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萍 《辽宁经济》2013,(1):40-43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改变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分布结构,也使得由收入和消费衡量的城乡居民相对福利水平发生了变化。城乡收入差距和不平等呈逐渐扩大趋势,但城乡消费的不平等显示出逐渐缩小的特征。经验分析证明,以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为特征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消除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所有制分割,扩大非国有部门就业比重对于缩小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积极的效应。与之相应,选择合适的政策有助于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之间福利水平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作为我国正在经历的两大现实问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至关重要。对照现有相关理论与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后,以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框架,分析了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说。以1996—2016年30个省份构成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并估计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固化程度。得出我国城镇化和老龄化分别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小和增大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的固化程度较高等结论。  相似文献   

3.
咸金坤  汪伟  兰袁 《南方经济》2022,41(5):43-62
经济学理论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改变企业的要素结构、通过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应对,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老龄化做出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整体来看,人口老龄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资本劳动比,但资本劳动比的上升并不一定表现为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在规模较大、融资约束较轻的企业,老龄化促使其用固定资产投资替代了劳动,但在规模较小和融资约束程度较为严重的企业,人口老龄化并没有显著提高其固定资产投资,只是缩小了其劳动力雇佣规模,说明企业规模和融资约束是影响企业要素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此外,文章还发现人口老龄化主要促使企业利用资本替代低技能劳动力,而人口老龄化的资本替代劳动效应在资本密集型、生产率水平较高和非出口企业中更为显著。文章从微观企业投资视角拓展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的研究范畴,并通过规模效应和融资约束角度分析了制约工业企业提高智能化生产程度的因素,从而对传统的见解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文章的研究结论能够为政府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助力企业要素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提供经验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质是一种动态要素禀赋理论。文章利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值和资本形成总额劳动比两个指标分析江苏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三项要素的禀赋,认为江苏的技术禀赋尤其是潜在的技术禀赋已经接近美国。资本禀赋将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中国的劳动力禀赋明显优于美国,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并据此提出相关的产业建议: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调节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创新相关产业的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新疆公共支出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新疆公共支出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济增长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演进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城市化水平和城乡二元制度是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之一.新疆公共支出结构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不尽相同:文科教卫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正向关系,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支出和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负向关系,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模型构建实证检验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土地财政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其扩大效应在东中西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依次增加;同时,城镇化还会强化土地财政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但提高城镇化本身则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土地财政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还存在城镇化的门槛特征,在城镇化率较高阶段,提高土地财政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弱于城镇化率较低阶段;土地财政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相邻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有扩大效应。研究建议稳步提高城镇化率,统筹土地财政资源,加大财政涉农支出比例,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经济开放下,进出口贸易总量和外商直接投资都有显著的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不同群体的收入不平等.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区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贸易开放度、要素禀赋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外贸易并不是造成收入不平等拉大的显著原因.在贸易开放条件下,不同要素禀赋对基尼系数产生的联合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国外劳动力极化的发展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N"型"极化升级"趋势,工资结构呈现出两端上升、中间塌陷的"U"型极化特点。从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互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力支撑了我国低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难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最终产生阻碍作用。从劳动力极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但内生的技能供给增加会反向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低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升会缩小收入差距,但由于缺乏持续的工资上升动力,收入差距将又呈现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劳动力流动、城市化水平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劳动力流动、城市化水平、城乡非均衡增长、政府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共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模型,并且根据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1995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估计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城市化水平、城乡非均衡增长、政府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会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的短期效应是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中长期效应反而是使其缩小;城乡非均衡增长因素与城乡收入差距成正比,非均衡力量的增长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政府的扶农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成反比,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少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界限内,城乡收入差距随着政府对农村的财政补贴支出的增加而减少。为此,要进一步缩减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速劳动力流动、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的生产发展和完善政府对农村的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0.
城乡收入差距关乎社会公平、牵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2009—2014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模型,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就中小银行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小银行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但通过中小企业发展渠道产生的间接效应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且中小企业发展主要通过就业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就业效应要大于经济增长效应。政策含义:优化金融结构中的银行业结构,使得中小银行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发展释放就业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four demographic factors, namely, birth, death, natural aging, and net migration, on population aging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We use the official Chinese data and the 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Survey data for the 2007–2013 period and apply a decomposition model based on the Shapley method. Unlike previous studies, we include migration in our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find that natural aging is the primary factor contributing to population aging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Further, migration may accelerate population aging in rural areas. Moreover, migration contributes to reduc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areas, while widen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areas. The effect of migration is larger than those of birth, death, and natural aging on income inequality. The robustness checks confirm these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12.
