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小麦主产区在东北三省,文章采用观测试验方法探讨小麦生长受膜下滴灌、大田喷灌及自然降雨3种不同灌溉方式的影响。试验果表明:大田喷灌和膜下滴灌相比于自然降雨,其最终茎粗可分别提高11%及42%,产量可分别增加23.32%和43.05%,相比于大田喷灌和自然降雨,膜下滴灌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可分别提高93%和53%。膜下滴灌为东北地区小麦最优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中一个重要指标,工程设计规范对其计算方法有明确规定,从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获取的方式方法来看,综合反映了设计水平年一个灌区"标准状态"渠道系统工程状况、能力和田间灌溉水平下的灌溉用水效率。本文从和田河大型灌区和田市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概况出发,介绍了本灌区灌溉制度及设计灌水率的确定依据,并计算了渠系水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   

3.
基于动水法测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文章对汾西灌区2016~2020年渠道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效益进行了现场测试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汾西灌区干渠和支渠灌溉水利用系数相比改造前具有较大幅度提升,平均提升幅度达到32.2%,获得了良好的防渗效果,为灌区节约70%以上灌溉成本的同时,还能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使灌区地下位抬升4~5m,有效改善灌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严重缺乏的现状,为得出半干旱地区最优节水灌溉方式,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现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灌水均匀度、同等面积的设备投资、同等面积灌溉水量、作物匹配程度、农户承担能力和操作难易程度6项指标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滴灌、渗灌和沟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的综合效益,并以番茄为实例,分析了3种不同灌溉方式下,番茄的灌水量及产量,结果表明:滴灌灌溉方式的综合效益排名明显高于其余灌溉方式,同时,针对番茄,滴灌灌水量仅为5373m~3/hm~2(358.2m3/亩),产量达到了25411.85kg/hm~2(5082.37kg/亩),较低的灌水量与较高的产量导致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因此,滴灌可作为半干旱地区较为理想的节水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5.
水田灌溉输水现阶段主要有明渠输水和管道输水2种形式,明渠输水多采用混凝土衬砌,施工方便,造价相对较低,但水量渗漏、蒸发损失较多,水量计量管理不精确,渠道占用部分耕地,农机作业不能跨越衬砌渠道;管道输水多采用混凝土管或PVC管等,施工机械化程度高,速度快,造价相对较高,但水量渗漏、蒸发损失较少,水量计量管理易于控制,占用耕地少,农机作业可跨越输水管道。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节水农业的快速发展,水田管道输水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管道输水和渠道衬砌输水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工程设计、管理单位进行灌区节水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1喷灌为喷洒灌溉的简称,是利用专门的设备(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等)把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水滴,均匀散布在田间进行灌溉。喷灌系统可分为固定式、移动式和半固定式喷灌。1.1固定式喷灌各组成部分在整个灌溉季节(长年)都固定不动或除喷头外其他部分固定不动。优点是占地少,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易于实现自控或遥控作业,适宜于蔬菜和经济作物灌区,不足的是建设投资高。1.2移动式喷灌该系统的动力、水泵、管道、喷头可以移动。其结构简单,投…  相似文献   

7.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灌区节水改造中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低压管道输水节水灌溉技术在山西禹门口灌区的示范应用,从系统设计、工程布局、设备选型等方面对渠灌区低压管道输水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通过近年的示范应用,证明该灌溉技术具有节水、省地、省工和工程造价低、施工简便、管理方便及工程寿命长、增产效益明显等多种优势。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量的70%,其中90%是灌溉用水,全国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仅为43%,远低于欧洲发达国家(70%~80%)。该新产品是专为节约农业灌溉用水而开发的,产品包括:①新型过滤器:适合各类灌溉系统及饮水工程配套使用,可使水质较差的水过滤后达到清洁水标准(无泥沙,无有机生物);②新型恒流灌水器:可解决流量偏差大、压差影响大的问题,具有压力补偿功能,  相似文献   

