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国际生产分工、国际贸易治理和国际金融治理体制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南北冲突问题产生的重要症结所在。南北双方在必须改革现行国际经济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取得了共识。发展中国家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发展的全球治理与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发展的全球治理与合作体系主要由国际谈判与决策机制(政府间治理框架)、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市场经济体系新规范)、国际低碳技术扩散系统(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低碳创新技术应用)等三方面构成,其中,政府间治理框架主体的多样性和诉求的复杂性决定了决策过程的曲折性。在市场经济体系新规范中,发达国家利用现行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机制的优势话语权控制甚至垄断主要交易市场及交易品种,碳排放作为又一项重要的国际资源,发展中国家正逐渐丧失对资源开发、市场定价、交易过程的控制权,并面临资源价值控制权与主导权的再一次弱化。在国际低碳治理体系技术体系中,基于全球治理共识下的低碳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效应逐渐显现,但技术权力决定的利益诉求对低碳技术流动的制约作用也同时凸显。 相似文献
4.
6.
7.
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一种分析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新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关键参与者。既有研究文献对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行为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但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合作意愿上。作者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两个方面构建了分析国家气候合作行为的新框架。运用该框架,作者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除了合作意愿以外,合作能力在客观上和主观上也对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履行国际承诺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不断提升的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使其在清洁发展机制、2度目标、国际磋商与分析等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合作性,但是其合作能力的有限性不足以支撑中国按照发达国家确立的时间表,承担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减排义务。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在未来仍将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行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坦诚地分享和交流它们的合作能力水平信息,将有助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以一种非对抗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8.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的自助组织,它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对维护以农民为主体的弱势群体利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外部法律地位及内部合作治理两大难题。本文以霍山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例,探讨了其法律地位及合作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全球发展倡议为新型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全球发展倡议之于全球经济治理,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从历史逻辑看,二战之后全球经济治理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表明,全球发展倡议能真正引领国际社会共同发展;从理论逻辑看,公共品的“搭便车”行为导致“集体行动困境”,全球发展倡议可以有效避免“集体困境”;从现实逻辑看,数字化、区域化、碎片化、近岸化和本土化等全球生产网络的重构,全球发展倡议是全球经济治理的现实需要。全球发展倡议的普惠平衡弥合全球发展赤字,协调包容打造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合作共赢凝聚国际发展合力,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发展命运共同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促进新型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路径包括共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完善全球发展倡议下与现有全球、区域、次区域、国别层面发展战略对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由于每个城市在区域内分工网络中所充当的角色不同,不平衡增长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对东盟来讲,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不是要不要参与合作的问题,而是如何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共同参与地区治理和实现共同利益的问题.本文以共同有效特惠关税为例,探讨东盟国家是如何从分散到合作、如何协调政策,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的,从而为东盟国家未来合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源于全球经济治理又超越全球经济治理,从经济治理向政治、外交延伸,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由量增向质变转换,从硬实力向软实力转变。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并发挥积极作用是国际社会基于中国的实力和地位传递的群体性呼声。新中国成立70年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一直秉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参与全球治理也有利于形成促进发展和提升国际地位的制度和国际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世界经济研究》2017,(12)
伴随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以及国际分工的深度演进,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但现有全球经济治理却未能与时俱进、因时而变,继而出现了三个方面的不适应:不适应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变化,不适应国际分工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全球经济包容性发展的需要。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亟待变革和完善。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不仅符合自身利益诉求,同时也是顺应和引领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的是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十九大提出的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略,发展了当代全球经济治理理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对经济全球化实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相较于以往导致国际制度复杂性出现的客观成因,目前的国际制度复杂性主要是由大国主观塑造产生的,是大国博弈在全球治理领域中的具体显现。规避国际制度冲突并塑造国际制度间的融合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核心议题。作者分析了霸权国与新兴大国之间是否更难实现国际制度融合的问题。研究发现,欧洲稳定机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国际制度融合度远低于预期,而清迈倡议(多边化国际制度)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国际制度融合度却高于预期,这主要是因为国际制度的主导国或倡议国之间存在的所谓“志同道合”盟友关系并不是促进国际制度融合的必然前提,霸权国与新兴大国各自主导或倡议的国际制度之间也能实现融合。除国家逻辑和市场逻辑外,区域逻辑在国际制度的融合中也可发挥主要作用。在货币金融议题领域,从区域化到全球化的整合方式有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6位跃居世界第2位,在全球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占3.4%提高到2010年的占9.5%;货物进出口总额从世界第8位跃居第2位,其中,货物出口额2009年和2010年已连续2年成为世 相似文献
16.
从应对全球经济失衡视角看东亚经济金融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加剧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以美国为一极的发达国家经常项目逆差急剧膨胀;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张。由于经常项目赤字滚雪球般地急剧膨胀,加上美国储蓄率过低、财政赤字高涨,导致了美国对国际资本的巨大需求。而东亚地区由于汇率体制和对美经济依存等原因,被动地持有大量美元资产并向美国提供大量资金。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不断向主要几个国家和地区集中,从中长期来看这种不均衡现象是不可持续的,东亚国家面临极大的风险。这一背景下,加强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旧格局交替的深刻变动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交织,呈现出一幅扑朔迷离的图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把世界各国更加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在分享全球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共同的承担着全球性的问题.尽管如此,世界各国面临的长期战略性的问题却是和平与发展.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不平衡性,如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在旧的国际秩序受到巨大冲击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萌发的同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迫切地要求改变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2009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同样纷繁复杂,如产业结构问题、国际金融问题、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一、全球经济形势乱象丛生在全球经济形势险象环生和欧债危机的冲击的背景下.G20集团峰会能否继续致力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显然G20集团既需要承担以此相应的必要国际责任,同时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为此国际社会寄予着期待。 相似文献
19.
东亚地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对维护全球经济秩序稳定和健康发展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东亚地区的最大两个经济体中国和日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进程充分说明,国家经济实力与全球治理能力和话语权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东亚地区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规范选择及其影响力仍然有限,东亚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发展前景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在逆全球化思潮盛行的背景下,全球经济治理出现了更多困难,近乎失灵。但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全球经济治理仍将在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上发挥重要作用。文章聚焦制度分析,以制度在不同国家层面上的协调为研究核心,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在逆全球化思潮涌起的背景下,制度超越国界之后协调更加困难。破解全球经济治理困境要增加大国互信,以促进治理主体合作为中心,以完善和优化治理平台、培育和发展国际组织、加快构建更多经贸规则等为抓手,不断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