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降低房价,解决本地居民自住需求,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政府实施土地供应时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开发建设行为。其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平抑房价,另一方面增加了真实需求购房者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2.
在房价与地价之争中,有多少人关心拆迁安置成本占房价的比例呢?如果地价占房价的比重下降,拆迁安置补偿费也会下降,较低的拆迁安置补偿费是否可行呢?因此,探讨拆迁成本与房价的互动机制可能要比谈论地价占房价的比重更紧迫更务实一些。  相似文献   

3.
在城镇化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土地溢价产生于某些现行体制和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地方政府、开发商和从事投机性购房的某些高收入阶层,共同拉动地价和房价上涨,造成地价、房价虚高,并通过供求关系的传导和扩散,最终转嫁给城市居民。寻找并剥离出不同的土地溢价,也许能为土地的制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房价,解决本地居民自住需求,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政府实施土地供应时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开发建设行为。其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平抑房价,另一方面增加了真实需求购房者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5.
国土部费尽心机搞出来的数据,目的是为了证明房价高涨与地价上涨无关,推脱国土部门的管理责任。实际恰恰相反,国土部的数据恰恰证明,房价是由地价的上涨决定的,而不是由于开发企业暴利所决定。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了全国620个监测项目的土地成本。数据显示,大多数项目的地价占房价比例在15%~30%之间,其中,最低比例为5.3%,最高为58.6%。国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620个案例中,东部地  相似文献   

6.
2009年,中国的住宅市场上房价飙升,地王频现,中央地方多种"救市"政策刺激下的房市"复苏",泡沫惊魂不散,令投资者和开发商心颤,更让消费者望房兴叹。许多人将房价的疯狂归咎于流动性泛滥,尽管它难脱推波助澜之责,但关键还是制度建设的缺失。土地制度缺失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土地制度经历土地使用权"从无偿、无期限、不可流通"向"有偿、有期限、可流通"的变革,于2002年依据国土发[11]号文,将招拍挂出让制度引入经营性  相似文献   

7.
把脉房地产     
《中国房地信息》2009,(8):12-12
都说房地产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可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的房地产大落大起的走势让许多业内的专家、学者都大跌眼镜;房地产企业也是措不及防,更不消说普通消费者了。于是各种争论四起,"对房价的讨论"、"对地价的讨论"、"对政府行政手段的讨论"等等,让大家看得是眼花缭乱。实际上房地产这面镜子不仅仅照出其自身的问题,还反映出中国经济存在的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如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制度、财税制度,甚至是中国未来战略发展方向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房地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上下两种力量并行纠结。中央政府以打压控制房价的名义收取了很多税费,地方政府从GDP角度出发卖地的时候希望地价越高越好。银行和金融希望利息越高越好,所以财务成本越来越高,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开发商是要赚钱的,自然希望房价高。房价快速的上升带来的是民生怨言的问题,但是房价快速下降使群体事件增多。  相似文献   

9.
对于2008年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走势,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经济蓝皮书做出了明确的预测。由于支撑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因素将长期存在,我国房价的上涨趋势不可避免。此外,目前我国地价房价倒挂现象严重,一些通过招拍挂出让的土地的楼面地价已经接近或高于同地段在售新建房屋的价格,必然使得未来房价大幅提高,这又造成很多地方开发企业通过推迟开盘时间、放缓销售速度等方式捂盘惜售,进一步拉高了房价。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的中国楼市用"疯狂"两字来概括最恰当不过了,在眼花缭乱的宏观调控政策下面前,"房价、地价"比翼双飞、叠创新高,"东、西、南、北、中"可谓"全国山河一片红"。房价的实际涨幅还要超过统计数据,近几年来有的地方房价累计涨幅更是惊人,就拿上海来说,2000年上海商品住房均价3000元/平方米元不到,到了2008年上海商品住房的均价已高达17000元/平方米以上,8年不到的时间房价涨了约6倍,无论是涨幅还是绝对值,上海房价均堪称全国之最。上海房价已成了全国房价的风向标,牵动着方方面面的神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回暖,房价也从低谷一路飙升。房价的组成成了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近期,国土资源部公布了对全国620个地产项目土地成本的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地价占房价平均为23.2%”。那么房价中的建安造价是多少,也成为广大购房者关注的热点。各级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如何从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资源中测算和发布最贴近市场的各类建安工程的造价,  相似文献   

