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荒原逐羚     
葛玉修 《中国西部》2007,(6):161-168
编者按:电影《可可西里》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荒原世界,那些血淋淋的藏羚羊尸体让人联想到奥斯维辛焚尸炉弥天的恶臭,而那群凭信念苦撑的斗士则让人们重新拾回了对同类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李艳 《发展》2002,(8):52-58
○一向不为人所知的地域名词———可可西里,传遍了海内外;○一种特殊的高原动物的命运———可可西里地区的藏羚羊的生存境际,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一个特殊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可可西里所在的江河源地区的生态危机,引起中华民族的深深忧思。  相似文献   

3.
藏羚羊,分布在新疆的阿尔金、西藏的羌塘、青海的三江源和可可西里地区,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濒临灭绝动物;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的"精灵",是青海格尔木的代名词,"藏羚羊"三个字的出现和使用,使格尔木成为全中国及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藏羚羊以生活在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腹地、每小时100多公里的速度和顽强的生命力等特点,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人类体育锻炼精神和奥运理念,成为众多体育竞技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电影《可可西里》在全国大范围的公映、2008年奥运会的申吉成功、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让"天路"的明星--藏羚羊"迎迎"备受世人喜爱,使"藏羚羊、可可西里、格尔木、青海"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著名军旅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仁先生的第三篇关于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的力作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三篇文章是对为保护珍稀动物而付出心血甚至献出生命的壮丽人生的赞礼,也是对这些勇士们最美好的祝愿,更是对那些残暴无人性的盗猎者们的有力谴责和唾骂!从本期开始本刊连载王宗仁先生的《为什么可可西里没有琴声》一文,以唤起...  相似文献   

5.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藏羚羊产崽期,这时它们会从可可西里深处迁徙到水草丰茂的开阔地带,所以很容易被发现,这对藏羚羊来说往往意味着生与死的追逐。  相似文献   

6.
顾炳枢 《发展》2003,(3):52-54
可可西里跨青海、西藏和新疆三省区,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青海就占了4.5万平方公里,可可西里平均海拔5000米,冬季最低气温达到-40℃,空气含氧只是内地的30%-40%,人无法在里面生活。但那里却生活着很多珍稀野生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雪豹、白唇鹿、猎隼、金雕等。  相似文献   

7.
刘洋 《环球财经》2013,(8):18-18
每年夏天,在青藏高原上总计88万平方公里的广阔范围内,一场横跨1600公里的动物大迁徙都会如期上演,这场全球最恢弘迂徙的主角是总计22万只野生藏羚羊。这群体态优美的生物与大熊猫一样珍贵。但与后者不同,藏羚羊是典型的强势生物。在羌塘和可可西里等海拔超过4000米的“生命禁区”,氧气浓度只有平原的一半,紫外线强度却是平原的两倍以上,再加上稀疏的植被、冰原的冻土和少见的淡水,能在这里全身而退已属不易。但藏羚羊却在这里怡然自得地繁衍生息了数百万年,它们甚至能以80公里的时速持续奔跑以完成迁徒。除去偷猎者,似乎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威胁到它{i]BO生存。  相似文献   

8.
正六、沙棘果与南国红豆沙棘是个顽强的战士/沙棘果给藏羚羊带来祸害/南国红豆最相思这是一片高地,高原上平川中曲曲折折的一溜丘陵状高地。它很均匀地分布在可可西里大约西南一隅。就是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片片骆驼刺、金露梅、沙棘等高原植被。这些在不少地方生长得原本茂盛的灌木,到了可可西里这片瘠薄、干旱、严寒的环境中,却退化成不足10厘米高的"爬行植物"了。它们紧紧地扒着地面,那颜色  相似文献   

9.
<正>格尔木路口的路通向远方,远方是六月飘雪的天空,天空下是拉萨城,拉萨的阳光最丰盈。路通到可可西里被截去了一半,那儿正修一条世界上最高的铁路。牧人赶着牦牛从工地上慌张地走过,藏羚羊仰起头安静地望着。唐古拉生长着新的脊梁。路上有一个姑娘,她像所有的姑娘一样正经受着爱情的折磨。但她不像所有的老人那样去磕长头祈祷,却只是站在山坡向远方眺望。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月18日,青海省治多县委原副书记、西部工委书记杰桑·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与盗猎分子搏斗,壮烈牺牲。年仅40岁。中共青海省委授予他“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称号,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他“环保卫士”称号。  相似文献   

