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封建统治者,从政治上的“农本观念”出发,不乏倡导劝农,或官撰农书,进行劝民务农的说教,并借以指导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兆人本业》三卷,为唐代武则天删定,这是我国历史上用最高统治者的名义发表的一部农书,也是我国最早的官修农书。《唐会要》载“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四月七日,太后撰《百寮新诫》及《兆人本业记》,颁朝集使。”又《旧唐书·文宗记》载太和二年(公元828年)二月“庚戌敕李绎所进,则天后删定以《兆人本业记》之卷,宣令所在州县,写本散配乡村。”这部书曾颁行天下,以后的唐朝皇帝也推崇此书,并定为制度,“每年二月…  相似文献   

2.
历代的广东农书,可数者实属寥寥。清代乾隆年间出现一部,至今尚鲜为人知。乾隆河源县令陈张翼《甲子仲春河源自述》诗云:“课余农间谱(自注:余著《广东农谱》六卷),吟梅岭外篇。”(同治《河源县志》卷十五《艺文》)据同治(《河源县志》卷四《宰绩》的记  相似文献   

3.
《王祯农书》(亦作《农书》),是我国古代农书中价值较高的一部。作者王祯,字伯善,元腹里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为当时名儒。王祯生前曾游宦于南北,对南方和北方农业生产条件、技术的异同颇为注意。为官期间,勤向当地人民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并开始撰写这部长达十三万余言和有二百八十余幅农用器物插图的农书。关于这部农书的成书年代,通常见诸有关著述及工具书中,均以《农书》中作者自序的  相似文献   

4.
(一) 山西地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古代农业生产及文化都比较发达,山西历代文人也曾留下许多诗文,遗憾的是,劳动人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经验见诸文字者寥寥。后魏贾思勰曾到山西做过调查,他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世界最古老的农学名著之一,其中包括了山西农民的经验,但不能辨别出哪些经验是山西的。清代嘉庆年间山西安邑人宋葆淳为改进旱地农业生产,提倡“区田法”,曾将古代农书中的有关内容辑为一书,名为《汉汜胜之遗书》,这当然不能算作山西农书。目前发现的山西古代农书仅有一册,即清代寿阳人祁隽藻所撰  相似文献   

5.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光,号玄扈,松江人,幼年即有“治国治民,崇正辟邪”之志,及长,留意经世致用之学,一生仕途困扰,终“不能有所建白”。然而,徐光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笃志用世并未因政治上的坎坷有所减弱,而是潜心于科学事业,以企于国于民有所裨益;数学、历法、农学、水利乃至军事等,无不有所建树,其中“用力最勤者”,当为农学。“公为诸生时,有田数弓,茀不治,稍施疏凿功,植柳其地,岁获薪烧,利反倍于租入,因悟世无弃土,人病坐食,李悝之法,至今可行。”从此逐渐培养起农学修养,课读之余,即从事种植试验,并随时总结经验,撰写著述,先后有《甘薯疏》、《吉贝疏》、《种棉花法》、《代园种竹图说》和《北耕录》、《宜垦令》、《农遗杂疏》以及  相似文献   

6.
《授时通考》一书,是以传统形式出现的最后一部综合性大型农书。其写作始于乾隆二年(1737),是由乾隆皇帝本人倡议,並谕令南书房和武英殿的翰林们集体编纂的,又经过内廷词臣数十人的共同努力,至乾隆七年(1742),这一巨著的编纂工作方告完成。据统计本书共征引经、史、子、集、农书、方志等各种古籍553种;共辑录3575条;插图512幅;全书共98万字。大约相当于我国另一部著名的官修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的10倍。篇幅之巨大,位居传统农书的首位,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通考》一书,共分“八门”、66目(以每一专题为一目)、78卷。计:天时门(5目6卷);土宜门(7目12卷);谷种门(11目12卷);功作门(11目11卷);劝课门(10目12卷);蓄聚门(5目4卷);农余门(6目14卷);蚕桑门(11目7卷)。所谓“八门”即8编;78卷  相似文献   

