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要求政府必须作为市场交易的中立者,中立的规制者。""所有旧的城镇化还是土地的城镇化,没有变成人的城镇化。""进行城镇化就必须经过征地,如果继续按照这种思路发展,就不会有新型的城镇化。"现在看来,在城镇化一系列需要改革的制度中,土地制度应该是当前最紧迫的改革之一。过去的土地利用模式问题比较多,出现了很多纠纷和冲突甚至社会悲剧。归根结底是土地的公有制导致国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过大,通过资源交易产生的城镇化不足。我们的城镇化都是政府在其中起作用,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城市发展不符合人们需要,导致大量鬼  相似文献   

2.
观点"城市群、城市带正在逐渐崛起,未来的主战场将会逐渐从一线城市撤离。""我们的判断是一线城市正在郊区化,二、三线城市的中心还在集中化。""如何合理有序地开发农村建设用地,如何把这一笔巨大的资源变成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力量,事关整个城镇化的格局。"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历史阶段。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能再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土地上了,农村人口正在像洪流一样快速地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已经由2亿增加到6亿,未来很有可能接近10亿,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的城市人口还要增加4亿,  相似文献   

3.
观点"在城镇化弥合二元结构中释放巨大需求的条件下,我国的增长潜力巨大。""要有非歧视性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要积极引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有效的筹资放大机制和管理增效机制。"城镇化意味着人口的高密度聚集,收入的提高、消费的提升以及进城农民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改变与人力资本的升级等等,城镇化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城镇化也意味着需要供给结构的变化,城市人口的聚集和规模扩大形成的规模经济,将大大促进产业分工的细化和就业结构的细化。  相似文献   

4.
观点"中国需要学习德国在规划方面的超前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对待环境、城市、人民的态度。""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原则,也要顾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中国的城镇化最大问题在于:人民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过于落后。"如果要回答哪个国家的哪种城镇化模式最适合中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即便是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也存在"好"、"较好"和"不好"的差别,他们都在城镇化、郊区化和郊区乡村发展上留下了许多值得汲取的教训和经验。德国的城镇化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乡村建设,仍然  相似文献   

5.
观点"一个城市能不能以健康的方式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看不见的地方。""新型城镇化一定要把城市交通统一布局和基础设施协调工作做好。"我们国家第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已经告一段落,成绩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在30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不能忽视的是,我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城镇化当中的土地来源问题,相信大家都非常关注。土地资源有限,所以显得格外珍贵,以往土地开发引发的腐败问题非常严重,所以城镇化新一轮的征  相似文献   

6.
观点"当人口增长和城镇化速度超过了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时,周围环卫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不健全,传染病就很容易在这些地区发生。""在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当中,我们需要处理潜在的健康隐患,确保人们在新一轮城镇化的建设当中能够保持健康生活。"城镇化是全球趋势,全球城市人口有史以来首次超过总人口半数以上,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到2030年,每10人中将有6人生活在城镇。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城镇人口增长了三倍。城市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会,其良好的服务、文化和娱乐  相似文献   

7.
观点"城市规模的扩张,边际成本最终会超过边际效益。再继续城市的扩张,就会得不偿失。""在现有模式上一味发展超大型城市绝不是中国城镇化的未来之路。""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提供差异性的税收政策和公共服务,或许才是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中国城市化的方向是什么?是像日本、拉美国家一样的超大型城市化?还是像欧洲、北美国家一样的中小型城市化?现在尚未定论。毋庸置疑,城市的规模对于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同类行业的经营者聚居在城市中也可以达到更大规模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不同行业的  相似文献   

8.
观点"土地资源的粗放低效以及提前透支抑制了产业的发展空间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不可持续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跨国顾问公司将在国内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准确把握经济产业和房地产发展的方向,为服务对象实现房地产领域的最大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观点"人口的聚集会产生诸多无形的效应,但这还需要通过市场和资源的自由流动来实现,于是取消户籍制度和改革土地制度最为紧迫。""在新型的城市治理机制下,政府的职能不再是经济建设,而应转向以提供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为主。""建议取消城市的行政级别,停止按行政级别分配公共资源,避免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超大城市。"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一个经济政策。城镇化的提高并非来自政府主动的和有意识的推动,而是城乡社会、经济、市场、产业和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把城镇化当成一个经济政策来拉动内需、来刺激投资,把城镇化当灵丹妙药来解决经济中的问题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观点"不要让人去为城市牺牲自己的生活,而要让城市为人服务。""城镇化应该是人们生活总体丰富化、多样化的过程,而不是消灭乡村性的过程。是加法,而不是减法。""乡土中国不能成为现代化的代价,我们就必须主动地、理性地、人性化地、有意识地建构一种城乡兼容的新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1.
"减量规划"求解城市土地饥渴症新型城镇化全国规划即将出台,不少省份的城镇化规划纷纷揭开面纱,有的抱团城市群,有的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撤县设市,有的准备建设一批批特色小城镇。全国规划中重点强调通过户籍、土地、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推进城镇化有质量地发展值得期待。但无论怎样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这个载体。而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已  相似文献   

