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2010、2013年的数据,估算就读重点高中对大学毕业生初始工资的影响。研究表明,给定个人和家庭特征以及高中前的学业表现,毕业于省重点高中的大学毕业生比其他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高出了约17%。重点高中起作用的主要渠道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取得了更高的高考成绩并上了更好的大学和专业,这解释了约10个百分点的重点高中回报率。我们可以观测到高中阶段和大学期间的其他人力资本变量(如成绩排名等)贡献都很小,加起来不到1个百分点。因此,有将近5个百分点的回报率可以归为我们不可观测的能力(如自信心、表达沟通能力)或社会资源(如社交网络)的回报。此外,重点高中回报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城乡和年度差别。  相似文献   

2.
钱进 《浙江经济》2005,(14):27-29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上世纪下半叶,曾有过长达三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1952-2002年的半个世纪,韩国GDP年均增长7.2%,其中有15年接近或超过10%,长达40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韩国的汉江奇迹。这其中,除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经济援助,当局坚定的发展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政局等因素外,韩国经济学家认为很大程度归功于韩国劳工阶层,因为过去的韩国劳工吃苦耐劳、守纪律、识大体、顾大局,能“相忍为国”,造就了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4.
熊薇 《中国经贸》2014,(21):54-54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民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就业需求和就业缺口逐渐增大,特别是一些比较基础建设岗位更是供不应求。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人多地少的国情限制,农民通过种地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通过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获得的岗位也非常有限。因此在我国形成了一股“民工潮”,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在城市获得了比农村多得多的工资收益,但在现实情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农民工虽然和城市工从事着同样的工作,但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社会保障的问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李欣 《山东经济》2011,27(1):62-67
技能溢价与工资差距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微观数据的欠缺,国内基于企业层面的研究还很少。本文首先构造一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模型,着重分析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随后采用我国1998年和2000年5个城市的150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技能溢价与企业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工资差距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企业层面,技术进步、FD I对工资差距的扩大会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工资的地区趋同性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都阳  蔡昉 《世界经济》2004,27(8):42-49
本文利用 1 995~ 2 0 0 2年中国制造业分细行业的分省时间序列资料 ,考察了地区间工资的趋同性。由于分细行业的资料可以更好地控制工资的行业差异 ,因而本研究能够准确地观察工资在地区间的趋同与差异。本文的研究表明 ,中国的改革促进了地区间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柴国俊  邓国营 《南方经济》2012,(10):162-172
不同规模的城市通常平均工资水平不同,这可能源于能力群分、生活成本差异或者城市集聚经济效应。本文利用全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抽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差异并检验多种理论假说。我们发现,各种假说均能不同程度地解释直辖市与副省级城市相对于地级城市的工资溢价,但城市集聚经济假说最为重要,其次是生活成本差异,这与发达国家能力群分和集聚效应明显的经验事实相区别。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支持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崔东岩 《山东经济》2004,20(2):74-76
工资既是按劳分配的体现,也是劳动力市场价格的体现。按劳分配必须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工资必须以劳动力市场价格为基础。工资背离劳动力市场价格,是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应采取积极措施,使工资充分体现劳动力市场价格要求,以保证国有企业人才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9.
周鹏 《改革与战略》2009,25(6):15-16
文章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主要是工资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在不同就业状态上的分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也使得工资差距不合理的扩大。劳动力市场中收入分配失序的原因有国家规制、非价格机制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如果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采取新的发展战略,重构劳动力市场改革,那么,将不仅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改善,也有利于收入分配更为平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为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因为其不完善的工资决定机制而导致了劳动力价格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和稳定发展. "民工荒"的出现就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因此完善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在借鉴西方传统工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CHIP2013微观数据,运用分层线性等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情况下城市人力资本对工资影响的四种微观机制,结果发现:地区人力资本深度对个体工资有显著促进作用,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化也有一定正影响,产业多样化虽与工资存在负相关,但在控制内生性后影响不显著,就业密度则有微弱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力资本深度对女性、受教育程度高者工资的边际效应更强,且对东部的作用远远超过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同时其效果随着收入分位数的提高而递减,减少了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但收入阶层间差异并不显著;信息技术专业化程度同样对于女性和受教育程度高者边际作用更强,且其对最高收入分位点人群的促进作用最大;多样化程度对工资的抑制作用不稳健,对东部人群的工资消极影响更加显著,对中下等收入及以上的群体工资抑制随收入层次上升而递减。  相似文献   