7.
<正>王毓瑚氏《中国农学书录》(农业出版社,1964年)温雅翔实,与天野元之助《中国古农书考》、胡道静《稀见古农书录》、石声汉《中国古代农书评介》堪称传统农学入门必读之四大名著,嘉惠后学多矣,  相似文献   

8.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他在编著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之前,曾为推广本地和外地的高产作物和救灾备荒,撰写过《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三种。这“三疏”在当时写成后不久就亡逸了。《甘薯疏》、《芜菁疏》在徐乾学的《传是楼书目》中有著录,《吉贝疏》在《农政全书》卷三五中有提及。徐光启的《甘薯疏》是我国最早叙述甘薯的一部专著,是研究我国农业史、甘薯史的重要资料。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产量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三。民以食为天,甘薯这类高产作物,自明代万历年间传入我国后,在历史上对明、清两代的人口激增有着重要关系,对“中国山地和瘠土的利用,对杂粮种植的多样化,起了极深刻的  相似文献   

9.
对《沈氏农书》中一段文字的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氏农书》“运田地法”载:“长年每一名,工银五两;吃米五石五斗,平价五两五钱;盘费一两;农具三钱;柴酒一两二钱;通计十三两。计管地四亩,包价值四两;种田八亩,除租额外,上好盈米八石,平价算银八两”。此段文字,是研究明代后期湖州地区农业经济史的重要史料,常为农史界和经济史界学人所引用。陈恒力先生和王达先生在《补农书研究》和《补农书校释》(增订本)中对这段文字的含义作过解释,而且这个解释已为许多引用者所接受。我原先也赞同这个解释,但是近来重读《沈氏农书》时,感到陈、王两先生对此段文字的解释中,有些地方似有可商榷的地方,因此写成这篇札记,以求教于王先生和其他专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笔者阅读王毓瑚教授《中国农学书录》一书所作的一部分札记的续编,共辑小札八则,即按王氏著录的《魏王花木志》、《伯乐相马经》、《栽植经》、《山居要术》、《百花谱》、《平泉山居草木记》、《越中牡丹花品》、《范尚书牡丹谱》、《相马经》等八种农书的条目,分别着重从书名、撰者等方面进行了补充考证,校订了王氏所撰提要中的一些阙疑和讹误。  相似文献   

11.
潘法连 《中国农史》1990,(3):114-118,F003
本文续编了笔者阅读王毓瑚教授《中国农学书录》一书所作的札记五则,即分别对其著录的《神农》、《养猪法》、《牛经》(《相牛经》)、《高堂隆相牛经》、《相牛经》(宁戚《相牛经》)等五种农书的书名和撰者等进行了考订。  相似文献   

12.
从大型农书体系的比较试论《农政全书》的特色和成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历代农书有书目可查的逾五百种。其中流传至今的约二百五十余种。在为数众多的农书中,篇幅宏大、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大型综合农书,是众所周知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王祯《农书》及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再,就是清代官修的《授时通考》。凡是大型综合农书,必须搜集大量前人的文献,予以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加入作者本人的心得见解,编纂而成。前人文献是很多的,编纂者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观点,剪裁取舍,所以尽管文献来源相同,各人的选择标准不同,再加上各人自己的观点材料,最终便形成作者自己的体系。大型综合农书的体系首先反映在全书的纲目结构上,具体内容是按纲目结构  相似文献   

13.
序言陈旉《农书》是一本只有一万二千余字的小册子,该书很少论及作者自己的事。特别是关于陈旉其人,著述状况,社会关系等也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但是,关于这部著作在中国农业技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由于天野元之助、周藤吉之两位学者的研究,已是众所周知的了。此外,笔者还想从中国农业观变迁的观点出发,把此书作为重点并加以讨论。陈旉《农书》虽然是重要的著作,但还不能将其原文称为定本。今后如果试图辑写陈旉《农书》的定本,则问题的焦点是应该收集、参照什么样的刊本、抄本,鉴于这样的研究状况,本文将在有限的篇幅中对调查、整理陈旉《农书》的版本系统加以汇总矣兄幢时靖宓闹苯踊崾遣樵哪诟笪目馐詹氐那∷目馊槲薨姹尽杜┦椤?以下简  相似文献   