12.
2016年中国面临了新一轮的房价上涨,政府调控对房价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35个城市2010~2016年的土地供应政策(土地竞拍过程中的额外规定)和行政调控政策(“限贷”、“限购”和住房规划政策)的变化来研究其对房价波动的影响,得出土地供应调控和“限购”政策对房价的显著正向作用,但“限贷”和住房规划政策对房的作用与预期相反并做了相应的分析,最后提出3个稳定房价的建议:(1)在供给侧的调控仍以增加土地供应为核心,各大城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2)在需求侧的调控则以“限贷”、“限购”为抑制房价上涨的短期有效的政策工具。(3)土地制度改革是稳定房价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超小户型产品,虽然似乎是过去十几年房地产市场的边缘另类,但是实际上正是迎合了未来重要主流需求之一,必将成为地产供应的主流标配,就像汽车市场上的小排量家庭用车一样。市场需要超小户型中国大城市的土地价格与房价已经达到世界之最,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地价峰值曲线,市中心和一些高端物业集中的热点地区,房价更是多数  相似文献   

14.
政府与市场在解决我国住房问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的房价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现象,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社会根源与贫富差距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相关的社会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既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也不能完全靠政府,其核心也不在于控制房价,保证家家"有住房",而在于调节利益分配.让人人"有房住".因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来积极主导并实施自身力量与市场力量的有效协调与融合,用制度创新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来均衡社会财富的分配、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降低房地产市场的成本和交易费用、化解各种矛盾,进而避免市场的扭曲和"诺思悖论"的出现,以实现住房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为配合"国十条"的落实,各地纷纷推出具体控制房价的方案,一时市场上"风声鹤唳",购房者出现了明显的观望态势,5月份以来,许多热点地段的楼盘都出现了"零"交易的现象。在成交量大幅萎缩的同时,大家所关心的价格却没有出现明显的下落,但是判断房价下跌的预期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地价管理是依据一定的地价管理政策,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对交易发生的地价进行管理,目前各国都建立实行了必要的管理制度,使它与经济调节措施相结合、协调作用。 一、土地交易管理制度 1.土地交易登记制度。新加坡规定土地交易自由,但要求交易双方到有关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和产权过户登记等手续。登记内容有:交易日期、土地面积、价格、买卖双方姓名等,并在不动产协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真正出现由涨到跌的拐点,而2009年将更加不容乐观,总体下行势不可免。目前,政府和行业最应提防的是房价过快、过度下跌,这也2008年上半年国家就明确提出的"防止房价大起大落"。如果真的出现房价大落,则不仅危及企业,而且不利市场稳定发展,若不加以防范,则有可能出现市场"硬着陆"。由于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不乐观,按照市场下滑的惯性,未来全国房价环比跌幅还会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18.
6月13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在“2006中国地交会”开幕式上表示,高房价并非地价所至,经国土资源部研究,地价只占房价的25%至30%。一些认为招拍挂的土地出让方式抬高了地价,高地价造成了现在的高房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贠小苏透露,国土资源部组织有关单位对40个楼盘作了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住有所居"的目标,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话成为当前国家对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急切心情的写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也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职能之一。对于当前无人不提、无人不说的房价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的看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过冬共识     
地王频出的9月把房企分成了两个阵营:激进者或因自身需要或从抓住机会跻身一线的愿望出发,即便开发地王也在所不惜;而谨慎者则在为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政策转向而运行"冬天模式",储存更多的现金以抵御寒冬或届时再发力。行业老大的"冬天模式"9月26日,万科集团总裁郁亮来了趟北京,没有安排任何媒体的见面会,但见了几位圈内的好友。在聊天过程中,郁亮谈到了在目前地价、房价双双持续上涨的市场环境下,行业很有可能会遭遇一些新的宏观调控政策。所以,万科在目前阶段很注意现金的储备,以在调控来临之际可能出现的市场环境恶化或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