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申桂红 《魅力中国》2014,(15):243-244
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中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剧种.听众人数居全国第一。明清以来,有据可查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剧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比较出名的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泪洒相思地》等等。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河南省作为戏曲大省,戏曲资源相当丰富,这些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非常高,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皖南农村看戏的亲身经历,分析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下的农村兴起的原因,组织唱戏背后的推动力量。农村戏曲演出丰富了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但也从侧面折射出当地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单调而乏味的现实,文章进一步对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理性地分析,提出了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针对当地农村的实际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乔俊 《中国集体经济》2007,(10):192-193
通过在皖南农村看戏的亲身经历,分析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下的农村兴起的原因,组织唱戏背后的推动力量.农村戏曲演出丰富了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但也从侧面折射出当地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单调而乏味的现实,文章进一步对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理性地分析,提出了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针对当地农村的实际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雪梅 《魅力中国》2010,(25):116-117
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至今,以从主流文化沦落为次文化。有一种论调是,处于低潮的当代舞台戏曲艺术如果想走出低谷得以振兴,那么就要走市场化的路子。实践证明,二十多年来,我国众多的戏剧院团也曾兴起了几次承包风,承包主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把很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赶下了舞台,启用新一些没有多少才华的甚至是比较平庸的演员来推出一些媚俗的或者是低级的演出剧目。他们糟蹋了艺术,  相似文献   

5.
日前,南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农村”频道《戏曲60分》栏目牵头,南天津评剧院、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小百花剧团12位优秀青年演员组成的“送戏下乡”小分队,来到宝坻区老区镇周良庄镇,在该镇文体中心小剧场为乡亲们献上了精彩的戏曲演出。图为演出现场。  相似文献   

6.
杭州有《宋城千古情》,桂林有《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云南有《云南印象》……这些都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文艺专场演出,而从7月底开始,滨城大连也将拥有一台具有海滨特色的大型舞剧专场演出——《海的传说》,它将弥补大连旅游文化相对不足的缺憾,同时也是大连“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一大力作。  相似文献   

7.
杭州有《宋城千古情》,桂林有《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云南有《云南印象》……这些都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文艺专场演出,而从7月底开始,滨城大连也将拥有一台具有海滨特色的大型舞剧专场演出——《海的传说》,它将弥补大连旅游文化相对不足的缺憾,同时也是大连“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一大力作。  相似文献   

8.
杨春明 《魅力中国》2010,(14):151-151
“把子”即刀枪把子,是戏曲演出中武器道具的统称。所谓“打把子”,即舞台演出中枪扎、剑刺、棍扫和二人对打、单人挥舞以及众人持械对打等武打和舞蹈动作,常用的套路有“大快枪”、“小快枪”“双刀枪”、“单刀枪”、“大刀枪”、“双刀剑”等,而“把子功”则是训练戏曲演员武打技术的基本功夫。  相似文献   

9.
杨春明 《魅力中国》2010,(3):275-275
“把子”即刀枪把子.是戏曲演出中武器道具的统称。所谓“打把子”,即舞台演出中枪扎、剑刺、棍扫和二人对打、单人挥舞以及众人持械对打等武打和舞蹈动作,常用的套路有“大快枪”、“小快枪”“双刀枪”、“单刀枪”、“大刀枪”、“双刀剑”等.而“把子功”则是训练戏曲演员武打技术的基本功夫。  相似文献   

10.
任东风 《魅力中国》2013,(10):78-78
豫剧打击乐的组成主要有:司鼓:通称戏曲舞台的总指挥,也是鼓和板的操作者,用鼓和板的音响和无声的手势来指挥乐队把握整个舞台节奏,烘托舞台气氛。司鼓既能把一出戏打“活”,也能把一出戏打“死”,可见鼓和板的操作者在戏曲舞台演出中的责任是很重要的。也是一出戏演出成败的关键。堂鼓,经常与打击乐合奏,渲染火炽的战斗气氛,也常用于升帐、升堂、起更及伴奏唢呐吹打乐等。花盆鼓,  相似文献   

