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牧歌  张锐 《中关村》2012,(12):42-47
柳传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兴办了一个引起民族自豪感的著名企业,而且他本人也成为中国改革历史进程的一个见证、一种象征和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2.
曲琳 《中关村》2013,(7):74-75
他曾是中国著名的“黑客”,破解过中国互联网领域早期的各种系统.在华为、腾讯、盛大的历练让他完成了个人转型,创办的UCloud提供云服务,目标是替代IDC。  相似文献   

3.
王晓冬 《中关村》2006,(6):102-105
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企业家?是一家国际著名的研究机构,还是一个掌握国际领先技术的科技公司?这是任何人见到宋守根和他公司之后都会发出的疑问。他的公司只有十几个人,却汇集了国际知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数学家;他的公司拥有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国巨型客户,同时公司成员却在国内外核心专业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INSPEC三大检索机构检索,出版专著两本。他始终怀抱着科研的痴情,却又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了新创办的公司之中。他曾经回乡务农,却又终究凭借着一股拼搏的精神成为著名的教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4.
张德强  吴迪 《中关村》2010,(5):48-50
能进入美国的跨国公司,成为年薪几十万元的白领,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然而,他却“不知天高地厚”地炒掉了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股神巴菲特称他是“奇才”,就连好莱坞明星甚至美国议员,都争着和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他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启发着研究者做出新的发现。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省上虞县东关镇人,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他先后创建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辟了中国的气象事业;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使浙大挺进到全国名校行弛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6.
沈黎明 《中关村》2024,(1):92-93
<正>王心刚始终如一地坚持认真演戏,通过精心塑造的每一个角色,在大银幕上讲好中国故事,大力弘扬蕴含在工农兵身上的爱党、爱国精神。2024年元旦,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心刚迎来了92岁生日,电影界同仁们纷纷送上祝福,祝这位老艺术家健康长寿。在中国电影界提起王心刚可谓大名鼎鼎,几十年来,他以英俊的形象,精湛的演技,塑造了电影《海鹰》中英勇果敢的快艇艇长张敏、《红色娘子军》中大义凛然的党代表洪常青、《知音》中儒雅倜傥的爱国将领蔡锷等一大批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银幕人物,广大观众从一个个鲜活的银幕形象中记住了他的名字,他也因此赢得了“军中帅哥”“银幕第一军人”的美誉,并荣获“新中国22大影星”和“中华影星”殊荣。  相似文献   

7.
习牧歌 《中关村》2011,(8):32-33
史玉柱是个奇才,奇就奇在他曾经是中国最著名的"失败者"之一,因为计算机软件和保健品快速起家,却失败在一个巨人大厦项目和管理等问题上,一夜之间负债2.5亿。他的失败案例曾经被作家吴晓波收入畅销书《大败局》之中。  相似文献   

8.
萧惑之 《中关村》2009,(12):108-111
初识韩永飞教授,缘于他是世界著名的密码专家。曾经成功地攻破了世界顶尖的网络安全系统并开发了密码物理分析方法,被《纽约日报》称为“有突破性”的核心技术。中国IT业界赞誉他是“信息安全之盾打造者”。心仪韩永飞教授,只因拜读了他的大作《破译文化密码/与秋雨侃时分》,一位“非文化工作者”,独树一帜,勇敢地对当代中国文化思潮“批点非议”。  相似文献   

9.
习牧歌 《中关村》2012,(9):40-41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不是一个停留在书斋里的学者,2002年,他和经济学家汤敏等人,为了中国的经济和教育问题,亲身躬行,兴办了民办公益性学校——富平家政学校。  相似文献   

10.
明星 《中关村》2011,(10):22-24
在前不久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指出,中国发展中存在两种失衡,一种是过分依靠出口的外部失衡,一种是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的内部失衡。他认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对于中国的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小军 《中关村》2004,(7):43-45
最近,贺楚门现身上海,在中国首部直销法即将出台的微妙时刻,这家全球著名直销企业的掌门人开始了他的首次中国之行。如新企业集团总裁贺楚门此行的公开理由是推广一种“新生物电子扫描仪”。据说,这种“扫描仪”的主要作用是测试人体抗氧化剂含量,从而了解人体保健、抗衰老能力等综合指数,该产品将主要用于如新的顾客测试其保健品实用功效。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和教育家卢作孚(1893一1952)诞生一百周年。对这位文人出生的实业家、传奇式的“中国船王”,今天的人知道的似乎不多了。中央电视台的纪实连续剧《记忆》中有关于他的一部:《卢作孚——1938》。有一份报纸以这样  相似文献   

