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理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治理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障碍1.思想认识上的障碍。治理地方保护主义的首要障碍,是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第一,贯彻执行治理措施中存在等待、观望心理。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身价越来越明确,利益主体意识越来越突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确能给地方带来一些利益,因而各地在贯彻执行国家治理地方保护主义的有关措施时存在等待、观望的心理,认为谁先停止地方保护谁吃亏,谁不搞地方保护谁受损。第二,是走入市场经济等同于独立经济、自由经济的思想误区。重视群体和区域经济利益,重视在不同经济主体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
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是目前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对于地方保护主义的经济现象,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称谓,但其基本特征都是地方政府通过不恰当地追逐本地经济利益,而导致的一个国家范围内各个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分割和重复建设问题,以及进而出现的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效果相背离的经济现象。本文探讨了地方保护主义的生成机理,对财政包干制和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与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财政体制是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并且从财政体制视角提出了治理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探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方保护主义产生有其理论上的必然性,但是也有其体制,制度,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经济转轨时期尤其如此,因此,要治理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强化整体利益,改革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改革税收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改革干部考核选拔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两大经济发展潮流中,地方保护主义成为阻碍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遏制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内地方关系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保护主义从表面上看是可以维护本地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文章在分析其表现、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探讨了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消解思路。  相似文献   

5.
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根源于地方政府的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之间的困境.运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作为分析工具,我们发现,只要地方拥有发展经济的自主权,地方保护主义的可能性就永远存在.但取消地方的自主权显然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设计有效的制度以实现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有效监督,而不是其他.  相似文献   

6.
本从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结构性条件-树结构式的社会权力结构出发,分析了树结构下社会系统运行的几个特点,说明地方保护主义是树结构下地方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提出地方保护主义的消除,有赖于传统社会权力结构的变更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涉及观念及现实利益方面的阻力,起点高,难度大。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彻底变革观念,以政府职转变为核心,进行一系列配套的内涵式改革,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权利政府,使政府行使职权与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与责任挂钩,建立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的经济转轨时期,传统的信和文化和信用制度被打破,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文化,信用制度由于产权不明晰、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和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而难以建立,在利益的驱动下,信用状况日趋恶化,已严重影响了经济运行的效率,造成整个社会交易成本增加、地方信用环境恶化等后果,故必须转变政府职能,逐步树立社会主义信用价值观,加快社会信用制度的法制建设和信用评估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的经济转轨时期,传统的信用文化和信用制度被打破,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文化、信用制度由于产权不明晰、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和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而难以建立。在利益的驱动下,信用状况日趋恶化,已严重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造成整个社会交易成本增加、地方信用环境恶化等后果。故必须转变政府职能,逐步树立社会主义信用价值观,加快社会信用制度的法制建设和信用评估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割据初步形成;在渐进改革中带来地方保护主义凸显;在发展变迁中,地方保护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原材料大战到产品大战再到招商引资大战三个阶段。这一转变过程中,经济运行主体的多元化,经济运行总量的波动性,经济运行调节的双轨制,以及经济利益格局前所未有的变动,构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凸显的主体背景。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清除地方保护主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成效。但是,地方保护主义这个市场经济肌体上的“毒瘤”,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又重新抬头,在少数地区问题还很严重,下大力气清除地方保护主义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地方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面对财政支出扩张的压力,一些地方政府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恣意干预经济和社会活动,以维护本地区的局部利益,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不断升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转轨时期制度变迁方式与改革方略的影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体现,企业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的市场主体,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事务中的决策空间却得到拓展,就其掌握的资源和承担的职能而言.实际上已成为具有独立利益和行为目标的“准市场主体”。承认地方政府的“准市场主体”角色,有助于廓清转轨时期经济增长格局的实质,也意味着地方政府的角色只能是一种转轨,未来将经济剩余分享权和控制权由地方政府重新分配给企业,才是改革由局部推进到整体转换的真正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界定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概念,描述了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出现、演变的过程,梳理了不同专家学者对该问题的不同观点,认为它的出现是中国转轨阶段的产物,主要是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导致了它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就是各种要素在区域内实现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的过程。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我国现行以经济业绩为中心的考核方法,形成了地方政府以经济业绩为主体的利益格局。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导致区域壁垒的产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就需要重构地方政府的利益机制。  相似文献   

15.
转轨时期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着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的组合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已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分散决策权的重要主体。我国分税制改革推出后,在明显地强化和改善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各地方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度,由此引起地方政府的资金困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当前开放地方债券市场已是大势所趋,具备了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地方债券市场的最终开放仍受到当前金融制度背景的约束。这决定了中国地方债券市场的开放注定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地区间的合作与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流.一体化过程中的地方行为的突出特点是地方主体利益的凸显以及由于地方政府的市场功能过强而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的多重影响.政府的干预和利益分割会消蚀区域合作的利益,但同样具有很强的趋同发展功能.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的地方行为的消极作用需要政府竞争制度创新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方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锐意进取的地方政府领导集体、政治体制、编制和财政的压力、地方政府机构严重的职能交叉等方面的动力,也存在着职责同构、部门利益、代理缺位、机构磨合等方面的阻力。这些动力和阻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我国地方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力场。在我国地方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动力是主要的,即我国地方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力场总体来说是推动我国“大部制”改革的进程的。  相似文献   

18.
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中地方政府行为偏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地方政府在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利益矛盾,导致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差和社会福利流失。在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中,地方政府行为出现偏差的原因在于政府自身和市场化的制度缺陷两个方面。矫正地方政府行为,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构建多中心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隐性金融干预行为及福利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博弈论"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两地区经济模型下非合作博弈造成投资和信贷双失控的过程进行实证分析,证明近年来造成我国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过快、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经济运行通胀压力逐渐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地方利益和短期利益而隐性干预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果.地方政府的隐性金融干预行为,不仅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困扰,影响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和良性发展,而且,从长远看,还会导致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损害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整体经济金融和地方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必须从包括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做好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深化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增强经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化金融监管的权威和力量,破除地方干扰等渠道减轻和逐渐消除地方政府对金融的隐性干预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中央和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在税权划分过程中均存在博弈行为。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权划分博弈、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博弈、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博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税权划分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