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总结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是了解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的基础和前提.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实施,在此期间,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建设初见成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迎来了新高潮.此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经济建设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经济建设做足了准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国的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4年,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终于进入了工业化腾飞阶段,即实现工业化之前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2006年,"十一五"规划时期的经济建设顺利开展,即使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没有冲淡中国经济向前发展的态势.2011年,中国开始了"十二五"规划时期的经济建设,至2015年实现和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2016年,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中国开始了"十三五"规划时期的经济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建设成就是辉煌的,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2.
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到了历史罕见的巨大冲击.世界经济的各种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但是此次危机并没有根本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经济格局.清醒地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国发展环境,正视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断深化全方位的改革,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出路.中国"十二·五"计划以坚持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大动力,顺应了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外部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2010年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增速相对较快.2010年面对的主要不利国际环境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外部冲击.国内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上升,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积极调控以及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2011年是中国经济"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面对许多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总体运行仍存在许多挑战.然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已经针对2011年经济运行中主要面对的问题作出了积极的部署,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仍较稳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妇女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今年3月1日,中国第一本"妇女绿皮书"--<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在北京首发.该书公布了10年来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主要情况.  相似文献   

5.
按:2005年是中国经济不平凡的一年:"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十一五"规划即将开篇;我国加入WTO的第四年,过渡期即将过去;又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一年,也被称作改革攻坚年.<中国财经报道>--<2005年度经济大考场>特别节目,通过"由年度热点经济凝练成的测验题目"问答活动,梳理、回顾过去一年的经济现象,强化认知新闻细节,以唤起大家对过去一年经济热点的记忆,铭记2005年中国经济重点.  相似文献   

6.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中国经济备受考验的一年,受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影响,中国纺织工业进入了经济大变局之中. 在这种经济大变局下,以"调整结构、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中纺圆桌论坛在京召开,会议紧紧围绕调整和创新进行新一轮的对决.  相似文献   

7.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会展业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临近,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会展业更趋成熟和蓬勃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展览项目已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进入了"会展大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8.
CE:近期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显示,中国2012年的经济增长预计可达7.9%,东亚地区2012年的经济表现受到中国经济增速放慢的影响.你怎么看2013年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因素? 罗伯特·佐利克:我认为中国已经完成了经济"软着陆",我在2012年的时候担心通货膨胀,因为传统意义上来讲通货膨胀是非常大的扰乱因素."十八大"以后,我看到中国对通货膨胀的管理和控制,我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各方已经完成了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同样我也看到一些新的具体政策出台,所以在2013年,相信中国经济还会有适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提起合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会让人联想到"一大二公"、三级所有(小队、大队、公社)的"大锅饭"历史.以此为背景,人们更加惊叹在以合作经济为组织的中国供销合作社里,万丰企业集团创造了令人艳羡的业界神话.在通往"百年万丰,永攀高峰"的创业发展路上,万丰人用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和永无止境的智慧铸就了中国供销合作社合作经济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0.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奔向"2035年远景目标"起步之年.在中国人均GDP水平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为美国的五分之一)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经济还有巨大的需求可以被释放.对于如何打造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新动力,我们有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以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中国的另一个超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8.5%左右.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39万亿元,超过40多年保持全球"老二"的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规模和总量的超越意义非凡,但中国的发展及其质量远远没有超过日本,中国和日本仍具有非常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10)"国际高峰论坛于2010年6月19~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香港经济导报社主办.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著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以及美国财政部、美国高盛公司、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宏观经济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转换与政策选择"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2007年底开始,以珠三角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大批企业退市现象,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开始撤离该地区.中国的"世界工厂"面临巨大压力.相信这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长三角以及更多的中国经济地带.似乎,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拐点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4.
2009年6月19~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香港经济导报社共同举办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09)'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大学、政府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围绕"世界经济动荡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对中国未来的政策取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时间内,"引进来"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中国通过"引进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受益者.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微观层面被动式的国际化和外向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相似文献   

16.
考研被称为继高考之后中国第二大考试,而"考研经济"则是中国第二大"考试经济".今年初,教育部宣布,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有117.2万人报名参加.按每位考生在考研上花费2 500元计算,这117万余人掏出了约30亿元.这,就是考研经济的商机.  相似文献   

17.
1 前言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萨马兰奇嘴中吐出的"北京"二字,让整个中国沸腾.随着这一天的到来,中国经济在近10年的发展中已经与奥运分不开了.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前五年,中国经济年均高速增长超过10%,主要得益于三大力量.一是中国人口的滚滚红利,劳动力丰富且"价廉物美"支撑"世界工厂"地位一路上冲,年青人买房置业消费狂潮支撑消费不断增长;二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泡沫导致的消费泡沫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三是中国房地产的疯狂对经济的强力拉动.然而,"三大动力"的衰减乃至丧失也正同时发生于中国,使得中国经济面临三十年未见之大变局,搞得不好中国经济不仅可能出现二次触底,还可能陷于长期低速增长,从而辉煌不再.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经济是中国的"民生经济".中国县域人口9.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这就是说,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县域经济也就是地地道道的"民生经济".县域经济没有大发展,中国的"民生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经济是和中国绝大多数国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生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是发展的一个核心主题,而县域集中了中国主要的贫困人口.因此,消除贫困成为县域"民生问题"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20.
自2010年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10个季度的下滑,中国企业在外需萎缩、内需不振的经营环境下,承受了空前的经营压力.尽管2012年9月以来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企稳向好趋势,但是必须看到,当前出现了宏观经济和微观主体之间不一致的状况,中国企业"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传统发展优势正在失去,新的发展动力尚未形成"的危险态势并未改变,中国企业家对于各种经营环境的信心并没有根本改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体制改革,对于解决中国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落实,如果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能够落实,中国企业将重启经济增长的微观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