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利娟 《企业研究》2011,(8):62-62,69
会计不仅为国家服务,更多的是为广大的投资者、债权人服务。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拥有了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企业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初衷是让企业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实际上却构成了管理当局谋取不当利益的手段,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产生了不良的经济后果。新会计准则遏制了盈余管理,但也给企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提供新的盈余管理空间,文章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提出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高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及提高公允性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不仅为国家服务,更多的是为广大的投资者、债权人服务.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拥有了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企业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初衷是让企业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实际上却构成了管理当局谋取不当利益的手段,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产生了不良的经济后果.新会计准则遏制了盈余管理,但也给企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提供新的盈余管理空间,文章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提出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高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表明: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归属于企业管理当局。按照会计政策选择与信息披露的后果可以把会计政策选择分为两类:一类是会计政策选择所产生的最终信息后果将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可以称这类会计政策选择是技术性的。管理当局交易特别性的地位体现了对技术性会计政策选择的主导地位。由于改变公司内在价值会给企业契约的各订约人带来较大程度的风险,管理当局进行机会主义的行为选择的可能性比较小。  相似文献   

4.
资产核算中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企业会计准则及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有了较大的空间,允许企业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的本意是让其选择最能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处理方法,但事实上却成了一些企业管理者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产生主要缘于两个因素:一是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使会计政策的具体方法存在多个备选方案,以便管理当局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计政策的这种灵活性为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空间。二是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广泛分离导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成为不可避免。会计政策选择实质上保护了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会计政策选择是指在既定的可选择域内,根据…  相似文献   

6.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特定的环境下,在既定的可选择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目标或管理当局的目标,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变得越来重要。但通过近年来的观察与研究,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出现了相应的问题。鉴于此,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以期充分发挥其服务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盈余管理是目前会计学界广泛研究的课题。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一直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但在下列四个方面是一致的。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第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第三,  相似文献   

8.
盈余管理的性质、动因、手段及其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又称利润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调整,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从广义上看,盈余管理是指在不违反法律明文规定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或对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手段,以及关联交易等非会计手段来调节企业利润数据,使之符合企业及管理当局既定目标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特定的环境下,在既定的可选择范围内.根据企业目标或管理当局自己的目标.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都允许企业对会计政策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即企业可根据自己的目标,在特定的环境和既定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会计处理原则和办法。在实践中,这种会计政策选择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正负两种影响。其正面影响是有助于恰当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种正面影响的产生是以企业合理地选择能反映其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1.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会计政策有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企业)会计政策之分,宏观会计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制定和发布的会计准则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会计准则;企业会计政策则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总称。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即指企业利害集团(包括股东、债权人、注册会计师和企业管理当局等)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会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大都是各方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现有的以会计准则为企业会计政策规范主体的模式下,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往往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对同一个问题的处理,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使会计数据的结果存在很大差别。企业管理当局在确定一项会计政策时,会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合法地变更财务报表的数据,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会计政策的选定,最终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相似文献   

13.
一、“利润”数字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不可盲目将其等同于“利润质量” 首先,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有一定的自由决定能力,这一自由决定能力是任何国家的会计规范都允许的,只不过程度有区别。结果,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可以贯彻谨慎性原则,也可以采取乐观性态度,虽然,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尽量遵循谨慎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再论会计政策选择的产生原因及经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会计政策及其选择的定义,继而重点探讨会计政策选择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即产生原因和经济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客观原因很多,主要有利益的共享性、企业的独特性和法规(律)规定。这些客观原因使会计计量与报告呈现出诸多主观表现,促使企业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计政策对信息使用者和国家宏观经济这两个方面具有“经济后果”。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会计信息将会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一、审计委托模式的现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企业股东逐步外部化.企业管理者成了企业的实质控制者.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的情况下.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由他们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决定注册会计师的续聘、收费等事项.经常会出现委托者出钱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己财务数据的现象。这种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的状况打乱了审计关系三方有序的平衡关系.此时的审计关系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1.注册会计师如果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给公众的投资造成损失.根据法律要索赔损失.甚至会导致“深口袋”效应。2.审计服务的“实际委托人”缺位。此时审计的“实际委托人”是社会公众.但由于审计结果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特点以及实际委托人之间协商一致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实际选择注册会计师并支付审计费用的人变成了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3.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已通过对他的选择权和支付审计费用权施加影响。此时审计关系模式变成了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选择注册会计师来对自己的工作业绩进行审计.审计市场明显成为买方市场.管理当局可以选择自己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却没有或很少有选择委托人的权利.尤其在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产生恶性竞争的情况下。当然.此时的股东、其他利害相关者、行业组织等都可以对注册会计师施加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高昂的交易成本.其他各方的监督是有限的,而公众的索赔风险是未来的、不可预见的,它们的影响远没有选择权和支付审计费用权直接。所以.  相似文献   

16.
论新会计准则与企业利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会计准则属于会计政策的范畴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5年1月公布的《国际会计准则1——会计政策的揭示》中,“会计政策”的定义是: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管理当局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我国对于会计政策最常见的定义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它与会计造假不同,会计造假是一种蓄意欺骗行为,而盈余管理则是一种合法行为。  相似文献   

18.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在特定的可选择范围内,根据一定的目标、原则、方法及程序,由选择主体选择适合特定主体需要的会计原则及方法.这里的选择主体可以和使用会计政策的特定主体同为一方,也可以为不相同的两方,或选择权与使用权由使用方兼而有之但并不垄断选择权.在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前是由使用方(企业)作为选择主体根据使用方(企业)的需要在国家宏观会计政策范围内所做出的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选择会计政策时,难免会倾向于企业,从而造成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影响企业以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城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和方式日趋多样。基于各种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同时也加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在常见的盈余管理方式中,通过企业合并来进行盈余管理是较为典型且对投资者危害较大的一种。盈余管理又称利润操纵,其产生主要是由会计准则存在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和会计信息客观存在的不对称性所导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出于对股价走势、贷款要求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会通过选择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政策等方式来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使企业能够借助会计手段调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审计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盈余管理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是一个有近2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和凯瑟琳·雪普(KatherineSchiPper)的研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的管理当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雪普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是企业的管理当局有目的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不论是斯考特还是雪普都认可了盈余管理的目的性,这一目的性实际上背离了中立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