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吴遐 《沪港经济》2008,(11):64-64
《沪港经济》记者:有没有本来想放弃的事情,却又很难割舍? 马骏:有的,我是北京人,在我的生命里,文化是很难割舍的。我是最早跟着梁湘(原海南省省长)从广东去海南开辟事业的八个人之一。在海南的时候,我就做过一些文化产业。我有3个与文化相关的“第一”:1993年建设了海南最大的文化城——京通文化城,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文化产业做房地产开发,我们是全国第一个;  相似文献   

2.
《沪港经济》记者:在我们的交流中。常听你说起“悟”,你怎么理解“悟”的含义呢? 谷庆:“悟”是人在提升自己认知水平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细节、事件和得失结果构成,而“悟”就是对自己的得失、成败的反、归纳,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刘欣 《沪港经济》2008,(10):64-64
《沪港经济》记者:在我们的交流中。常听你说起“悟”,你怎么理解“悟”的含义呢? 谷庆:“悟”是人在提升自己认知水平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细节、事件和得失结果构成,而“悟”就是对自己的得失、成败的反、归纳,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企业家是在神经敏感中度过他的人生,否则,也许就不能称其为企业领袖。企业家面对的社会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其实是一个系统,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等无一例外地影响着这个系统的均衡——如此说来,缺乏安全感,或许是企业家风光无限之外的人生宿命,但尽可能地维护这个系统的稳定与均衡,也许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沪港经济》2006,(1):27-27
自从中央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后,银根抽紧、贷款不易。上海不少房地产开发商有项目缺资金,而海外一些基金公司却有资金找不到好项目。为了促进海外基金和上海房地产企业合作,由《沪港经济》杂志社和基强联行联合举办的“海外基金与上海房地产市场”研讨会日前在上海新天地亚力山大会馆举行,6家海外基金公司和30 家上海房地产企业的高官参加了研讨会。基强联行投资管理(中国)有  相似文献   

6.
《沪港经济》2005,(1):35-35
以《沪港经济》社务委员会主任鲍友德为团长、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荣坤为副团长、精裕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施永敏为秘书长的沪港经济高级顾问澳大利亚商务考察团,于2004年12月7日至13日对澳大利亚进行了参观访问。在澳期间,考察团参观了别墅、公寓房等高级住宅区,详细了解了悉尼、墨尔本的房地产市场情况,随考察团同行的上海晟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鱼涛,对开发澳洲房产市场表现出了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7.
吴暇 《沪港经济》2009,(2):66-66
《沪港经济》记者:名门国宾发展短短两年内,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的“体检第一王牌”,日体检人数达到300人。这种速度是惊人的,你对员工是怎样灌输管理理念的?  相似文献   

8.
龚艳 《沪港经济》2009,(3):60-60
《沪港经济》记者:很多人注重名利,你如何平衡名利和自我价值呢? 姜思慎:我以前在影视圈,是大家都认为的名利场。违心之作,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丑态毕露;功成名就时,周围又会出现一批虚假的“朋友”和真实的“敌人”。正是在这种氛围下,  相似文献   

9.
吴遐 《沪港经济》2009,(3):62-62
《沪港经济》记者:我们知道,你的企业是目前国内同行业的龙头老大是什么样的机遇。让你进入做泵这个行业的?  相似文献   

10.
苏荣丰 《沪港经济》2008,(11):66-66
《沪港经济》记者:在事业、家庭、尊严、理想等方面,你认为哪一种是最难放弃的?  相似文献   

11.
袁浩 《宁波通讯》2012,(11):28-28
4月18日起,武汉市将从普通市民中“海选”3名“布衣参事”,担任市政府的“高参”,建言可直通市长。武汉此次向民间借智,打破了以往对参事身份、学历、职业的限制,在全国尚属首次。(4月16日《武汉晚报》)  相似文献   

12.
1930年,美国人亨利·卢斯选择了“财富”作为他即将创办的杂志新生儿的名字。卢斯相信,商业是时代的文化与特征,企业对于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种决定性影响,所以,他要找出一群名副其实的企业家为榜样,以此倡导“美国世纪”。最终,《财富》成了全球商业媒体的榜样。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们同样找到了一股塑造中国的主导力量——经济、资本、新技术的力量。这股力量不仅使社会告别了停滞,还改变了民族经济的成长方式——它就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力量。于是,2001年,我们的杂志应运而生,取名《中国高新区》。时至今日,《中国高新区》不到5岁,像所…  相似文献   

13.
沈云 《沪港经济》2006,(11):26-28
金秋十月的上海,天高云淡,风和日丽. 在淮海国际广场38层亨通国际公司的会议室里,德国亚吉隆公(Argillon GmbH)总裁维尔(Dr.Georg Weyer)博士接受了《沪港经济》杂志记者的独家采访.早就听说德国人办事认真严谨,这话在维尔身上再一次得到印证.为了这次采访,他不仅带来了笔记本电脑,还专门为记者打印了几十页精心编排、中德文对照的背景资料.维尔说,这是他第一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在《中国能承受"世界工厂"负荷吗》(载《沪港经济》2005年第2期)一文中,对中国工业结构全面向重化工业转型可能会遇到的资源瓶颈与阻力进行了分析。然而从发展的趋势看,中国经济又必须跨越重化工业这道坎,否则产业升级的势头受到抑制,经济增长的潜力也会受阻。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历史告诉我们,发展重化工业的模式无外两种:  相似文献   

15.
平地一声惊雷,雷声隆先生匆匆走了。他所有的朋友闻此噩耗莫不震惊异常,扼腕痛惜。一个刚过花甲之年的鲜活生命,一个不久前还谈笑风生,雍容大雅的朋友,竟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6.
龚艳 《沪港经济》2009,(7):66-66
《沪港经济》记者:作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你是怎么看待自我的?徐勇:我是一个还在路上的创业者,不敢轻言成功。很多成功的人都有曲折经历,都不平凡。和他们相比,我应该是很平凡的,一路比较顺畅。我这个人比较专一,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条路走到黑———根筋。  相似文献   

17.
唐晔 《沪港经济》2010,(12):24-24
拿到这期杂志,你赶上的是《沪港经济》创刊25周年的纪念。25年,四分之一世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这段岁月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生命,沐浴阳光,新陈代谢,直至长成骨骼清奇、肌肉健硕、身躯挺拔、耳聪目明的青年。  相似文献   

18.
龚艳 《沪港经济》2009,(1):66-66
《沪港经济》记者:我们常说“对手即朋友”,你是怎么理解的? 黄楚清:我觉得,朋友是总在我们身旁默默守候、注视着我们的人,是在危难关头能挺身而出的人;对手是与我们在同一片领域里竞相追赶的人,就好比大家都是在竞赛场上的马,我们会一起狂奔到终点。  相似文献   

19.
柳昕 《沪港经济》2008,(7):63-63
《沪港经济》记者:你创业的初衷是为了自由? 高原兰:我很重视生命自由的感觉。当入行房地产时,楼市正处于低谷,但起步时的艰难,恰恰锤炼了我坚强的性格,塑造了我面对困难时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龚艳  刘欣  吴遐  唐晔 《沪港经济》2009,(10):27-33
本期《沪港经济》与你见面之时,正是一年一度的国庆。年年国庆,今又不同,适逢新中国60周年华诞,普天同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在这个特殊时刻,中国经营者们也会壮怀激烈,浮想联翩:60年,我和我的国家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我为国家做了什么?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从《国庆特稿·共和国之恋》,可以看到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国经营者的赤子之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