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Luigi T Peccenini第一次来到中国,和700年前的另一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不同,他还随身带着此前20多年就被自己奉做人生宝典的《道德经》,行李中甚至还有一个观察风水的中国罗盘。一年后,意大利人在北京国贸中心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华尔街英语培训中心,并且有了一个文绉绉的中国名宇:李文昊。李文昊是华尔街学院(全球)公司的创始人。1972年,李文昊在他32岁之年创立了英文培训机构华尔街学院,到1995年,华尔街英语已经成为一家全球性公司,在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都有分校。1997年,他将自己的股份出售给美国著名教育培训机构修文公司(Sylvan Learning Systems)。年近70岁的李文昊并无意退休,而是决心开始圆自己的一个"中国梦"。到2007年9月,6万多中国人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的26个华尔街英语培训中心受过训,李文昊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归宿,他相信为自己取了这个中文名字的风水大师所说:自己的前生是一个中国人,"李"是前世的姓,"文"代表着从事文化和教育事业,而"昊"则是指他是一位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太多中国人总是过多看重自己国家不利和消极的一面,甚至丧失了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与信心? 6月14日,克林顿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特别助理、亚洲政策资深主任李侃如(Ken Lieberthal)和他的太太,  相似文献   

3.
周南 《中国市场》2009,(21):17-18
"全球会不会复苏,要看亚洲,亚洲会不会复苏,要看中国,那么中国会不会复苏,要看什么呢?其实,正确的答案是,看猪。"  相似文献   

4.
做人从常识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一个故事,是用来形容法、英、德、中4国人的办事风格的:一个人丢了一根银针,如果这是一个法国人,他会聚众到街上游行示威,高呼口号:“我们要找到这根银针!”如果这是一个英国人,他会不露声色地跑到侦探局,秘密请人侦察这根银针的下落;如果这是一个德国人,他会把房间的地板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方格,然后逐格寻找;如果这是一个古代的中国人,他会找出一根铁杵来,将它磨成一根针;如果这是个当代年轻一辈的中国人,他则会先找出一根特大号的铁杵,在记者的摄像机和围观的群众面前大做其铁杵磨针的秀,等到风头出尽,暴得大名之后,再趁人不备设法去弄一根银针,以吹  相似文献   

5.
龙永图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从中国加入WTO开始,作为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他的名字、他的观点就频繁见诸媒体,中国人了解到的WTO很多是从他那里来的。2002年,离开当时的对外经济贸易部,龙永图的名字便紧紧地和博鳌亚洲论坛联系起来。有人说,博鳌亚洲论坛之所以能在公众中有着  相似文献   

6.
局外人很难看透中国人的经济生活。对于海外的"中国问题专家"来说,中国经济就像是雾中花:看上去很美,却不明就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语曾云:"中国是个谜,但很管用。"诺大的谜团其一是中国的财政。它会是否是巨龙身上的一条软肋?中国会不会真的陷于财政危机?中国能否避免一场恶性的财政危机吗?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是将中国拖进财政危机深渊的催化剂?几乎所有的人都感觉中国财政的问题不少,却少有人能说明其中究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担心中国会爆发财政危机,却少有人能预测它究竟会不会真的来临。本文将和你一起透过漫天迷雾去看清中国财政的真相。  相似文献   

7.
近期,笔者走访了亚洲金融执行董事洪曦先生。洪曦先生还在国防大学学习的时候,就曾仔细地研习过各个国家的国家战略问题,尤其是中美战略。在他看来,现在美国的对外经济战略已经又上了一个台阶,他给中国这样的新兴工业  相似文献   

8.
中国财政有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经界》2001,(9)
局外人很难看透中国人的经济生活。对于海外的"中国问题专家"来说,中国经济就像是雾中花:看上去很美,却不明就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语曾云:"中国是个谜,但很管用。"诺大的谜团其一是中国的财政。它会是否是巨龙身上的一条软肋?中国会不会真的陷于财政危机?中国能否避免一场恶性的财政危机吗?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是将中国拖进财政危机深渊的催化剂?几乎所有的人都感觉中国财政的问题不少,却少有人能说明其中究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担心中国会爆发财政危机,却少有人能预测它究竟会不会真的来临。本文将和你一起透过漫天迷雾去看清中国财政的真相。  相似文献   

9.
开放的春天     
<正>在刚刚过去的三月,博鳌亚洲论坛如期举行。正是在一年前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声音。而这一年间,中国也正是以自己一系列的行动,让全世界看见了,一个越来越开放国家的身影与决心。2018年7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在原本已经开放外资准入的22个领域,如汽车、金融等,全面  相似文献   