I. Introduction China’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growth has averaged 9.4 percent per annum since1978. As a result of this impressive growth, millions of people were lifted out of poverty. Economic reforms implemented over the last 25 years have certainly been instrumental in the remarkable growth performance, leading to higher productivity growth than in the pre- reform period. Nevertheless, it is widely agreed that China’s growth during this period has been resource intensive, drawing…  相似文献   

13.
国民待遇视角下破解我国农村社会养老困局的取向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即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社会老龄化速度更加迅猛,但农村传统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功能却在逐渐弱化。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呈现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养老保险出现主客观方面的制度缺失。所以,只有坚持在赋予城乡居民同等"国民待遇"的新取向下,才能改变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福利性差、保障水平低、体制不顺的现状,建立起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茜  石大千 《南方经济》2019,38(9):35-50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以铁路提速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升级,是否会影响收入分配?通过将始于1997年的铁路提速事件视为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提升的准自然实验,文章基于要素流动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铁路提速对城乡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铁路提速通过促进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表明,铁路提速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了大约5%-7%。铁路提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主要来自于促进了人的流动、物的流动和技术流动,从而证实了要素流动机制。从城乡收入分配的角度而言,铁路提速显著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从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动态效应表明,铁路提速初期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缩小作用递减;在2003年之后,铁路提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这一过程中,2003年之前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主要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从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2003年之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大于农村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扩大。这一动态效应的背后主要是由要素流动机制所致。基于多种稳健性检验,文章结论依然十分稳健。文章结论为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打破地区分割促进要素流动、提升农村地区要素集聚能力等政策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鲜明,农村和城市之间由于基础设施、发展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发展水平悬殊,农村发展问题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难题。文章利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分析发现,我国二元经济向一元转化中存在工业化发展缓慢、人口流转体制障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农业发展落后等障碍。"新四化"目标提出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机遇。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应通过破解户籍制度瓶颈,加快土地流转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化,减轻农村土地承载压力;通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解决我国农村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路径与战略布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童广印  薛兴利 《特区经济》2009,240(1):220-222
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路径是:"城乡分割→统一筹划、制度有别→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城乡一体化",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面、标准适当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措施有:明确城乡"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条件和内容;重点抓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缩小城乡差距;打破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险对象的划分标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17.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社会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正步入公共需求快速增长和深刻变化时期,我国城乡居民对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也开始全面快速增长。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与城市之间实行两套不同的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劳动和保障公共资源对农村地区投入不足,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城乡非均等化问题突出,这也是造成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实现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亦是构建和谐社会,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和线性需求模型分析了碳税的价格影响、福利成本以及再分配效应。征税导致占中低收入居民支出比重较大的基本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如电热水气、房屋、公共交通、食品等;从等价性变化、补偿性变化的角度看,城镇居民的福利损失随收入降低而上升,而农村居民中中等收入家庭损失最大;Atkinson公平指数显示碳税前后贫富差距有所扩大。因此,碳税具有一定累退性。但是,碳税边际福利成本及其收入差距影响并不大,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手段缓解其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文章尝试基于共同富裕视角考察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减税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旨在理解税收政策对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利用2001-2020年中国地级市层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减税政策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且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上述研究结论。机制检验表明,增值税转型改革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趋势,增加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并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确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并通过促进农业机械化而释放了农村劳动力。本文为切实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协调推进城乡区域平衡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并为深入推进减税降费改革提供了实证证据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一些现代性问题的困扰,其中,贫富分化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但也出现了结构上的分化。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复杂多重的。其中,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城乡资源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垄断行业的存在则使得资源在少部分群体中集聚,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此外,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没能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使得部分底层群体无法解决温饱问题,造成"极贫"群体的出现。值得关注的是,单位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在住房制度改革后又获得福利性住房,住房不公平由此产生财产不公平。国家对于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主要采取宏观政策加以调控,改革财税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同时进行,但这并不能因此改变由城乡二元体制和垄断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而只能起到局部调节收入差距的效果,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