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爆发的百年来遇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能力下降,投资信息明显减少,招商引资比以前更加困难.科学分析金融危机对招商引资的影响,积极主动应对,在"危机"中寻找"生机",是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深度观察     
《中国外汇》2010,(20):8-9
“抱怨”声中的中国投资环境,金融危机两年:危机如何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3.
深度观察     
“抱怨”声中的中国投资环境,金融危机两年:危机如何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4.
韩洁 《金融博览》2010,(1):34-34
在全球经济回暖、投资和商业信心回升之际,近期迪拜债务危机的爆发迅速在全球金融市场引发连锁反应,新一轮投资恐慌导致全球股市纷纷下挫。全球都在关注这场危机是否会引发又一轮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不少专家表示,迪拜是以房地产拉动投资,  相似文献   

5.
《国际融资》2012,(2):67-67
世界银行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新发布的《世界投资与政治风险》报告指出,金融危机后全球风险认知度提高,发达国家的主权信用危机和中东北非地区的政局危机火上浇油,增加了投资者的担忧。不过,投资者对于中期前景比较乐观。  相似文献   

6.
陶钢 《中国外资》2006,(3):44-45
与投资促进相比较,更广为人知的概念是“招商引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招商引资,将其作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许多地方政府视招商引资为己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遗余力吸引外来投资项目。近年来,含义更为广阔和丰富的概念——“投资促进”,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但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对此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7.
王保平 《财会学习》2009,(10):21-23
假如金融危机是一场正在放映的电影,你脑海里记住了几个闪过的画面?许多企业界的投资理财人士一定会记得华尔街金融巨头被拉下神坛、玩火自焚的场景吧!当我们遥相呼应地感觉到金融危机的战火从华尔街金融系统传导到各国实体经济时,我们应该作何感想?经过了前后一年的危机振撼,实业领域的企业投资信念、理财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尽管以往的教科书也都写着类似的“清规戒律”,但是,唯有经历过这种“腥风血雨”般的危机洗礼,才会深刻体会到这些理性思考的真理所在。  相似文献   

8.
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勇 《国际融资》2008,(12):30-32
美国次贷危机正逐步演化成“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呢?有种侥幸的观点认为,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仅仅是外汇储备的缩水和金融机构投资美国次级债的损失,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很小或基本上没什么影响。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使中国经济在本次危机中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9.
孙柏 《金融博览》2010,(8):26-30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呼啸而来,肆虐而去,留下投资市场哀鸿遍野,世界经济遍体鳞伤。一年多过去了,经济复苏的曙光已近在眼前,“最黑暗的时刻”已经成为过去式。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如久病初愈的病人,少了一些底气,多了几分犹疑。金融危机之后,彻底复苏之前,我们将其称之为“后危机时代”。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新机遇。税收既是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工具,又是企业对外投资决策所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试从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危与机入手,分析后危机时代对中国对外投资税收的新要求,在描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税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探讨应对措施的得失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从区域经济这一独特的视角研究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为中国在后危机时代更好地发展经济提出可行性更强的建议。通过深入分析投资和消费在金融危机期间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分析投资在轻重工业...  相似文献   

12.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本文对2008年9月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入反思。分析了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危机原因等,并在其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应从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次贷危机中吸取的重要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梁慧轩 《上海保险》2010,(7):1-1,11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6月26日在“2010陆家嘴论坛”上指出,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保险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行业实际,注重做到应对危机和抓住机遇相结合,应对危机与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相结合,应对危机与提升行业服务能力相结合。通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4.
阳桂桃 《中国外资》2014,(6):234-234
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仍然余威犹存。金融危机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导致了欧债危机与美国经济复苏乏力,这些都深刘地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目前,世界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低碳与环保的“绿色主义”壁垒被强化,使得我国原来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的出口的作用大大降低,笔者认勾,要实现我国经济的科学持续发展,就要坚决地由外向型增长方式向内向型增长方式转变,这就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内部保障。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不论对于哪个国家都是一次挑战,但同时也是一次转折点,各国在金融危机反思后,纷纷寻求新的经济发展道路,不仅在国际贸易方面进行策略的调整,对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也有了新的变化。危机之后,各国通过对以往金融投资的反思’力口强金融投资的改革以及金融投资区域的转移来恢复金融市场的信l心与繁荣。全球化的金融投资变化也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以启示'我们应该利用眼前的局势加快金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形成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内外经济学者对金融危机的界定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危机发生的潜在可能性,狭义的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经营失败和倒闭的可能性,广义的金融风险指发生系统性的或全局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两者的区别在于现实性和可能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金融危机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资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M ishk in(1996)认为金融危机是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部门出现的危机,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中逆向选择的道德风险问题相当严重时,出现的金融市场的非线性瓦解,以致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输送给那些拥有最佳投资机会的资金需求者。这种观点强调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不对称信息和市场功能的瘫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金融危机是指对金融市场的严重破坏损害了市场有效发挥功能的能力,对实际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学者一般认为汇率危机、国际收支危机、经常帐户危机和资产负债危机的概念本质上可归结为货币危机。而金融危机作为更广泛的危机概念涵盖了银行危机、股市危机和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等金融部门出现的危机是并发的而...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基金市场32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103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作为样本,选择恰当的面板数据模型形式,分别建立金融危机之前、危机期间和危机之后三个时期基金家族绩效与风险关系模型,以剖析不同经济形势下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危机之前和危机期间基金家族绩效与风险显著负相关,而危机之后两者关系不显著,在金融危机期间和危机之后基金业绩效状况持续恶化,危机之后基金业整体风险水平降低;金融危机后,为弥补金融危机中造成的损失,各基金家族倾向于采取"打造明星基金"的投资策略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家族整体绩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嘉兴市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现状、金融危机对嘉兴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后危机时期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强调了在后危机时代应合理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并提出后危机时代嘉兴市应对外商直接投资负效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愈演愈烈的美国次贷危机已转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我国不断提高的外贸依存度使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将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吸收对外直接投资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两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星  张超  辛清泉 《金融研究》2016,437(11):80-95
本文从需求冲击视角和融资约束视角考察金融危机期间上市公司资本投资变化及其原因。使用上市公司季度数据,我们发现资本投资在危机后期相比危机之前下降幅度达到19.4个百分点。并且,海外市场经营程度更高的公司资本投资下降显著更多。没有证据表明,危机爆发前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同危机期间资本投资的变化相关。研究还发现,伴随着资本投资的下降,危机后期公司的现金持有上升而债务融资有所下降。本文认为,来自市场的需求下降和需求不确定程度的增加这一需求冲击假说相比于融资约束假说更有助于解释金融危机期间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上述发现对于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环境下宏观调控政策选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