13.
《中关村》2008,(4):12-12
本刊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昔有“厉股份”的雅号,概言他对中国经济发展股份制改革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两会”期间.厉以宁教授被媒体“围追堵截”,讨教对当前“重大问题”的看法。果然不负众望,厉以宁教授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学界的热点人物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这些年可真是忙,一直是中国经济学界的热点人物,备受社会舆论和公众关注。自1998年荣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后,每年出席政协全会,都是新闻界追逐的焦点,“身陷重围”不得解脱,想进人民大会堂的门可真不容易。数十名记者,摄相机、照像机、录音机同时启动,响成一片,所提问题涉及金融、劳动就业、经济增长速度、收入分配等诸多方面,教授在早春寒风中从容应对,来者不拒,有条不紊地回答着问题,显示出一种游刃有余的风采;还笑说他当了这么多年老师,也从来没有这么考过学生。人民大会堂门前36级长台…  相似文献   

15.
2001年9月,世界第二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一次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会。在声势浩大的开幕式上,只见两个大学生肩抗一枝巨大的毛笔从看台上走进了运动场。正在人们感到不解时,一个人接过了这枝80多斤重的毛笔,饱蘸浓墨,在八名武警战士扯住的20多米长的巨幅绸布上,写出了“龙腾”两个字。短暂沉寂后的运动场,沸腾了!守在电视机前的全世界人也同样被深深震撼了!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从这里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那个写字的人是谁?那位用如椽巨笔搭起文化交流彩桥的人是谁?他就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张书范先生。张书范先生是当代著名…  相似文献   

16.
幽兰 《中关村》2015,(4):102-105
周其仁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并非在于企业成本过快上升,根本原因是制度成本过高。他建议应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制度成本曲线,促进经济发展。2014年,中国GDP增速创近24年新低,"新常态"特征得到全面呈现。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尽管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下行,中国企业对于经济前景仍然持乐观态度。2015年2月有机构调查,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一年以来的高点。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建  相似文献   

17.
时讯点评     
<正>成思危:靠信息技术转变"十二五"经济增长方式日前,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教授在出席201 1中国IT市场年会时表示,"十二五"期间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消除资金、能源和消费者方面的制约,需要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要通过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他表示,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这是中央早就提出来的一个方针,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从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来看,传统的有两条线,一是从生产管理发展上去,二是从管理角度发展上去;但不管哪条线,信息化的作用是  相似文献   

18.
马文良 《中关村》2013,(5):26-27
在他的办公室,我们见到了邓兴旺博士。这位著名的生物学家、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教授,正在做一件将影响中国十几亿亩农田的事。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许智宏院士对邓兴旺发明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赞誉有加之时,邓兴旺和他的团队也正快马加鞭。力图用精确设计育种技术替代传统的经验育种,并将其产业化,力争建成以企业化方式管理的世界级农业科技研发机构。  相似文献   

19.
他16岁便开始环球周游,他说最有意思的事情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里根经济时期,他是美国经济框架的主要缔造者,是总统的高级智囊;他是一名活跃的演说家,横跨商界和教育界,为布什的经济政策出谋划策;他对中国情有独钟,多次访问中国,为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奔波前行;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世界级的经济大师。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约翰·拉特里奇(JohnRutledge)博士,里根经济计划的主要设计师,布什政府白宫税收政策的顾问,B.V.集团顾问董事会成员,组建和拥有数十家公司,并且在全球为制造、分销以及服务性公司投资超过1.5亿美元。他每周定期…  相似文献   

20.
张颐武  CFP 《中关村》2006,(6):112-113
著名文化批评家张颐武,是一位关注现实世界、对于新锐思想和现象非常敏感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全球化、新新中国等新思想的倡导者。作为本刊特邀主笔,他曾发表过多篇文章,对文化、教育、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热点人物和事件不乏深刻见解。张颐武关于中国文化亟待走向世界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肇起于半个月前的“断章取义章孔风波”,显然是对这位学者的误解和中伤。本文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事情的原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