12.
余长林 《南方经济》2006,4(12):38-49
本文针对已有的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研究往往只关注人力资本投资数量而忽视人力投资结构研究的现状,把教育和健康看作两种资本,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具体构成形式。假设人力资本由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按照Cobb—Douglas生产技术形式组合生成。通过扩展Mankiw、Romer和Weil(1992)模型(简称MRW模型),构建了一个新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制约着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和存量都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文章以理论分析为基础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1978—2004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存量以及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较好地支持了本文的理论拓展分析。  相似文献   

13.
健康人力资本与性别工资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鹏  刘国恩 《南方经济》2010,28(9):73-84
现有对性别工资差异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教育、经验等人力资本对工资的影响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健康人力资本的作用。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将健康人力资本引入工资决定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健康人力资本对工资的影响以及性别工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健康人力资本是影响我国居民工资收入的重要因素;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工资差异,女性工资显著低于男性;利用Oaxaca—Cotton的分解方法发现性别工资差异中大约只有20%可以被个体特征合理解释,余下的部分被认为是对女性的歧视和没能观测到的因素所致。健康人力资本对工资的边际贡献在性别之间的差异是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博弈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人力资本在企业中作用的增强,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本文运用博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企业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关系、人力资本投资费用的分担、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与收益3个方面问题,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研究人力资本增值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却忽略了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人力资本存量贬损是人力资本的逆态增值或负增值,和人力资本增值一样,也是市场的常态现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催生出的技术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发出了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信号。本文界定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概念,分析其特点,剖析发生贬损的原因,旨在推动个人、企业和政府,及时有效地将社会资源配置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转变、技术进步需要的人力资本上。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基于现状与基本模型的框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宏 《新疆财经》2006,(1):55-60
现代经济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人力资本是一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在农业现代化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是关系到劳动力素质提高,生活与就业条件改善,以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农村居民家庭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农村家庭如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何衡衡 《魅力中国》2009,(22):106-107
Actions are performed via utterance, and speech acts apply to speaker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to produce an utterance. The simplest purpose of language learning is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can have high-level of general language proficiency, when it comes to communicate they might encounter kinds of problems.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a point that it’s whether or not for language learners to speak fluently and sensitively a pragmatic-oriented approach more effective than traditional method. Pragmatic use of language is definitely different from syntactic use of language. Pragmatic training is that essential in teaching environment, for it’s absolute not just to tell learners how to design an idea and organize a sentence, but to instruct learners to say which utterance being proper and appropriate for a certain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市场选择与政府行为的视角,将资本深化分解为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和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28个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资本深化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能显著的促进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却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与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其临界值为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达到0.057左右,目前越过该临界值的制造业行业有20个,且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制造业。而未越过该临界值的制造业行业有8个,主要分布于轻工业制造业。这一研究结果为中国\"去库存、去产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中城市城镇化空间的逐渐饱和以及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出现,就近城镇化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模式。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研究政府推动的就近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发现:政府通过征地、户口改革方式推动的就近城镇化并不能够消除工资歧视,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农村劳动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工资水平仍然低于城镇本地职工,这一结论在纠正自选择偏差和样本选择偏差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城镇劳动力市场针对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的歧视与隔离已不明显,同工不同酬成为实现就近城镇化者面临的主要歧视形式,而城乡劳动力之间教育回报率的差异是导致同工不同酬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讨论发现,就近城镇化对于农村劳动力参保城镇职工保险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自我雇佣的就业形式则有助于打破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歧视。文章拓展研究了就近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为政府进一步推进以县域城镇化为主要形式的就近城镇化提供了研究参考。未来应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异,加强农村劳动力\"同工同酬\"的保护力度,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 the wage trends of ordinary workers and the wage convergence between unskilled and skilled workers in China. First, we find that wages in all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wage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wages of hired workers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hav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since 2003. Second, through comparing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migrant and urban resident workers and between heterogeneous education groups within migrant workers, and by investigating the changes i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returns to education to wage differentials, we find that the wages of unskilled and skilled workers have converged. Both the increasing wage trends and wage convergence are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China has passed what can be called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We conclude that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requires an upgrading of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to accommodate the merging of the rural and urban labor fo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