11.
七月底,经过数百公里的跋涉后,藏羚羊出现在楚玛尔河西岸的山坡上。这是生活在可可西里东侧的藏羚羊。它们刚刚在可可西里深处集中产完羔,稍事休整后即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小羊又开始长途的迁徒,沿着传统的迁徒路线返回各自的家乡。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它们成群结队陆续不断地渡过楚玛尔河这道迁徙途中最大的天然屏障,聚集在青藏公路西侧,寻找着跨越公路的机会。但由于青藏公路的大修、青藏铁路的建设、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道的重新铺设以及青藏旅游的升温,车辆增加了数倍,楚玛尔河两侧100公里宽的藏羚羊迁徒通道被压缩到10余公里。往来的车辆使青藏公路几乎没有了间隙,公路和铁路建设工地成为藏羚羊迁徙途中最大的人工屏障。8月初,渡过楚玛尔河的藏羚羊数量越来越多,活动的范围离公路越来越近,在本能的不断驱使下,终于一群藏羚羊在一只勇敢的头羊带领下冒险冲上公路的路基,在公路短时间的宁静中踏上公路,但这种宁静短之又短,它们往往刚踏上公路路基,还没来得及喘息和镇定就被惊吓得迅速撤离,跑到山坡的高处,惊恐万分地望着公路,然后再用足够的时间积聚下一次向公路冲刺的勇气。通常,一群欲过公路的藏羚羊在经过多次冲刺后只有少数的胆大者才能成功地通过,剩下的羊群最终绝望地...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的冷艳和纯净.是它让人着迷的魅力所在。而在这个广大而风格独特的雪域里,可可西里无疑是更特质更出彩的地方,因为它的寒冷.它的远离人间、它的鬼魅和后来出现的枪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从2006年5月中旬起,提早而至的旱情,让重庆郊区农民开始调整生产方式,到7月初,继续加重的酷热和旱情让人们意识到情况的严重,城区市民的生活质量开始受到影响,进入8月后,更多的人开始考虑生存的问题。高温在2006年“烤验重庆应灾能力的同时,也在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的冷艳和纯净,是它让人着迷的魅力所在。而在这个广大而风格独特的雪域里,可可西里无疑是更具特质更出彩的地方。因为它的寒冷,它的远离人间,它的诡秘和后来出现的枪声……  相似文献   

15.
镜头之外     
《中国西部》2014,(31):22-23
<正>《决定性瞬间——凝固在三江源上的青藏铁路》看到这张照片,你可能会惊叹传说中的"日照金山",也许还会流连于颇具深意的三江源头。乍看,这是一张风光照片,但你可能发现了那些长长的线条。是的,这才是这张照片的主体——青藏铁路。这张照片的得来偶然之中蕴含必然。带四川摄影网采风团进藏,青藏列车行经著名的可可西里时,大家期望能看到著名的藏羚羊甚至给它们拍几张照片,于是与摄友持机守候窗前。当可可西里渐渐退到了列车后面,藏羚羊并没有出现,但心里的少许失望很快便被迎面而来的三江源夕景消尽。黄昏,西沉的太阳将最后的阳光洒落在青藏铁路远端的山脊顶,通山变得金黄,形成"日照金山"的景象。这时光位很低,景物影子都拖得很长。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体现为由静态生存到动态生存、由现实生存到虚拟生存、由制约生存到选择生存、由身份生存到能力生存。在这些转变中人们在认识、情绪、意志和人格上表现出新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心目中,“绿色”代表环境,象征生命。越来越的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生存的环境正遭到破坏和污染,人们渴望回复到天蓝、地绿、...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心目中,“绿色”代表环境,象征生命。越来越的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生存的环境正遭到破坏和污染,人们渴望回复到天蓝、地绿、...……  相似文献   

19.
蓝海 《走向世界》2013,(14):124-125
<正>一部名叫《可可西里》的电影,震撼了不少人的心灵。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是全世界除南、北极之外第三大无人区,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护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终年气候寒冷,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可可西里也正因此成为一些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报道》2008,(9):30-31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奥运冠军的光环。而忘却金牌、鲜花和掌声之外,还有一些奥运瞬间,默默无闻,却让人感动。 在北京的夏天,运动员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奥林匹克精神,坚持理想,超越自我。精神上,他们的伟大表现,他们的坚强和勇气,把感动留在我们心里。在这个北京的夏天,这些精彩瞬间,让人想起了古老希腊的奥林匹亚,那种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使我们精神抖擞。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瞬间,为运动员们加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