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以小城镇为主的经济结构只适应于初期城市化和农业社会经济关系向工业社会经济关系转型的发展阶段,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中,江苏应采取的是以大城市发展为先导,以中小城市发展为主体,以小城镇发展为大中城市发展的结构组成部分这样一种大城市群带的发展模式。具体建议如下:第一项:总体战略思路建议。提出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提出"科教兴省"的同时,适时提出"南下北上西进"的发展战略。南下即以上海为区域经济"发展极"作依托,参与以上海为主体  相似文献   

2.
大城市圈: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必须从中国的人口密度的要求、发展效率的要求、工业化的要求、信息化的要求、服务业成长的要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以及国土利用效率的要求来考虑。  相似文献   

3.
4.
在城市化进程中,是优先发展小城镇,还是更加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密度、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多重复杂因素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明显,从而决定城市化进程的趋向。如果顺应这一自然趋势,加以政策引导协调,必然能够有效地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如果人为地改变这一规律,采取行政手段迫使资源转移,无疑会减慢城市化的进程,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武汉、成都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典型大城市,基于2000-2019年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与人口密度数据,运用GIS空间计量方法,对比分析处于不同板块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人口分散化现象的共性与差异。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三个大城市均出现了人口由中心向外围分散的现象;(2)其间存在着发生时间和演进程度的差异;(3)进入分散化阶段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海、武汉、成都三市的人均GDP分别为2000美元、2360美元和4300美元;(4)到2019年,东部的上海大致到达了“逆城市化”阶段,西部的成都刚进入“郊区化”阶段。由此推断,以一些较高发展水平的大城市地区为前导,城镇化正在进入一部分地区的人口由外围向中心流动和由中心向外围流动的双向流动阶段。因此,应审时度势地调整引导人口流向的城镇化战略。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文章分析了西部城市化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阐述了西部应重点发展大城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外围旅游地产发展动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丁 《特区经济》2006,(9):15-18
近年来中国大城市“1~2小时车程”内的旅游度假黄金圈正在形成,相应的大城市外围旅游地产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种趋势将深刻地影响大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中国房地产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中国的产官学各界应该清醒地认识并把握这个大趋势下出现的一些重要动向,并在努力规避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步健康地推进大城市外围旅游地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新区在引领大城市转型升级的普遍特点,提出洛阳伊洛区产业发展必须依托城市产业基础,同时又应体现创新驱动和优化升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伊洛区应加快建设新型产业体系、新型创新体系和新型管理体系的努力,积极构筑国内外有影响的产业高地,大力发展具有技术领先特性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最后提出配套支持伊洛区产业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殷为华  沈玉芳 《特区经济》2007,221(6):82-8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产业分工的快速发展,国际主要大城市的产业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重点分析了世界主要大城市(纽约、伦敦、巴黎等)产业布局发展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了对促进我国特大中心城市产业布局合理发展的相关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应走大城市发展道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迟到的城市化"城市化"一词目前已经成为中国语言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之所以人们今天大谈城市化,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太慢,城市人口太少。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30%.那是把郊区县的人口也算在里面。譬如,北京市总人口是1340万,但城区人口只有570万人。因此,准确地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只有20%。中国经济的工业比重已经达到83%,农业比重只有17%。一般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这个时候,至少要有一半的人口聚集到城市。而我国很多在工业中就业的人口散布在乡间,如大批的乡镇企业职工。这部分从业人员约有1亿多人,如果当年乡镇企业不是遍地开花,而是集中发  相似文献   

11.
选取超大城市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状况;采用 计量回归的方法,研究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流动特征因素、公共服务供给与获得这四个方面的指标对中国 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超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水平低于其他地区,有较大 提升空间;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流动特征因素、公共服务供给与获得四个方面的指标对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水平均有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12.
傅丽华  钱俭 《浙江经济》2006,(12):58-59
转塘地区应改变片面保护的思想,在总体发展战略思路中采取“规划引导下的新镇开发”战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和文明观。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应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观念融于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活之中,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重大决策;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与生态、社会、科技发展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了大城市的几个基本特点,对探索大城市城区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丽 《科技和产业》2007,7(7):32-34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工作压力的增大、经济收入的提高、可支配的休闲时间的增多,形成强烈的旅游动机。大城市边缘区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首选旅游目的地。本文对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乡村旅游进行SWOT分析,浅析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大城市化模式是三次产业发展的一致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明确城市化发展模式有着更加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关于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模式,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城市因非农产业发展而发展,因此有必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探讨城市化发展模式。本文认为,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是三次产业发展的一致要求,没有大城市化,就不可能有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大城市化模式是最优的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梯度成长是城市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新疆城市体系中一度出现了无大城市的断层现象,这种缺少大城市的城市体系结构不利于特大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发挥以及各规模等级城市间能量的传递。本文在分析新疆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目前的9个中等城市进行考察,找出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进行重点培育,以完善新疆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支付结算体系作为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日趋深化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支付服务需求的同时,为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间我们也发现,受思想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驱动力量不足等因素制约,我国现今城乡支付服务环境发展失衡问题仍较为严重。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网络覆盖程度不高、支付工具使用水平低、创新产品受众人群少等问题,其中又以大城市郊县地区与中心城区的反差尤为突出。为此,本文力图依托金融创新理论,在深入分析当前推动我国支付环境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上,以天津为例,探究影响和制约大城市郊县地区支付环境发展的深刻原因,进而就如何提高大城市郊县地区支付服务水平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宗庆后 《发展》2011,(3):25-25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而城市化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城市化,长期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才能逐步得到改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才能吸收转移,老百姓生活才会象"世博会"宗旨所倡导的那样"因城市而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9.
邹毅 《沪港经济》2011,(2):34-35
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尴尬处境随着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发展,市中心地区出现高密度开发以及人口饱和的现象,为此,多数大城市规划和新建了几十公里以外的城市副中心。然而,在这些副中心和城市中心区之间的区域,却意外地遭到冷遇,难以形成良性发展。而随着城市  相似文献   

20.
正农民工不愿在中小城市落户为哪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这句预言中关于中国的部分正越来越受到关注。7月3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指出要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一城乡的户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