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根据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辅之以其他计量方法,以有关资源、环境、生态及会计、审计等法规为依据,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同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核算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开发、利用、防治的资金支出和成本费用,评估分析所投入资金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环境会计开始成为会计科学一个新分支,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界积极开展对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叶丽萍 《事业财会》2004,13(3):72-73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是以体现补偿自然资源损耗费为中心而发展的会计,是会计学科新兴的一个分支: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研究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同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宏观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生态、环境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以期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2009年12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那一刻起,环鄱经济区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点。那么,环鄱经济区的会计、审计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资源环境会计便成为生态经济会计的重中之重。文章从资源环境会计要素的确定、资源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三个方面对资源环境会计进行简单地探讨。  相似文献   

4.
环境会计非货币计量方法分析——基于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环境管理的发生、发展,对环境会计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因此,环境会计必须采用有关非货币计量方法来计量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物品的价值。在环境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类要维持其效用,就会寻找替代品,使环境资源具有替代性。环境资源的替代性决定环境资源的价格。当环境资源是凭借某种权利取得,其价值可以按所花代价进行计量;或是大自然赐予时,对于这种不花代价取得的环境资源可以依据合理的估算进行计量,但在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无法对其直接计量的、具有模糊性特征,因此决定了环境会计的计量要借助于经济数学、环境经济学、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各国加大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力度,对资源、环境的关注使绿色会计应运而生.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和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各国加大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力度,对资源、环境的关注使绿色会计应运而生。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和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绿色会计计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会计要素的正确计量,直接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而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核算项目,由于存在非交易因素,难以计量.因此,如何正确计量环境资产与环境负债要素,特别是非排他性自然资源,已成为实施环境会计的一个重要结点.本文以绿色会计环境成本核算为切入点,围绕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核算内容,阐释了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计量方法之间的矛盾,尝试了以资源定价模型建立一种全新的绿色会计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8.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的会计科学,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是必然的,是刻不容缓的。  相似文献   

9.
环境会计又被称为绿色会计,它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来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环境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浅谈绿色会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绿色会计及其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绿色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绿色会计产生的动因 绿色会计,也称为环境会计,是将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以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运用一定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  相似文献   

12.
一、绿色会计的定义与目标 绿色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换言之,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会计按照核算主体不同,可分为以整个社会环境为会计核算对象的宏观环境会计和以区域环境或以生态产业链为会计核算对象的中观环境会计以及以企事业单位等为核算对象的微观环境会计.企业环境会计是环境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微观环境会计范畴.它是运用会计学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基本属性上,企业环境会计仍属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它又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因而企业环境会计除要秉承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外,还要吸取借鉴包括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和领域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企业环境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将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这一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向"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物质闭环流动模式转变,在此经营环境下,对企业会计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尤其对于农业企业而言,其生产、加工与生态资源、环境资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所以农业企业会计必须拓展会计目标、丰富会计核算内容、扩充会计计量方法、完善信息披露,增加对环境开发利用、环境防治、环境污染、资源循环利用等内容的成本费用计量和确认,以满足循环经济对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提出的  相似文献   

15.
一、绿色会计的内涵、渊源以及具有的积极意义 绿色会计也叫环境会计,是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出发点而开设的。换言之,主要是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工作重点,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有关环境资源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对环境资源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由于绿色会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计量的难度,从而导致关于绿色会计的研究一时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绿色会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和明 《会计之友》2008,(32):34-3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必须走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会计应根据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反映和控制职能,加强对环境治理的支出、收益进行反映和控制,形成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绿色会计。并以有关环境制度为依据,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运用专业方法,对企业给社会环境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绿色会计的定义与特征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来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环境会计计量困难是制约环境会计推行的关键。本文构建了环境会计计量构架,以此为基础从企业资源环境的产权界定、实物计量、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方法在会计系统中的应用四个环节研究环境会计计量。  相似文献   

20.
微观环境会计主要是指企业环境会计。目前,我国的微观环境会计应采取“中心卫星”核算模式。该模式由两部分构成:①中心核算,即核算符合会计确认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的人工资源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以市场或法规定价能够进行可靠计量的资源环境,应纳入现行会计系统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中心核算可根据相关会计理论与方法、会计准则与制度进行,设置“资源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