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贵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和劳力资源丰富,发展蚕桑生产的条件优越,蚕业开发的历史悠久。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广大蚕业人员及蚕农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蚕桑生产发展迅速。据统计,全省现有各类桑园37万余亩,其中成片桑园近30万亩,投产或部分投产的桑园约14万亩;1994年,全省共发蚕种8.5万张(盒),生产蚕茧1775吨;桑园面积、蚕种用量和产茧量  相似文献   

2.
蚕业生产与蚕桑学科现状 我国是世界重要的丝绸生产国,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5% 和 65% ,生丝和丝绸出口分别占世界总量的 70% 左右,是我国唯一能垄断国际市场的并具有庞大的数量优势的国际型商品。我国现有 28 个省(市)自治区有蚕业生产,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四川、广西、重庆、山东、安徽、湖北等省市,目前全国约有桑园面积 900万亩,发放蚕种 1500 万张,生产鲜茧40 万多吨,产值约为 700 亿人民币,茧丝绸出口创汇 30 多亿美元。 我省位于长江中游,处于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是我国蚕业区划中最适宜发展蚕桑生产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3.
夹江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茧收入成为蚕区农户的主要经济项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组织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对全县蚕桑生产几起几落、徘徊不前的局面进行多次研讨,经过科学论证,结合实际,按客观规律,制定了发展蚕桑生产和建设生态蚕业的长远规划,并作为“七五”期间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层层狠抓落实。经过几年的努力,蚕桑生产得到快速发展,蚕业生产出现了好势头。在此,我就夹江县建设生态蚕业的有关问题,提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是世界蚕桑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蚕业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曾长期居于重要地位。迄今为止,中国仍是世界上蚕业生产和蚕丝贸易最大的国家。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积攒了详实丰富的蚕桑史料,也沉淀了底蕴丰厚的蚕桑文化。虽然现存对中国蚕业的记录、论述和专著颇多,但大多零散隐匿于史书、传记、诗歌、文集和杂记之中,甚至是竹简和古陶器上,内容庞杂且难于分辨整理。如何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有效甄别出有用的蚕桑资料并合理利用,为蚕业科研服务,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宋时期的秦观(1049~1100)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而且是一位多方涉猎、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写的《蚕书》在我国蚕业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展秦观《蚕书》的研究,不仅对探讨北宋时期我国蚕桑生产状况、蚕业科学技术成就,十分重要,而且对研究诗人对生民农事的关心,也具有重要意义。秦观《蚕书》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蚕书》共十一节。第一节,讲作者写《蚕书》的原由、写作方法。第二节至第四节,记叙从蚕种保护、催青直至结茧的有关蚕体生理和饲养技术。第五至第九节,讲缫丝的操作  相似文献   

6.
南宁 《农家之友》2013,(11):17-18
武鸣县桑枝粉碎袋栽食用菌获成功。武鸣县的桑蚕业发展迅速,桑园面积从2006年的不足万亩,发展到目前的6万多亩,增长了6倍多,逐渐成为了南宁市的主要蚕区。在此期间,武鸣县蚕种站以区、市发展蚕桑的科技项目为抓手,在南宁市蚕业站的指导、扶持和协同下,认真开展新品种引进、小蚕共育示范、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工作。特别是结合今年广西全区开展的清洁田园工程,从六月底就开始进行桑枝粉碎袋栽食用菌的工作,经过四个月时间的试验,已初步掌握了桑枝屑袋栽平菇、秀珍菇获得高产的原料配方比例,  相似文献   