10.
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来自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位政界要人、业界精英、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亚洲寻求共赢:一个开放的亚洲"主题,展开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探讨.中国,作为亚洲的经济高增长国家,为年会各国嘉宾关注,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中国制造、IT业发展、能源等话题尤为热络,透露当前中国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11.
高消费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广泛地受到社会各层的关注。同时我国的消费者在海外的高端消费也引起许多不同国家的经济学者们更多的瞩目。中国人在国外的消费水平已经超越了许多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国外许多奢侈品在中国占有很大的市场。据统计,出境游的中国游客,人均消费与其他国家的游客相比也是名列前茅。根据研究的报告显示,随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的改变,在未来的十年,中国人在海外奢侈品的消费会超越许多发达国家,乃至于超越美国。  相似文献   

12.
广告圈内的人,恐怕无人不知,在香港有一位金牌剪辑师,他叫Nelson Ng吴锋霖。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也曾经和一些导演、制片闲聊过他。有人用"老奸巨滑"来形容他,他既会剪辑出让人惊喜的作品,同时又是一个很会贩卖好东西给客户的人,有创意的好作品往往并不好卖。  相似文献   

13.
<正>假如有100万突然从天降临,我一定会欣喜若狂,但"百万富翁"仅仅是假设。不过,如何在金融危机中的2009年打理这100万,对于像我这样刚出校园、居无定所的人来说,是个复杂的课题。2009年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我将会小心翼翼地花每一分钱。目标是至  相似文献   

14.
《大经贸》2002,(12):3-3
15年的热望的确漫长,这使得"加入WTO"几乎超过了它所代表的含义本身。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名成员,中国的改革开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自己的承诺,中国人用乐观的语句告诉自己:中国加入WTO是中国与世界的双赢,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必定大于挑战。但是,入世一年,"身临其境"的中国人分明看清了WTO的真实故事:这里没有前辈对后进的提携,亦看不到成员间的"互敬互爱",有的只是为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永不休止的谈判、斗争和妥协。看到那些所谓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娴熟地巧立名目、设置壁垒。中国人终于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并不仅仅是把市场对外开放那样简单。这一年,正是极力"主张"贸易自由化的  相似文献   

15.
林莹 《中国广告》2015,(4):42-43
今年的春晚,佛海佛瑞(上海)选择了"名字"这个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深处、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的生命主题,制作了这则公益广告。中国人对"根"的情结是从名字开始的。古老的中国人,从周朝起,便将命名纳入礼法,在他们看来,为后代取名,是异常神圣且重视的。名字关乎着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名,便能在"江湖"中行走。而名字大抵也讲述着生命的某种起源,所在的家族辈分,以及人们所倾向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6.
即便没有《阿凡达》,即便中国电影在《阿凡达》面前只能耻辱地低头,看电影尤其是到电影院看电影悄无声息地重新回到中国人繁忙的日程表,已经不是最近一两年才出现的现象了。电影不死,书籍和纸媒也不会死,因为人民需要感动、联想和沉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商》2012,(10):35-36
一个没有科技学科背景的荷兰人,究竟怎么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土豆网联合创办人?他又如何在文化截然不同的中国闯荡12年?从不懂得给下属留颜面,到深谙中国人注重面子的观念,他的转变让他在国外生活的中国朋友都要惊呼:"你比我更像中国人!"没错,他确实很中国  相似文献   

18.
<正>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圆满结束访华行程。访华期间,中欧共同发表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这既对双方工商界是重大利好消息,也为民间往来和公共外交开辟了广阔前景。中国人如何看待欧洲?中国人最喜欢哪些欧洲国家呢?零点指标数据2013年"中国人眼中的世界"调查显示:近六成(59.3%)中国城市公众认为欧洲国家对华友好;而英、法、德、俄四大国分享了欧洲的"七宗最"。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些亚洲国家担心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将会威胁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因为一方面中国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正源源不断地流入国际劳务市场,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中国吸收外来直接投资也已经到了一个创纪录的水平。然而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到2010年中国有望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贸易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极大地改变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只要这些国家并非游离于这个发展过程之外,那么这些亚洲国家也将会随着中国在世贸组织中  相似文献   

20.
《信息与经营》2011,(8X):26-26
<正>"中国人来了!"从欧美,到日韩、新加坡,再到澳大利亚,各国的房地产市场纷纷感受到了携款而来、直奔楼市的中国投资客的冲击力。"中国人来了"大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当地开发商或房地产经纪公司见到如此出手阔绰的中国人就像见到"救世主"一样惊喜而发出的声音;一是当地老百姓见到如此疯狂的中国人就像见到"侵略者"一样本能地喊出的呼救声。熟悉中国童话的人都知道"狼来了"意味着什么。虽然"中国人来了"没有骗人的意思,但是取其可怕、紧张之意也足以让我们感到不舒服。难道中国人就这么让老外不安和恐惧吗?如果在地球仪上画一条与北京、上海房价等高的曲线,那几乎可以将世界上的知名大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