,然而信用评级作为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制度安排,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有力地推动了金融乃至经济的发展。充分借鉴国际社会对本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体系总结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我国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制度建设,积极发挥信用评级机构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风险揭示作用,提升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回顾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历程,分析金融危机对信用评级的冲击及问题,以及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改革方向及最新动态,最后研究了信用评级体系发展的趋势以及对金融市场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