14.
《会津农书》是日本江户前期的农业技术著作。成书于1684年(贞享元年),大约与我国的《补农书》同时问世。日本历史上,晚至十七世纪初期,才出现农书类的著作,因此,《会津农书》作为一部早期的大型的综合性农书而受到广泛的注意,成为农学史和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料参考书。近年来,学者们对它作了不少整理、校释和研究。小野武夫氏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可看作是《试论古农具图谱的范围及沿革》(见《中国农史》1988年第1期)的续编。历史文献中古农具图谱,其渊源主要有《耕织图》和《王祯农书》,并以此二源形成了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古农具图谱的历史局面。它们所依据的主要文献《耕织图》、《王祯农书》以及《便民图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天工开物》等含古农具图谱较多的古籍的版本各有流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种芋法的技术演进及其对现代农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古代主要古农书为研究材料 ,详细论证了种芋法的渊源、历代传承关系、技术演进的脉络 ,并以图示表明主要古农书中种芋法的传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 )战国时期《管子·轻重甲篇》(公元前四世纪 )、西汉时期《史记·货殖列传》(公元前一世纪 )等是最早有芋记载的古籍 ;(2 )初载于西汉末年的《胜之书·种芋篇》流传应用至今 ,至少已有 2 0 0 0多年的历史 ;(3 )公元六世纪的《齐民要术·种芋第十六》为种芋法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4 )明代的《芋经》是中国古代种芋法的经典著作 ;(5 )历代农者在种芋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芋种植技术。 (6)种芋法文字记载完整 ,操作要点具体 ,增产效果明显 ,广为历代农者所重视。中国古代种芋法对于当今“崇尚天然 ,回归自然”的有机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尚衍斌 《中国农史》2012,(3):132-141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证指出:延祐元年(1314)至四年(1317)间,鲁明善在安丰路的寿春县编成《农桑衣食撮要》,该书在此时完成并得以刊刻绝非偶然,应与元仁宗所推行的"新政"不无关系。与同一时期流行的《农桑辑要》和《农书》相比,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该书记述的农作物或农事活动大多与江、淮地区有关;(二)该书特别关注蚕桑生产经验的总结和传播;(三)该书记载了不同地区,乃至各民族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应与鲁明善的维吾尔族属及其生于高昌,长在内地的双重文化背景不无关系;(四)该书除了按时令记述不同时段的农事活动外,还特别关注民间副食品加工、衣物保管、养蜂采蜜等知识的总结和传授;(五)该书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讲解明晰、生动,文字简洁易懂,为其他农书所不及,这是此书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陈旉,生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自号“如是庵全真子”、“西山隐居全真子”。是一位隐士据《陈旉农书》(以下简称《农书》)前后序言推测,他的原籍很可能是江苏,曾隐居于扬州西山。其所著《农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九(1149),那时他已届七十四岁高龄。该书是他“躬耕西山”和游历各地所见的经(马介)总结,内容十分丰富,见解精辟、新颖。通俗易懂,实用性很强,是该书的最大特点。《农书》共分三卷,上卷讲农作,论述土地经营与栽培,是全书的主体;中卷讲牛,论述耕牛之经济地位、饲养管理,以及牛病防治;下卷讲蚕桑,论述蚕桑的培育和管理等。三者既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顺理成章。它不仅叙述各项生产技术,并对其中所出现的向题与原理,也都有较完善的概述,从而构成一部综述性农书。已故的万国鼎教授在对该书的评  相似文献   

19.
评《〈授时通考〉校注》游修龄马宗申校注、姜义安参校的《授时通考》校注本共四册,由农业出版社于最近出齐了,初初翻检之下,围绕校注和有关事项产生了一些读后感,现分述如次。《授时通考》是我国历史上四大综合性农书中的最后一部农书。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  相似文献   

20.
《三农纪》所引《图经》为《图经本草》说质疑闵宗殿(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室)《三农纪》是清乾隆时四川什邡县人张宗法所编写的一部农书。全书24卷,约30万字,书中论述了185种栽培植物,18种家养动物,内容丰富,是清代较重要的地区性农书。张宗法在编写《三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