7.
现代蚕桑科技推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这项工作当中,受资金、人员、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就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希冀使现代蚕业推广技术在推动蚕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蚕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明清随着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蚕桑业迅速发展,形成以太湖、杭州、嘉兴等地区为中心的丝织品生产基地。江南所生产的丝织品通过内地航运和陆路运输到广州等地,再经这些口岸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而在海内外市场对江南丝织品需求的刺激下,江南的蚕桑生产技术不断改良、生产规模扩大,出现了以蚕桑生产为主要行业的专业市镇,强化了江南社会中市镇与农村的关系,也加快了江南蚕桑生产的商品化过程,为江南农村近代化奠定了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叶至本世纪20年代是广东蚕业兴盛时期。人们多以该时期蚕业迅速发展以致排挤了其他行业生产,而称之为蚕业“畸形发展时期”。本文分析说明,本时期蚕业兴盛的表现仅在于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粤丝输出贸易额的增大,而农村蚕桑生产技术并无长进,相反担桑产丝量却呈下降的趋势。可以说,就蚕业生产而言,后期的技术集约程度比前期降低了。产量的发展应以技术发展为基础,但是近代广东蚕丝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不但技术无长进,粗放操作程度还有扩大的表现,这也反映了近代广东蚕业发展的“畸形”现象。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0月20-21日,全国蚕桑生产座谈会在浙江省湖州市铝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紧紧尉绕产业发展、生产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以建设现代蚕桑生产基地、优质蚕茧基地、蚕业标准化基地和培育壮人龙头企业为抓手,全面推进蚕桑产业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时期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声波 《中国农史》2002,21(3):9-17,67
四川蚕桑事业在中国经济史上曾有非重要的地位,而民国以来趋于衰落。本文从多学科角度全面审视了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根本原因,明清赋税内容的改变及江南丝织业的兴起,使四川蚕桑事业由宋以前的自蚕自织转变为以生丝产销为主,过分依赖外部市场,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四川生丝出口受严重打击,从此一跨不振。希望今天的西部开发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无论是80年代的特区建设、90年代的浦东开发,还是进入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人才的开发。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所强调的,那就是最重要的是把“人才”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这在西部大开发的兵团人才战略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兵团人才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才资源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兵团的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批自我成才、单位培养、自愿来疆的各类专业人才为兵团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8年兵团各师局各类科技人员总计2642人,…  相似文献   

13.
杨松水 《中国农史》2006,25(1):66-72
清代皖中地区曾经是江南乃至全国商品粮的贸易地之一,尤其是在雍正以后更加兴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江南农业经济转型以及皖中粮食的丰殷的角度,说明当时贸易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而且,这种贸易与交流还给皖中地区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皖中在地域上也是安徽与江南及长三角进行交流与联系的前沿,因此,这方面的探求,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一 )物质资源因素1.土地资源。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代替的物质生产资料。土地的质量、数量及其利用情况 ,直接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兵团土地资源大部分为农业用地 ,主要包括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淡水资源。近几年兵团不断开发荒地 ,农业耕地面积、造林面积等也在不断增加 ,为兵团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从表 1可以看出 :表 1:兵团土地资源分布情况项目 /年份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土地面积 (万公顷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森林面积 (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 ( % )造…  相似文献   

15.
资金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液,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也是西部大开发必须应解决的问题之一,该文就兵团参与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提出了完善西部资本市场以及融资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对长沙市市郊山林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以开福区东北片为例。在长沙大城北开发建设中,除了定位于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东北片区外,其他土地均被作为不同开发时期的建设用地。为此,建立东北片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平衡利益、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关键。在分析东北生态功能片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建立东北区山林保护生态补偿步骤、对策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主要就西部开发中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融资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经济政策,是完善我国环境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重要原因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环境资源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关系的不协调、不平衡.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建立环境资源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整个经济过程中利用和保护经济动力的有效利益平衡机制,能够调动各利益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生态保护资金不足、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地区间和不同人群之间发展不和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信息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兵团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要不失时机,抓住机遇,明确发展信息产业的重点,制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促进兵团经济大发展,再造兵团辉煌.  相似文献   

20.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武汉市经济开发区生态完整性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研究,表明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在结构上、区域分布上、经济效益上有明显的特征,为合理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