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继父母子女关系形成和解除过程中,当事人各方均享有选择权。婚姻关系的缔结是继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并非唯一条件。继父母子女关系当事人的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形成条件。婚姻关系的解除并不必然导致继父母子女关系的解除,其解除与否还要基于该姻亲关系当事人的选择权的行使。继父母子女关系向养父母子女关系转化过程中的当事人也享有选择权,选择权的行使应规范和法定。 相似文献
3.
性别工资差异一直是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热点话题,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生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不断调整,性别工资差异的不断扩大,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理论界都对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缩小两性收入差距,鼓励生育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生育行为及生育支持体系两个层面,全面梳理了生育对性别工资差异影响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了已有研究的分歧和得出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4.
家庭中普遍存在成年子女照料老龄父辈健康的现象,这在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文章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父辈隐性健康变化并未引致子女退出劳动力市场,而父辈显性健康变化对子女劳动供给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总体来看,父辈健康变化对农村子女、女性子女、分开居住的子女和代际支持更高的子女劳动供给的挤出效应更加显著。同时,父辈隐性健康变化显著增加了雇佣护理人员的可能性。在父辈健康照料中,在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约束条件下,护理人员部分替代子女成为相对理性的选择。进一步研究发现,医疗保险、子女数量的增加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有助于平滑父辈健康变化对子女劳动供给的冲击,缓解父辈健康变化对子女劳动供给的挤出效应,尤其是在家庭子女数量超过2时,这一缓解作用更加显著。文章的研究验证了“抚养-赡养”这种代际互惠模式在中国的存在性,因此需要警惕老龄化加深和人口红利缩减双重背景下父辈隐性健康变化和显性健康变化转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口流动改变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养老行为和方式,对留守老人的健康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课题组在2009年搜集的外出务工子女和农村留守老人的配对数据,对留守老人健康状况和外出子女所提供经济支持和精神赡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对留守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并不明显,但留守老人对于来自子女的精神支持的反应却十分敏感。针对目前外出务工子女经济养老效率不高、精神赡养缺失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高龄少子化的严峻挑战,探索、完善现行生育政策支持体系成为提高国民生育意愿和生育率,促进人口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借鉴和总结国际上典型国家的生育支持政策经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德、俄、日、韩四国的生育支持政策变迁及其生育水平分析研究发现,首先相较于支持性生育政策,抑制性生育政策的作用更为持久;其次,现金补贴搭配育儿假等多种政策类型组合实施效果较佳,强调男性参与,平衡女性职工家庭与工作之间关系也是释放生育意愿的重要内生变量。通过分析借鉴四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完善包括职工生育保险制度、产假在内的生育保障政策体系,加强婚育观念引导,营造性别平等的生育友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省随州市农村家庭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帕森斯的一般行为理伦,通过问卷调查,分别从不同数量子女家庭对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投资目的、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和教育投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子女少的家庭对现代教育投资观念有更强的认同感;独生子女家庭和四子女家庭在教育投资目的性上更倾向实现子女向城市流动;在教育投资选择上,多子女家庭除了遵守择优原则并存在一定的性别偏好和年龄偏好,子女少的家庭大多选择进行高价投资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满意度,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利用2017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得到三种关系类型,即“亲密有间型”“依赖型”“独立型”。研究这三种关系类型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的高低,并对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做显著性检验,提出提高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倍差法考察环境管制对健康、就业与收入的影响,并结合构建的理论模型估算环境管制的福利效应。研究发现,环境管制显著改善了健康状况,但降低了就业与工资水平,尽管工资影响不够显著。上述效应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显著差异,并且高年龄、低教育组是上述健康收益与经济成本的主要获得者与承担者。福利效应分析表明,环境管制下健康改善的福利收益有效弥补了就业降低的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追踪数据,以"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构造半连续型DID作为识别策略,研究了家庭二孩生育决策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家庭的二孩生育决策会对金融资产配置行为产生正向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数量效应"和"政策效应"均存在.从数量效应来看,生育二孩的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概率比未生育二孩的家庭高5.25、,风险资产持有比例高10.3N;从政策效应来看,"两孩"政策的实施使得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概率提高了6.98'/,并使家庭持有风险资产的比例提高了13.1%.其次,二孩生育决策对金融资产配置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主要是因为孩子数量增多使家庭由于即期和预期支出增加而面临流动性需求,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积累家庭更倾向于投资回报较高的资产,从而增加了当期对金融资产的配置. 相似文献
11.
12.
社会参与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良好的社会参与对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提高社会健康水平尤为重要。采用CHARLS2015数据库,利用有序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社会参与—子女照料对健康状况的影响。模型表明,社会参与—子女照料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健康状况优于未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得较近、能够得到子女经济支持的老年人健康状况优于不能得到子女照料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3.
