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芳 《商业会计》2011,(3):50-52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6-2009年股权激励计划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企业构成、股票来源构成、激励比例和有效期构成,分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因素,归纳总结我国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拟为我国即将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在选择激励模式时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股权激励的常见模式,主要有延期支付计划、期股、虚拟股票、员工持股计划、对下属公司股权激励计划、MBO、高管持有发起人股份或非流通股等模式.由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成本与公司效益有密切联系,因此选择股权激励模式时需要基于上市公司类型和发展阶段,根据股权激励模式成本,选择具有操作上的可行的并且比较能发挥激励作用的股权激励模式,以使得股权激励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股权激励的常见模式,主要有延期支付计划、期股、虚拟股票、员工持股计划、对下属公司股权激励计划、MBO、高管持有发起人股份或非流通股等模式。由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成本与公司效益有密切联系,因此选择股权激励模式时需要基于上市公司类型和发展阶段,根据股权激励模式成本,选择具有操作上的可行的并且比较能发挥激励作用的股权激励模式,以使得股权激励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不断提倡自主创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但是自2006比较规范的股权激励计划在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实施以来,超过1/3的股权激励计划已经停止实施,这说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已经陷入困境。本文针对目前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税收策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问题受到市场各方的关注,设计出符合国情、适合企业自身的股权激励方案显得十分迫切,并且受2007年次贷危机的影响,股权激励的有效性更加受到质疑。本文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借鉴国内外有关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应用特征、有效性,采用的激励模式,与公司的经营绩效是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否达到相应的激励效果,是否有模式调整的必要性等问题做出回答,研究发现: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在行业分布上具有明显特征。本文在股权激励方案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股权激励使得公司高管获得了公司代理人和股东的双重角色,使高管的利益和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以我国2012年公布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样本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一年与实施后一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的研究方法,探讨股权激励对公司盈利的影响以及不同股权激励模式下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可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股票期权模式的激励效果优于限制性股票模式。  相似文献   

7.
丁荣清  狄玲梅 《商业会计》2012,(20):103-104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解决企业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有效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所采用。本文以截止到2011年末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55家创业板公司为对象,分析了创业板公司股权激励的内容及其特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     
《对外经贸财会》2006,(11):11-11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规定,未在上市公司任职的集团公司负责人、上市公司监事、独立董事以及由上市公司控股公司以外的人员担任的外部董事暂不参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同时,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  相似文献   

9.
叶映红 《价格月刊》2009,(7):85-86,94
股权激励曾经被视为高级人才的"金手铐",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方式主要有期权、股票和股票增值权三种.熊市下曾经风靡一时的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大面积失效,凸显了股权激励计划尤其是股票期权计划的缺陷,对企业和受激励者本身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在推行股权激励计划时,不但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还要注意选择激励方案的出台时机.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国内已经实施和拟实施规范类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的特征,探寻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行为决策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股权激励的资本收益情况,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发展方向及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朱林祥 《北方经贸》2013,(4):121-122
股权激励计划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股权激励环境不完善。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运行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改善我国股权激励环境提出建议,以提高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董原 《商场现代化》2012,(18):117-118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颁布,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机制,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是目前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两种最主要的方式。本文以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的昆明制药为案例,以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以下内容:1.昆明制药实施的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分析和评价;2.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与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的异同点。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政策以及选择股权激励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我国2014年首次公布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前和实施后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倾向于在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布前一年进行负向盈余管理;且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同向变化,股权激励程度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自2006年以来至2013年上市公司进行年度统计,分别从激励模式、激励水平和行业分布等方面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对A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统计,自2006年以来,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使股权激励实施得到了支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日渐增多,股权激励必将在我国得到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股权激励的发展,如何选择合理的股权激励模式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实施的几种股权激励模式,针对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薛铮 《商》2013,(22):55-55
本文以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为基础,阐述了实施股票激励制度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对20lO年闻实施股票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并且如今依然实施的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主要采用数理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为未来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6年至2013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企业数量、所处地区、企业性质、行业分布、激励模式、激励比例等角度,对目前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总体情况进行概括,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股权激励的相关因素,最后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薪酬激励模式,已被认为是公司治理中极为重要的机制之一。但在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高管层对股权激励实施的根本目的和作用认识不足、对激励计划的实施缺乏有效监控,而上市公司内部缺乏科学完善的业绩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应采取对公司高管层监控、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等对策,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同时,通过加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建设、完善与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规章、培育成熟理性的资本市场等措施,深化股权激励机制管理与创新,推动上市公司规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流通对资产定价和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问题受到市场各方的关注,设计符合国情的股权激励方案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截至2009年底完成股改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筛选出129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并披露详细信息的公司,从激励对象、激励方式等角度对股权激励契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在行业分布上具有明显特征,且股权激励方案关键要素的设计具有与国际市场不同的特点.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的股权激励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矛盾,股权激励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被很多企业采用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在这一问题的会计处理上仍不够成熟,企业在股权激励的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首先分析了几种常见的股权激励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会计问题;最后探讨了企业提高股权激励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