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民工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特殊社会群体,是社会生活中的边缘人,他们生活、工作在城市,但却和土地、农村有着紧密联系。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与他们思想意识、社会制度、乡土记忆、城市体验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各种问题,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对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重塑和调适。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考察流动农民和失地农民两类准市民,通过分析城乡结合部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经济空间,确定准市民自我认同的三个维度:自我身份的判断、自我归属的倾向和自我现状的感知.逐个维度具体考察,结果发现不同维度下自我认同不统一,流动农民自我认同模糊,失地农民自我认同危机.最后从准市民本身和社会两个角度提出重构自我认同的措施,帮助准市民实现人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实证调查为依托分析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问题。得出如下结论:失地农民在失地初期认同失衡、后期认同分化,实施养老保险有利于提高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失地农民对征地政策本身高认同,对高层组织(市级、区级)高认同、基层组织(村委会)低认同。同时进行了归因分析,认为征地补偿款的缓冲作用、非货币化土地功能的彰显、第二次分工与比较优势的丧失、回迁房与原住房的价格差、失地未进城安置、小区物亚管理滞后等因素决定了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问题是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居住环境、生活消费方式、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就业与发展机遇、社会关系与身份认同方面分析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度建设,社区管理、社会关怀,自身转变等角度提出对策,旨在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社区安置模式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了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的实质就是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城市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失地农民的居住、就业问题。另外,失地农民身份转化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借助社区理论来探讨失地农民安置模式,以求在失地农民安置理论方面有新的发展,为保护失地农民利益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尹根 《中外企业家》2012,(5):147-149
农民市民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失地农民融入城市,不仅要在身份上融入,更关键的是在心理上的认同。应从积极引导失地农民更新观念、逐步提高社区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健全失地农民培训机制、提升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加快城市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提升。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1年的中国社会调查数据,对城市中农业户籍人口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层面的科教文卫支出占GDP的比重、城市主观排斥,以及个人层面上的基本情况、乡土记忆、城市体验、未来期望等因素,对城市中农业户籍人口的城乡身份认同均具有显著影响。根据模型结果,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保进 《企业导报》2011,(15):245-246
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有不同的身份,具有共同身份的人往往具有一种认同,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社会共同体。当今的民族国家就是由同一个民族或几个具有紧密联系的民族组成的共同体。一个人往往具有阶级成员和国家成员两种身份,因此也往往存在着民族国家认同和阶级认同。那么在国际层面,人们的阶级认同高还是国际认同高。一般的说,在国际层面人们的民族国家认同高于其超国家阶级认同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郊失地农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不仅其数量逐年增加,而且带来了身份转换难、就业难、生活难、子女上学难、养老难等社会问题,对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以西宁市为例,通过对城郊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自我选择+政府扶持+社会帮助"三位一体的民族地区城郊失地农民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成了影响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也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高道友 《城市问题》2011,(12):61-6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郊出现了大量长期闲置的土地,一些地块由农民自发进行了复耕。当再次开发利用这些闲置土地时,不断发生关于二次补偿的纷争,时常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使之成为当前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闲置土地的认定和处置不力,以及对闲置土地处置过程中形成的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因此,必须通过加强用地管理,避免土地大规模闲置;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促进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从而对二次补偿纷争进行合理规避和妥善化解。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快速推进,导致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多。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理财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理财技能,创造就业机会,使这些农民"失地"不"失业",实现失地"农民"本质上向"新市民"的真正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利用社会力量及时创办一些以失地农民创业指导、理财咨询辅导为主业,培训失地农民职业技能、让农民失地不失业为目标的短期培训咨询机构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住房安置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维平 《城市问题》2007,(5):57-59,64
现行失地农民住房安置一般采取统建分购、统管代建、统管自建等模式,这几类模式都具有相对的适用性与局限性.鉴于此,应从住宅形态与社会形态的关系、住宅小区对失地农民社会资本的影响以及住宅规划与城市和谐发展等方面选择目前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模式,研究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是对土地上所附着的各项社会功能的合理替代,是对依附于土地之上的失地农民的各项权益的显化。以2003年以来16县(市、区)320户江苏省失地农民安置补偿调查数据为基础,剖析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差异,并结合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模式的意愿表达,构建以社会保障基金为基础,以养老、医疗、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内容的多元化安置补偿模式,以期为提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部河南省410户农户资金借贷行为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户资金借贷的可获得性不强,资金用途上呈现非农生产的特征。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较少提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贷款普遍受到较多的信用限制,其中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功能更是弱化。虽然民间私人借贷信用形式灵活,但借贷范围较窄,借贷也不活跃且较少满足农户大额贷款需求。文章针对中部河南农户资金借贷的问题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通过土地征用的方式转为建设用地,但现实中往往因被征地农民得不到满意的补偿和安置,导致征地受阻并引发社会矛盾,本文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新型土地开发(征地)模式,既有效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又不影响土地开发进度,从而满足城市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17.
杨建设 《价值工程》2012,31(11):258-259
本文以陕西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对陕西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现状、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发展对策,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便更好地发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study of social interactions in economic decision mak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survey the extent to which recent empirical contributions have succeeded in overcoming the identification problems as first formulated by Manski (1993). This discussion is followed by a comparison of empirical studies in three key areas of research: neighborhood effects, substance use among teenagers, and peer effects among university roommates. Finally, I discuss questions like: Can economists restrict attention to a specific subcategories of social interactions? How do we define social groups, and 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interactions for public policy?  相似文献   

19.
By analyzing an election night survey of voters in the 1992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is article explicates the meaning, relationships, and effects on vote of ideological self-designation (liberal, centrist, conservative)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Democrat, Independent, Republican). In addition to concern about a candidate's character, different interests about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augment economic equity, social equality, and the public's health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these categories. Using seven social attributes as instruments, a two-stage least-squares analysis and a sensitivity analysis suggest that ideology has a stable net direct effect on party identification. The effect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on ideology is negligible. Concern about a candidate's character and public health interests strongly interpret the effect of ideology on party identification; the effects of interests concerning equity and rights are not as strong. Because the social attributes explain very little variance in vote, whereas more malleable variables – ideology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 have very strong effects, electoral choices now tend to be more changeable than in the past.  相似文献   

20.
王必好  宋元梁 《价值工程》2011,30(24):307-308
文章以调查研究报告的标准体式,详细描述六安市农村居民从业基本状况及结构特点,深刻揭示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构成及变化,并充分论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拉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贡献,最后本文提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