人口迁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增长则是人口迁入的重要吸引力。由此,人口流失地区往往面临人口迁出与经济增长缓慢且互为因果的循环困境。健康服务业作为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兴产业,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进而引发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缓解人口流失地区的发展压力。基于2009—2019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分析人口迁移、健康服务业、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适度人口迁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健康服务业在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存在调节效应,其中社会卫生支出的调节效应最显著。健康服务业的调节效应存在门槛效应,当人口迁入未达到门槛值时,健康服务业短期内会弱化人口迁入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应;当人口迁入超过门槛值时,健康服务业会弱化过度迁入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拉动经济增长;对于人口迁出地区,这种效应则恰好相反。因此,应大力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适度放宽健康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以“防、治、养”为主线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调整政府卫生支出投入比例,实现健康服务业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胎次-激化双重效应"理论模型,解读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联的潜在机制,并利用宏观数据予以检验。政策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存在直接和间接双重关系;生育政策的刚性制约和一孩半生育政策赋予胎次和激化效应特殊含义:(1)一孩政策地区低胎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一孩半政策地区二胎及以上胎次的出生性别比极度失衡,显现"激化效应";(2)政策的多样性使部分低位女胎与男胎一样受欢迎,使一孩半政策及二孩政策地区低胎的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产生"胎次效应"。可见,政策越强,低位和高位女胎都不受重视,均会遭遇人工流产;相反,在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低位女胎所受的歧视程度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老年人以非正式照料为主,妇女承担了主要的照料责任。政府减少对非正式老年照料的支持以及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将会加重家庭中女性的照料负担。利用1997、2000、2004和2006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和Ordered Probit模型来研究城镇已婚妇女照料父母及其自评健康的关系。在我国城镇,与不照料父母相比,照料父母的已婚妇女更倾向于报告较差的健康水平,并且"自评健康状况非常好"的概率减小,而"自评健康状况一般"的概率增大。应该关注日益繁重的照料责任,以及工作与家庭照料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给妇女的心理、身体和社会福利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城乡中低收入家庭较多、养老体系不完善、养老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主要依赖家庭养老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对生育行为的外部性进行界定、分析和推导得出以下结论:养老方式依赖家庭内部转移支付和政府承担抚养子女成本,二者导致的成本外部化会促使家庭决策下生育子女数量的增加,进而造成生育的"公地悲剧".笔者使用2012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旨在为中国的生育政策改革提供新的观察视角,推动依赖子女转移支付的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体系进一步完善,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改变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以期有利于抵消政府承担生育成本导致的负外部性影响,防止生育政策放松后可能出现的农村生育率反弹和人口结构恶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前景理论的损失规避假说和社会情感财富假说,分析了危机冲击下的家族大股东行为选择动机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危机冲击到来时,家族大股东将家族社会情感财富的维持作为家族企业最主要的决策参照点,此时损失规避的家族大股东并未采取掏空的行为决策动机,而是发挥比国有大股东更强的支持效应。随着家族大股东持股水平的提升,危机冲击下家族大股东对基于所有权控制积累的社会情感财富的损失感知程度越强,在危机期间的家族大股东支持效应越明显;同时,对于处于低成长环境行业背景下的企业,家族大股东对所控制企业的禀赋效应更强,更能发挥支持效应,从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相似文献
18.
健康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对提高个人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CFPS的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考察健康的收入回报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上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收入水平越低,健康资本的收入回报越高,这一现象在城市和农村都存在。进一步地,城乡之间健康的收入效应也存在差异,在各个收入分布位置,农村的健康收入回报都高于城市。基于此发现,结合当前医疗卫生服务情况,本文提出了提高低收入者和农村人口医疗服务保障的建议,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配置和改善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9.
伴随我国新发展阶段创新需求特征的转变,基础研究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日益凸显,而政府支持与人力资本结构在区域基础研究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从创新规模、人均创新水平以及创新产出结构3个维度,探究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动态影响及政府支持、人力资本结构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总体上看,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政府支持、人力资本结构正向调节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规模、人均创新水平的抑制作用;政府支持会强化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产出结构的抑制作用,人力资本结构正向调节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产出结构的影响。由此,提出不同区域应全面认识基础研究强度的作用及其影响路径,充分发挥创新管理政策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运用罗尔斯的正义论、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与实质性自由理论、人权、健康权以及社会保障权等理论,提出要重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建设的理念,进而提出"从社区健康融资走向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理论设想,并初步测算了政府在"全民健康保障制度"中的财政责任。政府在全民健康保障制度中应该承担的成本与目前对新农合的支持力度差距都非常大。政府须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发展型政府"转型,以有可能从财力和精力方面提供包括基本健康保障在内的基本公共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