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不仅造成金融危机,而且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的发展,所以研究我国房地产泡沫的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日本房地产泡沫原因深入的剖析和对影响我国房地产泡沫因素的比较,认为我国目前整体存在泡沫风险,并且局部地区已出现泡沫.通过对我国房地产泡沫问题的探讨,借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教训,可以为进一步防范我国房地产...  相似文献   

2.
政策调控视角下的房地产泡沫教训——以日本为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现严重房地产泡沫,由于调控政策失误,泡沫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反而加速膨胀并最终破灭,日本经济至今仍深受影响。近期,我国房地产价格加速上涨,政府先后出台数项调控措施降温房地产市场,反思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并汲取教训,对于科学制定调控政策,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谨防房地产泡沫酿致金融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多国经验表明,房地产泡沫易导致金融风险,从而对经济产生致命的打击.房地产资产价值的预期性及土地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是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两个根本性原因.该经济规律也适用于我国.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发展势头过猛,与之相伴的是金融风险隐患.具体体现为:房价过高,且一路攀升,局部地区出现泡沫;房地产业贷款过度依赖银行及假按揭导致大量不良贷款等.我们要认真汲取国际经验,严把信贷闸门,谨防房地产泡沫风险.  相似文献   

4.
1985年9月,欧美5国通过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由此引发了大量国际游资涌入日本房地产市场,促使日本房地产泡沫生成。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日本经济步入长期衰退期。目前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部分地区房地产泡沫已经开始形成。因此,吸取日本房地产泡沫事件的历史教训,对于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如何遏制房地产的过热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拟对日本、东南亚房地产泡沫的教训进行深入地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止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黄云 《河北金融》2010,(6):61-63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如何遏制房地产的过热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日本、东南亚房地产泡沫的教训进行深入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止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遏制房地产的过热发展,促其正常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日本、东南亚房地产泡沫的教训进行深入地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止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2010年9月底,国务院继4月份新政后对房地产市场存在回暖迹象的部分城市进行二次调控,效果却不理想。本文综合分析德国稳定房地产市场和新加坡治理房地产泡沫的成功经验,以及日本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结合国内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背景,提出房地产市场需要脱离支柱行业的产业转型、构建充足保障安居房并制定完善的分配制度、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实行分税制以抑制投资性需求、兼顾中产阶级购房问题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美国和日本这两个世界发达国家,都曾因为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了系统性经济和金融危机。近几年来,严重的投机性和宽松的房贷政策使我国房地产泡沫日益膨胀,正在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重蹈美国金融危机覆辙的可能性。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关键是要对过度投资与投机采取有效的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从风险逻辑角度分析了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政策效应、虚拟价值、不稳定性及危害性,房地产价格泡沫投资博弈获利会产生"真实金融风险",但市场恐慌激活的"潜在金融风险"才是影响金融稳定的主因.当经济由高增长转向正常增长速度时泡沫风险矛盾凸显,房地产定位要及时从支柱产业转变为保障性产业.泡沫膨胀与泡沫破裂都将导致财富转移加剧分化社会阶层,由此引发的政治风险比金融风险更可能导致市场恐慌甚至形成金融危机.泡沫膨胀与破裂双向风险是调控房地产价格的难点,泡沫膨胀是破裂的根源但也孕育着更大泡沫的破裂,因而在泡沫萌芽时期就应采取市场手段持续抑制泡沫膨胀,在泡沫矛盾尖锐的短期时点只能用非市场手段"稳房地产价格稳到底",而长效机制是推进房地产改革、去投资属性和构建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爆炸式发展时期,而国外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使各方对房地产的“超速”发展产生了担忧.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房地产市场60%以上的开发资金都来源于银行贷款的支持.商业银行在分享房地产发展带来巨额回报的同时也积聚了越来越大的风险,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就可能会引发银行信用危机、清偿能力危机等,甚至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动荡.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现状着手,探析房地产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并提出了有效的规避及防范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卢宾 《时代金融》2012,(18):187
我们知道,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高度密集的高风险行业,而在我国房地产贷款的经济活动,商业银行潜在或者正在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我国房地产事业发展迅速,但非理性繁荣的苗头也有所显现,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房地产泡沫的出现等市场风险正在发生,这对我银行房地产贷款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面对这些问题,我国社会各界及各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防范体系,以规避各类风险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卢宾 《云南金融》2012,(6X):187-187
我们知道,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高度密集的高风险行业,而在我国房地产贷款的经济活动,商业银行潜在或者正在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我国房地产事业发展迅速,但非理性繁荣的苗头也有所显现,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房地产泡沫的出现等市场风险正在发生,这对我银行房地产贷款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面对这些问题,我国社会各界及各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防范体系,以规避各类风险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引起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争论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经济萧条的担忧.人们纷纷剖析日本房地产泡沫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总结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及针对房地产行业实施新一轮调控政策背景下,赣州市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通过我们调查及对市场供求状况的非均衡估计及预测,2008年赣州市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矛盾将更加突出,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可能性增大。对此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和化解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促进下,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规模的迅猛扩张,由此导致了房地产行业突飞猛进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房产价格快速上涨,有的地区部分房产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购买的能力。"房地产炒作"、"购房狂潮"、"信贷燃烧"和"房地产泡沫"等热门评论的出现,是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将从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力求找到合理的应对措施控制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17.
徐杰 《北方金融》2018,(3):79-83
二战之后,日本专心致力于国内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美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在"广场协议"之后,日元不断升值,日本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和增加公共投资来应对日元升值的不良影响,房地产价格直线飙升。面对资产泡沫,日本货币政策从宽松转为从紧,日本财务省也出台措施限制房地产贷款,双重打击导致资产价格一路下跌,日本随后步入了"失去的十年"。为了厘清货币政策、房价下跌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本文分析了货币政策在日本资产泡沫形成与破灭中所起的作用,基于政府干预的视角对比了日本房价下跌前后的经济形势,并总结了来自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市场历次调控都未能稳定市场情绪,反而加深市场对房价上涨预期,房地产泡沫逐渐显现,隐患加大,可能为宏观经济带来一系列风险。本文分析了不合理房价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供需分析,针对房地产调控缺少长期理性措施的现状,提出了从供需两端构建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长效机制的建议,以期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可持续运行,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市场泡沫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市场泡沫及成因的分析,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判断我国房地产泡沫状况。提出在房价泡沫状态下,稳定房价就是维护泡沫长期化,将导致经济机体长期不健康,这与吹大房地产泡沫同样有很大的危害,本文提出了及时挤压房地产泡沫的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如何应对房地产泡沫——中日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日本货币政策应对房地产泡沫的教训,并比较中日两国针对房地产泡沫决策的宏观经济指标以及货币政策不作为的宏观经济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中日两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具有相似背景,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指标也呈现出与日本资产泡沫形成期类似的特征.考虑到两国银行体系在房地产融资中的相似地位以及同样较高的房地产家庭财富占比,在货币政策的应对方面应该紧缩货币以挤压泡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