9.
刘晓云  周俊 《水利技术监督》2023,(4):131-134+155
为了优化J省当前的农田水利技术,在确定了工程模式,进行了灌溉水利计算之后,确定了低压管道灌溉系统的管道和泵站布置,并提出了合理的水力计算方式。结果显示,系统应优先选用丰字型布局,且优化后的灌溉系统在相同引水量情况下能比传统灌溉方式多出0.52m2的灌溉面积。文章关注了J省当前低压管道灌溉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优化后的系统可以更好地进行规避,进一步提升农田水利效率、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0.
长距离输水渠道是解决内陆干旱区区域性缺水问题的常见工程之一,输水损失影响渠道的输水效率。文章以某大型输水渠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得到渠道水利用系数,并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渗流是输水损失的主要部分,合理的防渗措施,能有效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土工膜防渗效果良好,适用于长距离输水渠道。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对马铃薯采取不同灌溉技术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率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总结出适宜该作物生长的滴灌技术,并针对滴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陈琼 《IT经理世界》2010,(19):52-53
一家地处南疆、以制造和售卖节水灌溉滴灌带材料为主营业务的小公司,为何能在短时间内从里到外都焕然一新,并顺利拿到4000万元的风投?  相似文献   

13.
浮式取水口在小水库灌溉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水库普遍采用底孔输水洞放水灌溉,水温较低,不利于作物生长,作者提出浮式取水口,取水温较高的表层水灌溉.对浮式取水口的设计要点,管路在新建和已建工程的过坝方式做了较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邓海军 《水利技术监督》2022,(1):125-128,232
灌区水资源供需时序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灌区水资源和用水的安全性.文章通过对灌区水资源供需时序进行研究,达到合理预测灌区灌溉水量的目的.以某灌区为例,为明确灌溉水量与作物需水量、降雨量之间的关系,以非线性协整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同时选择BP神经网络模型作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水量与作物需水量、降雨量三个变量间存在非线性协...  相似文献   

15.
李虎 《水利技术监督》2023,(11):134-136+140
为保障灌区农业灌溉的平稳运行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敦煌市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项目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了敦煌市设计水平年需水量和现状年用水量、生态分配水量指标及“三条红线”水量限制指标,结果表明,2030年灌区节水效果显著,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在保证项目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提高了农业增产,增加了绿洲的稳定性。该研究为灌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管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节水灌溉设备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农业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1%,却生产出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经济作物的80%。用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地下水位下降、河湖干枯、季节性缺水、江河污染、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21世纪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16亿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必须放弃不惜以耗竭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农业灌溉模式,推广使用好节水灌溉设备。 节水灌溉设备就是实现节水灌溉机械化所采用的机电装备和塑料器材。按其用途…  相似文献   

17.
以青龙河输水工程为研究对象,对输水管道进行水力计算,得出了管道的粗糙系数和埋藏深度。依据计算结果对输水管道结构进行设计,并研究了输水管道的防腐蚀方法,以便及时发现漏点并进行维修。还提出了一种外加电源阴极保护的防腐蚀方法,为对今后输水管道设计和防腐蚀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渗灌是继喷灌、滴灌之后的又一节水灌溉技术。渗灌是一种地下微灌形式,在低压条件下,通过埋于作物根系活动的灌水器(微孔渗灌管),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定时定量地向土壤中渗水供给作物。渗灌起源于地下浸润灌溉。最早的渗灌是地埋透水瓦管的渗灌,虽然与现代渗灌技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幼龄葡萄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干旱区酿酒葡萄生产的最佳灌溉供水模式。以左侧地下穴贮滴灌,右侧地表滴灌(SDI-DI)、两侧地下穴贮滴灌(SDI-SDI)、左侧地表滴灌,右侧地下穴贮滴灌(DI-SDI)与两侧地表滴灌(DI-DI)这4种滴灌处理对幼龄葡萄根冠生物量、根系活力及叶片生理功能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冠比、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与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这4项指标是影响灌溉方式评价的主要因素;采用一侧地表滴灌、一侧地下穴贮滴灌的根区交替滴灌(DI-SDI)供水模式为最佳处理。研究结果为提高西北干旱区果树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出现的一些节水灌溉新技术和国外一些有别于传统灌溉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各自的特点及适用地区,并指出了一些节水灌溉技术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目的是拓宽节水灌溉的技术领域,开阔人们的视野,并为各地因地制宜地选择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