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的东部郊区处于京津冀区域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核心三角区内.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主轴.也是区域重要的经济联系方向。因此东部郊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十八大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各区域选择适合本区域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中国区域经济目前的发展态势是,东部地区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示范区域,东部发达地区正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开放与区域发展直接相关.区域开放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开放程度高的区域,其发展水平一般都比较高;反之亦然.这些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区域开放的程度相关.例如,2017年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达到61.4%,分别是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6倍、5倍和3.7倍.  相似文献   

4.
一、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现实(一)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现状一是区域经济规模差距拉大。2005年,东部地区占全国GDP总额的比重达到57.52%,而西部只有12.97%。若以GDP总量计算,西部地区GDP总量只有东部地区的22.56%。从人均GDP来看,东部地区人均GDP达到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壁垒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五七  曹治将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03-105,132
受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东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加速迁移,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着新的调整与选择。中部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正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东部产业向中部转移仍存在诸多壁垒,制约了东中部产业深度分工和要素优化配置,阻碍了东部传统产业向中部迁移。东部和中部地区政府应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推动区际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宪 《沪港经济》2006,(11):53-53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总体上大致划分为4个部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区域经济中心,大多在中国的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家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中实施陆海统筹战略,即在海洋经济发展中与陆地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东部的港口经济来辐射带动国内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是有效实施陆海统筹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设立亚欧大陆桥区域产业投资基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促进东部的港口经济及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进而较好地发挥东部的港1:7经济来辐射带动国内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1—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型分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FDI产业结构效应的差异,以及出口规模对各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PDI的流入能显著提升我国中部区域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而对东部与西部区域影响不显著特点;扩大出口规模能有力推动东部区域第三产业产值及西部区域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的提升,而对中部区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部崛起的背景不同于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起点的差异决定了可供选择的机会。中部发展的突出背景是全球化和有东部的经验可资借鉴.可以依托区域发展的"学习效应",发挥中部区域发展的后发优势。中部地区要实现整体崛起,以合作创新为核心的路径选择是正确方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理论和数理分析我国资本流动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差异,发现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差距与资本流动的区域差异有较强的相关性,即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同时东部地区获得国内贷款、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为此,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部新城优化开发是实现宁波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近年来东部新城开发建设取得了经验也尚存不足。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新城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真正使东部新城成为宁波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必须从产业培育、招商引资、建管机制及城区融合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开发东部新城。  相似文献   

12.
该文基于后发不均质大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以圈层经济带动技术的“圈层进步”战略构想:通过不同经济圈层间和经济圈层内部在产业间、产业内以及产品内的合理分工和技术扩散,以加强自主创新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增强东部沿海经济圈层和中心城市的技术能力。实现以世界带动东部区域、以东部区域带动中西部区域、以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技术“圈层进步”。  相似文献   

13.
《民营视界》2007,(2):10-12
随着环渤海、京津冀区域的战略位置凸显,沧州东部沿海区域在国家未来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优势非常突出。它将和天津滨海新区一起,形成京津冀、环渤海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这意味着,在河北乃至全国未来的发展布局中,将有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沧州东部沿海聚集,将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向沧州东部沿海倾斜,也将有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沧州东部沿海。  相似文献   

14.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性策划。为此,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实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率均衡分析,理论上界定与论证了生产要素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流动性配置的纠偏方向与均衡标准;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企业层面数据,结合统计年鉴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期宏观数据,分区域分行业实证研究发现:东西部区域普遍都存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不经济现象、互动效率较低、中部整体投资效率较高,存在较好的互动效果;东部机械制造业、轻工业、化工业、材料业四个行业的市场扭曲程都低于中西部区域;中部区域的机械制造业市场扭曲程度高于东部和西部,轻工业、化工业、材料业的市场扭曲程度都是居中;西部区域的轻工业、化工业、材料业三个行业的市场扭曲程度都是最高的,西部区域的机械制造业市场的扭曲程度高于东部但低于中部,最后分区域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吴赢  张翼 《南方经济》2021,40(9):36-51
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构建了2011-2018年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以专利申请数量来量化区域创新产出,从融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地促进了区域创新。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采用工具变量控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文章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经济学意义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区域创新产出增加1.05%。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通过缓解创新面临的融资约束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来促进区域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发明型创新、实用型创新和外观型创新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虽然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东部和非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在东部地区和非东部地区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文章关于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机制的研究对构建数字经济时代区域创新体系及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沈丽  张影  李文君  刘媛 《南方经济》2019,38(9):1-18
文章基于我国2005至2016年的分省数据,采用SMR和基尼系数法刻画了区域金融风险的时空演化趋势,并通过构建多样化空间关联模式,运用空间偏微分方法,从经济四部门视角验证了区域金融风险时空演化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从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时空演化来看,在时间维度上,大部分省份仍存在较高的金融风险,在空间维度上,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金融风险地区内差异较大,中部较小,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金融风险的地区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最小;区域内政府、企业和家庭部门是导致区域金融风险时空演化的主要原因,且区域间的风险外溢效应加大了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冲击作用。因此,国家防控金融风险要切中要害,从区域金融风险的源头抓起,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防止区域内外驱动机制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放大作用,避免决策偏误。  相似文献   

18.
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十一五”期间,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其中第一层级,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第二层级,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即东部板块可划分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三个综合经济区;中部板块可划分为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两个综合经济区;西部板块可划分为大西南和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  相似文献   

19.
开通"东边道",整合东部区域经济,使东三省东部地区在山海关拥挤走廊和大连通道以外,开辟出另一条纵深贯通的进出大通道,将给东部地区经济资源重组、联合发展、共图振兴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是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当前中西部地科技创新能力远落后于东部地区,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差距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