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伟 《改革与战略》2012,28(3):26-28
文章对亚当·斯密在《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中的提出的"经济人"和"道德人",从人是两者的统一体这一思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经济人"中"利己"的人性假设包含着"道德人"的"利他"成分;而"道德人"中的"利他"却又常常意蕴着某种"利己"。并认为以亚当.斯密《国富论》为发端的西方经济学实际上存在两个假设前提:一是由"经济人"假设引致出的"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二是由"道德人"假设引致出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信用机制——它保证了市场自由交易能够长期实施。此外,文章从我国社会贫富分化的现实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完善的新阶段,应改变"以经济为中心"观念,从"走向致富之路"向"走向道德之路"转变。  相似文献   

2.
"斯密问题"引发了经济学界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持续讨论,国内学者近年来对此问题也有相应研究。文章认为"人"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利他"和"利己"只是人性之经纬两度。只有从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两方面进行双重约束,均衡市场经济主体的"利己"与"利他"行为和动机,才能维护社会之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和发展集体主义,丰富集体主义内涵,对集体主义的道德思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集体主义中存在利己与利他的问题,集体主义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别引申出了"经济人"和"道德人"两种概念,"经济人"是一种利己主义,"道德人"是一种利他主义。这种"利己"和"利他"之间存在着矛盾,被称为"斯密悖论"。而对斯密悖论中的"利己""利他"进行调和有助于解决我国市场转型中出现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5.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人"假设一直作为西方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特征的假设的基石.综观有关"经济人"的各种表述,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基本一致的:首先,经济人是利己的.其次,"经济人"是理性的.最后,在设计良好的法制的约束下,"经济人"追求最大利益的自由行为会非出于本意地显著增进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6.
和谐理性假定与交易维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石,该假设在显现新的生命力的同时正面临困境。本文以系统视角分析人的交易行为,通过对一致性与均质性假设的不合理之处的修正,突破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自利与利他的对立,提出了和谐理性的范畴。同时,作为“超越制度——一个循环累积的经济增长观”一文的微观部分,本文旨在打开“人”这个市场交易主体的黑箱,并以交易维度的新视角考察企业的性质,勾勒一个共融的经济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毋庸质疑,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验证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效率功能。但是,出现了少数人损害多数人利益的现象,某些人的自私性恶性膨胀没有得到有效扼制,市场秩序的混乱已经严重损害公众利益。有人把这些问题归因于市场化,提出了反对改革的主张。其实,这是对市场化改革的误读。市场经济把自利作为动力,是以不损害交易对方的利益为前提的。如果因为谋求自利而损害对方的利益,自利就演变为自私。由此产生的市场秩序的混乱,对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形成障碍,对经济效率构成威胁,因此要从经济学意义上,而不是只从道德角度,研究抑制自私性的问题;探讨市场经济是放大了自私性,还是抑制了自私性。  相似文献   

8.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将人类基于动物性的本能目的和基于社会性的实现手段结合起来,它比"为己利己"、"为他利他"、"为他利己"等行为机理在真实世界中更为普遍和合理。而且,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还可以得出一系列的重要推论,从而有助于对人类的偏好和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更合理而可信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国富论》 是具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斯密的一部经济学专著,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传入阶段、 扩展阶段和深化阶段.对中国经济积极的影响包括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市场经济的前提、 利用"看不见的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发挥作用、 降低"看得见的手"出手频率和降低政府对发展的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10.
企业自愿承担环境责任的动机似乎与求利动机相违背。对一这谜团,经济学界已有的解释大多是基于"利己"的经济人范式。回顾历史上的"斯密之谜",我们发现,利己与利他存在自洽性。回归斯密对人性的多元化解释,借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吸收利他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建构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解释系统,才能破解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之谜。从政策取向看,强化企业环境责任需要综合采用三种规制方式,即环境命令—控制、市场激励和自我规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组织公民行为(OCB)的动机区分为理性利己和社会利他,以他人取向不同水平和回报的不同情境为切入点,运用情感事件理论和他人取向理论,结合问卷与实验心理学方法,对基于两种不同动机的OCB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当存在回报期望,他人取向低的员工更有可能基于理性利己的动机而产生高水平OCB;当不存在回报或存在回报责任时,他人取向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基于社会利他的动机产生高水平OCB。  相似文献   

12.
毋庸质疑,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验证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效率功能.但是,出现了少数人损害多数人利益的现象,某些人的自私性恶性膨胀没有得到有效扼制,市场秩序的混乱已经严重损害公众利益.有人把这些问题归因于市场化,提出了反对改革的主张.其实,这是对市场化改革的误读.市场经济把自利作为动力,是以不损害交易对方的利益为前提的.如果因为谋求自利而损害对方的利益,自利就演变为自私.……  相似文献   

13.
心理契约与CEO报酬设计——对天价CEO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委托——代理理论假设追求经济利益是人的主要动力。从心理契约的角度看,CEO最需要的是企业的信任和尊重。与业绩挂钩的报酬方式会促使CEO形成交易型心理契约,诱发CEO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为了有效地激励CED的工作积极性,减少CEO的自私行为,企业应通过各种措施促使CEO形成关系关系型心理契约。  相似文献   

14.
界定人类行为性质的流行标准主要有:基于行为后果的幸福快乐说、基于行为动机的本能冲动说、基于生命延续的自我保存说和基于普遍主义的抽象道义说。但所有这些学说根本上并不能提供一个有效区分利己和利他的标准:前三者着眼于人的动物性本能而最终将人的行为都归纳为利己的,从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泛经济人化分析的基础;后者则引入了一个先验的外部准则,但由于脱离了人类的经验基础而往往成为道德上的说教。  相似文献   

15.
毋庸质疑,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验证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效率功能。但是,出现了少数人损害多数人利益的现象,某些人的自私性恶性膨胀没有得到有效扼制,市场秩序的混乱已经严重损害公众利益。有人把这些问题归因于市场化,提出了反对改革的主张。其实,这是对市场化改革的误读。市场经济把自利作为动力,是以不损害交易  相似文献   

16.
人是利己与利他的综合体,求生存求发展是自己的出发点,人的自我超越是个体生存发展需要,更是家、国、族、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的自我超越,往往是本能、感情、互助、利益交换、暴力强制、规章制度、法律、宗教、道德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它具有利己、理性、动力、社会利益增加是企业行为的“副产品”等行为特征.存在着短视、贪婪、极端主义、失去理性、缺乏社会责任、导致生态恶化等严重缺陷。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应追求超越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具有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做优秀企业公民、诚实守信、执着服务、利他和社会利益优先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8.
“华生,你不了解中国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甚至农民也会相信亩产万斤,甚至科学家也会相信水能变油。每个帝王都相信人会长生不老,他们会相信绿豆能治癌症,相信一切荒诞不经的东西,你很难理解他们。他们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也很奇怪,他们大都非常自私,没有信仰,缺乏常识。我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韩寒这个偶像,也是出于非常自私的目的,他们认为能利用韩寒说一些他们不敢说不便说的话,至于是否欺骗公众,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假设竞争均衡,认为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在很长时期内,忽略了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最早,Lewis(1954)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他认为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部门结构转变是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近三十年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其他国家很少见到的持续高速增长势头。不少人认为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甚至将中国罕见的经济增长过程视为一个“奇迹”。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决策体制的优越以及经济政策的高明。本文则旨在探讨这种快速增长背后的隐忧。经济增长代表的是一国潜在GDP的增加,或者说当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向外移动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