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春晓 《现代商业》2011,(20):279-281
目前,面临房屋拆迁补偿款时,出卖人时常以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为由主张拆迁补偿款。本文旨在从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损害赔偿范围、拆迁补偿款的性质及民法倡导的公平原则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公平、公正的在出卖人和买受人之间分配拆迁补偿款。  相似文献   

3.
高云肖 《商》2014,(14):144-144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建筑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然而近年来,因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而导致的纠纷事件时有发生,给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相关概念入手,总结了影响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有效的因素,并详细阐述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认定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在越权担保合同有效、无效之间的取舍本质上是在公司利益、股东利益与担保权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取舍,但是不同主体的利益并不存在必然的位阶高下之分。在越权担保合同的效力认定问题上,应以降低社会整体交易成本为宗旨,区分不同类型公司作为担保人时的调查成本、救济成本,采取最能有效降低社会整体交易成本的效力认定方案。  相似文献   

5.
凡帆 《江苏商论》2021,(4):94-96,115
在房屋购买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以产权为借贷提供担保,法律对此种行为的界定,司法实践怎样认定该买卖合同的效力,双方行为并未达成真实的买卖合意,是否构成"通谋虚伪",在学理上有待商榷.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该行为通常的外在法律形式是双方的房屋买卖法律关系,而隐藏的法律形式则是一种担保关系.据《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4条规定,人民...  相似文献   

6.
7.
无效合同与可撤销合同,其根本性区别在于无效合同损害的是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可撤销合同是对当事人一方显失公平,作为可撤销合同,受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无效合同自合同成立签订之日起就无效,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无效合同看似与可撤销合同有其相近之处,其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实践中应避免二者相互混淆。  相似文献   

8.
恶意抗辩是一种违反诚实信用,滥用抗辩权的行为.合同一方当事人通过主张合同无效,逃避合同义务且无需背负任何责任甚至获利,而合同另一方则因对方的恶意行为不得不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和不利.  相似文献   

9.
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列为无效合同有效促进了法律的自身完善,这也是各国合同法的通用做法,明确社会公共利益的具体范畴,掌握其适用标准,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致合同无效的情形加以规范,将有效规范司法,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0.
纳税担保合同公证是按照法定程序证明纳税担保人及纳税人与税务征收机关签订纳税担保合同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办理公证的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税收征管秩序,及如何认知和理解纳税担保合同公证。  相似文献   

11.
雷智荣 《消费导刊》2009,(11):132-132
本文从无效建设工程合同的产生原因入手,归纳了无效建设工程合同的类别,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对无效建设工程合同的三大法律后果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追缴财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一、经济合同签订的原则 (一)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原则.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是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任何违反法律和政策的行为都会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经济合同法>第4条规定:"签定经济合同,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和计划的要求."这是指经济合同的内容及其签定的程序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对合法合同,国家法律予以坚决保护.  相似文献   

15.
2014版《广州市房屋买卖中介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已正式启用.为了帮助广大消费者、房地产经纪机构和经纪人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示范合同,保护房屋交易当事人、经纪机构的合法权益和规避经纪纠纷,文章对该新版合同的法律关系、功能和特点作了全面解读、分析,并提出其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王从容 《价格月刊》2007,(11):80-81,84
《合同法》第52条规定了5类绝对无效合同,但仔细推敲其中的第二、三、五款,不难发现这些条款所规定并非一概为绝对无效合同,甚至条款之间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笔者认为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应为可撤销合同,而且并非一切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一律无效。《合同法》立法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尽可能地缩小无效合同的范围,这样既能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又能节约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