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样郑重地强调社会和谐,把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问题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大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对于我们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规划、部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可谓是时下举国关注最多的主题之一。应该说,和谐社会是当代世界人类的理想社会,也理所当然地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模式。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为了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胡锦涛同志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丁峰 《商业时代》2007,(20):6-6,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中关于社会和谐的有益成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探析这一历史轨迹,对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撰文说,我们把改革的目标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随着连续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也起了重大的变化。就整个社会而言,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分化成经济利益各不相同的社会阶层。按照社会学的阶层理论,看一个社会阶层,要看其经济收入、还要看其职业背景,但更重要的是自我认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阶层意识。计划时代,在“人民内部”,实际上是尽力淡化阶层意识的。在当今中国社会中,阶层意识正在被重塑。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 媒体责任重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的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7.
企业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发展的未来潜力。没有和谐的文化,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全面实现。因此,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基本途径是: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最快的这十几年,人们却陷入了空前的精神荒芜与彷徨之中;诚信缺失、道德败落、人心冷漠等现象比比皆是。“没有信仰”仿佛是一代人打上的精神烙印,不相信周遭事物只信奉功利,不会轻易感动,心灵不受约束。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崇尚廉洁的社会.为此必须要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0.
贾康 《财贸经济》2006,(11):5-6
从树立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层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确定的重大指导方针.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将和谐社会概括为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进一步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系统性的方针、要点.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有强烈的针对性,所给出的导向和要求,就是要解决我国在战略机遇期和经济社会转轨中若干重大矛盾凸显所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以保证现代化"三步走"总体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最终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1.
消费和谐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消协"提出今年的主题是"消费和谐",要求在消费领域树立和谐消费理念,营造一个消费和谐的市场环境,这是有的放矢的、非常及时的和必要的.我感到这问题非常重要.党中央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近一、二年来,我们国家提出了一个公众广泛关注和议论的新口号:构建(建设)和谐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不外乎三个问题,什么是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和解读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章猷才 《消费导刊》2009,(2):238-23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规律,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赵霞 《商场现代化》2007,(23):379-38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人才建设是关键。然而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现状极其严峻;可从加强基础教育、稳定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解决农村人才流失、培养农村新型基层管理人才、建立农村人才市场等6个方面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建设。  相似文献   

15.
李龙 《商业时代》2007,313(35):8-9
本文首先论述了和谐文化与和谐心理的概念,分析了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冲突及社会心态,继而从社会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在建设和谐社会发展中社会认知归因理论的重要作用,从归因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角度指明归因理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据《组织人事报》报道,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最近在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我们既要坦诚地承认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又要努力地为解决这些矛盾、缩小这些差距而奋斗。如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因此,我们既要把握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又要把握长远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统一。要坚持从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决不可操之过急,决不可急于求成。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来落实。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口健康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农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健康问题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对于农村健康问题,我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我长期在基层,特别在山西工作了 24年的时间。为了解决山西的地方病问题,我亲自到和顺县做过调查。山西省的地方病患者,包括各种地方病,涉及到的人群 350万,占到山西省总人口的九分之一,当时我作为分管山西省科教文卫的副省长带领省直机关、各部委厅局的领导同志一起调查研究,大家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给省委省政府的报告;省委省政府也非常重…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实政提出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内涵,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和谐社会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将其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  相似文献   

19.
范晨 《消费导刊》2009,(1):77-78
本文以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研究的对象和背景,文章以经济学理论分析了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既指出不和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的必然现象,又强调不能对不和谐问题的产生听之任之,要用看得见的手加以调节。文章分析了公平和效率在三次分配中着力点,提出统筹三次分配应该成为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这一重要论点。作者作为一个金融业从业者,还分析了金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六中会全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社会和谐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目标,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物价部门大有作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