12.
观点"农业人口市民化带来的住房需求,都将使房地产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城镇化的实质是‘大经济综合体’的建设,需要投资不断刺激,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开发区及产业园区的不断兴起。"城镇化发展已被党的"十八大"确定为我国的重大战略。李克强同志年初在考察时指出:统筹"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平衡多方面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  相似文献   

13.
观点"政府在制定规划时要重点考虑提升城市活力,有秩序、协调发展,真正解决好就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提升资源和文化的附加值。""制定城市规划不能凭‘长官意志’,我们的城市发展不能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现代城镇化的理解要从过去比较单一、以人口数量来衡量,转变为从人口、资源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来衡量,要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资源城镇化四个方面考虑。作为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城镇化,我们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制定中国差别化、多途径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观点"中国已经开始进入逆城市化的开始阶段。""产业科技资本的流向变化才能更本质地反映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前一个阶段的城镇化速度太快,很快达到50%的瓶颈阶段,也临近了一个危险的警戒线。"相比于前一个阶段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我认为未来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兼顾三个层面的发展,即城市空间,产业繁荣和社会发展。只有实现三者兼顾,平衡发展,一个更加健康的新型城镇化才能不落为空谈。我们第一阶段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基本结束。对照三个兼顾,我们会发现前一个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单纯注重城市空间建设,一些二、三线城市不顾及  相似文献   

15.
观点"至2020年,各个区域基础设施投资10年间将产生42万亿元的资金需求。""城镇化的实质是人口、土地和资金三要素的流动,房地产是以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生产要素是土地和资金,房地产行业就是在三个要素之间寻找机会。""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从生产型城镇化更多转向消费和居住方式,转变为人的城市化服务。"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各需要多少投资?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未来3~5年城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主线。没有实体经济支持,盲目城镇化又是非常危险的。城镇化无疑将产生多方位的资金需求,无论是今后土地的城镇化还是人口的城镇化,最终都将会带来投资以及资金的需求,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需求清况,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观点"要落实新型城镇化的‘新’,关键是要打破土地财政。""提升城镇化率,将有利于改善我国轻消费,重投资的经济失衡格局。""要尊重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土地产权,要在农村土地确权赋能的基础上,让农民也参与到土地征收的谈判和博弈中。"新型城镇化契合中国渐进式的改革思路,阻力会相对较小。依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城镇化高于30%之后便进入加速阶段,我国现在刚好处在这个阶段。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载体,拉动投资的持久动力,提升城镇化率,将有利于改善我国"轻消费,重投资"的经济失衡格局。  相似文献   

17.
观点"土地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消除现有土地制度中不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障碍。""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村土地市场流转,必须使土地价值得到变现,避免农民财产的隐性损失。"城镇化是一种结果和现象,不是可以通过"造城"来实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结果。必须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前提,否则很容易造成泡沫甚至鬼城等后果。工业化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城镇化却不同。现在很多人认为通过推动城镇化就可以盘活土地资产、拉动经济增长,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在城镇  相似文献   

18.
观点"实现房地产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最主要的是要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一定要把建设生态城市、宜居住区、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推广运用低碳技术当作我们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抓好。""旅游地产是为旅游服务的地产,不能简单地将旅游地产视同于开发商到旅游地区搞房地产开发与销售,这跟旅游地产本意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观点"城市综合运营正逐渐成为大型房企的转型方向。地产商需要具备开发、运营和整合的综合能力,才能成为真正的城市运营商。""只有提前准备好应对之策的第三代房企,才有可能在这场升级变革之战中赢得先机,迅速转型。"产城融合的春天回顾"上半场"城镇化,珠三角和长三角无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突出的城镇化成果,广东省的城镇化水平从1982年的19.8%上升至2011年的66.5%,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珠三角地区已超过80%。从这两个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到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把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展望未来,新型城镇化既为房地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机遇,也促使房地产业加快转型,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为此,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共同发起在西安召开第五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主题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