11.
赵立芳 《魅力中国》2014,(25):112-112
豫剧《抬花轿》是一个传统戏,很多豫剧名家演出过,至今经久不衰,成为了豫剧的经典剧目。每届青年演员大赛都有年轻的女演员演出其中的折子戏参赛,也总能获得不菲的成绩。如果要问其中的奥妙,这与《抬花轿》中富有特色的戏曲表演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高双强 《魅力中国》2013,(20):261-261
戏曲在戏剧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标志着—个剧种的自我特征。戏曲表演是指由演员扮演的角色通过舞台行动过程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戏剧表演以高度的艺术震撼力和冲击力赢得了无数观众的青睐,戏剧艺术也得以风靡全球,成为艺术品位的象征。近年来我在周口市豫剧团工作期间饰演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角色,有《西湖公主》的龟将、《杨六郎招亲》中的傅丁奎、《骨肉恩仇》中的常德、《大祭桩》中艾迁、《小红袍》中的朱灿、《挡马》中的焦光普、《三岔口》中的刘利华等,这些角色我感悟都很深!《西湖公主》的龟将是一个武丑,不但要演出他的武功精湛,又要演出他的滑稽幽默,但滑稽而机智;  相似文献   

13.
邱青 《老区建设》2014,(10):48-49
赣剧《双贵图》是赣剧小丑行当"三子半"戏中最为有名的之一,剧中主人公兰继子也是赣剧传统戏舞台上少有的几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经典艺术形象之一。传统戏曲如何常演常新,挖掘出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把传统演出时尚,这是当代戏曲演出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二委 《魅力中国》2013,(20):68-68
周口市豫剧团创演的《都市彩虹》,是由国家一级编剧韩枫创作、著名导演葛圭章执导、国家一级演员肖秀莲主演的一部大型现代都市风情剧。此剧以其新颖的创意,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舞台面貌,先后荣获了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金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黄河戏剧奖”和“田汉戏剧奖”;而后,此剧被改编成戏曲电影《幸运十点钟》荣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都市彩虹》的创作与演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文久 《魅力中国》2014,(1):120-120
戏曲现代戏是指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戏曲演出剧目。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戏和历史戏而言的。对于传统戏与历史戏,人民是很喜欢观看的。但是,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人民与时代更需要反应现实生活的戏曲现代戏。所以,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戏曲现代戏应该占据“半壁江山¨。即使按照后来“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划分,它也应该“三分天下有其一”。戏曲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传统戏曲无法直观地反映现代生活,于是有了戏曲现代戏。所以,戏曲现代戏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曲琪 《当代陕西》2008,(9):54-54
当青春靓丽的包装遇上古老质朴的秦腔,又该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甲在古城西安连演60余场且场场爆满之后,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的节目之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悔花秦腔团演出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特别是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指导方针以来,我国的社会文化事业就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从全国性的文艺、文化活动,到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各种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诸如传统戏曲、曲艺、通俗歌曲、小品、民间工艺、民族舞蹈、通俗文艺等,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卓有成效的作用。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目前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领域中,在日益繁荣、成就辉煌的背后,有三种倾向愈益令人担忧。第一、封建糟粕的肆意泛滥。以我们的戏曲舞台为例,时下剧场里上演的尽是《赤桑镇》、  相似文献   

18.
9月12日,重庆市川剧院.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正忙着为几天后到美国洛杉矶的演出做准备. 几天前,沈铁梅刚刚在川剧院接待了两位美国客人,他们在美国看过沈铁梅的川剧《凤仪亭》后,慕名来到重庆旅游,并恳请沈铁梅,“教我们学习川剧吧……” “记不清在海外的川剧演出有多少次了.每次表演完毕,舞台下观众的掌声,都让我激动,让我为中国民族的文化而自豪.”  相似文献   

19.
阎麦玲 《魅力中国》2010,(4):132-133
我是一个农村姑娘,从小痴迷戏曲,通过戏校的艺术基础学习,以优异成绩跻身河南省豫剧二团。进团后根据自身条件拜豫剧名家为师,继承了《泪洒相思地》。在团内甘当“戏补丁”,救过不少场次,也打造了自己的剧目。为了迎接河南省青年戏剧大赛,学习创新了《打神告庙》文武兼备的折子戏,经苦练终获得大赛金奖。在现代戏和传统戏的融合上曾下了一番工夫,以《银河人家》一剧中老太太一角,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三等奖。  相似文献   

20.
张水英 《魅力中国》2009,(20):179-179
我国著名戏曲编导、《朝阳沟》之父杨兰春先生已驾鹤西去,他是我一生最崇敬的艺术家。他有一句名言,“戏曲演员要在舞台上站住脚,要靠拼劲,但是拼到底还是拼文化素养”,他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