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月14日上午10点,在海淀体院西路甲2号,记者见到了有“中关村创始人”之称的纪世瀛。等他的时候,记者看到院子里有一块3米多高的大石头,上面刻着由严济慈题写的“科技之光”的碑文,虽然只有800余字,可一段中关村传奇般的创业史却是清晰可见。作为北京世纪英才高等研修学院的院长,纪先生是直接从教室出来见我的;知道他一个小时后还要回教室,我们的访谈很快就进入了正题。《中关村》:有人说您是中关村的“村长”,也有人说您是中关村的创始人,您喜欢哪一个称呼?纪世瀛:都不准确。我最喜欢的是“中关村第一村民”这个称呼。为什么?因为村长是要下台的,而我这个村民,只  相似文献   

2.
李金  王大禾 《中关村》2004,(5):56-59
作为中关村的急先锋,纪世瀛的办公室却不在中关村的核心地带,而是在上地开发区的交通要道附近。这里没有海龙、硅谷和太平洋那么喧闹,但是,有很多大公司的总部都在这里,这其中就有联想、用友等等国内知名的高科技企业。纪世瀛说,他自己是“胜利大逃亡”到了这里。他说,当年他在中关村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为中关村民营企业的发展披荆斩棘、东拼西杀、摇旗呐喊、开天辟地,如今,能找到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办公,他很满足了。媒体给他的冠以“中关村第一村民”的美名,他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是中关村民营企业的马前卒、排头兵,是中关村的一员闯将。中关村有名的那句话:“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中关村”就是纪世瀛原创提出的。  相似文献   

3.
卫汉青 《中关村》2010,(11):5-5
今年是中关村的"而立"之年。30年前的1980年10月,中国改革开放的麦种刚刚萌芽。根据邓小平1979年出访美国达成的科技交流协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陈春先1980年初参观考察美国硅谷后大受激奋,带领纪世瀛、崔文栋等几个人,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应该也是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相似文献   

4.
世事沧桑。中国已经从30年前的乌托邦走了出来,不再讳言财富了。 1980年,中国科学院陈春先、纪世瀛等几位科研人员走出传统体制,创办了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收取了一点技术培训费,曾被视为非法收入,遭遇了种种厄运。30年后这粒种子长成了举世闻名、年生产总值达上万亿元的中关村!  相似文献   

5.
卫汉青 《中关村》2024,(1):50-53
<正>纪世瀛赶上了一个有伟大支点的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他踩在了时代的节拍上,所以才有了那些光辉四射的传奇!传奇之三:投身民营科技教育的创举纪世瀛辞任民协会长那年,已经62岁了。他一直追求和践行的“一生写好七个字:中关村民营科技”,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似乎该静享清福、颐养天年了。但他没有,而是开始了另一段投身民营科技教育的传奇。  相似文献   

6.
萧惑之 《中关村》2009,(1):100-103
权当序言在《中关村》杂志卫汉青社长主编的《中关村创新谱》新书发布会上,有“中关村第一村民”雅号的纪世瀛先生,热情洋溢地振臂高呼“中关村精神万岁”!博得长久的雷鸣般掌声。2008年5月中,汉青社长拿来纪先生关于论述中关村发展的长篇文章,我作为责任编辑,  相似文献   

7.
纪世瀛 《中关村》2008,(5):18-21
两年前,在《中关村创新谱》新书发布会上,以“中关村村民”自喻的纪世瀛先生,在发言中第一次喊出“中关村万岁”的口号,博得热烈的掌声。时至今日,音犹在耳,令人难忘。“中关村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说能永续长存?……现在,纪先生又有了新的更深刻的感悟和论证。在“中关村人”全面总结中关村20年的发展经验之际,兹刊发纪先生的《中关村精神万岁》一文,以飨读者,更盼赐稿。  相似文献   

8.
马文良 《中关村》2011,(5):28-29
中关村与北京科博会的渊源要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还在规划建设阶段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首次以"中国·中关村"形象组团参加"北京国际周"。从那时起,中关村便以其数不尽看不完的"新玩意儿",频频成为科博会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给科博会吹来一股又一股新风。正在孕育中的“中国硅谷”就以这样的姿势首次与科博会亲密接触,向创业者们挥手,期望在这沃土之上诞生出一个个传奇。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2008,(10):22-25
历史不会遗忘,中关村的第—缕曙光照射在陈春先、纪世瀛弱不禁风的服务部身上,接着晨曦照耀到段永基、柳传志、陈庆振、王洪德等人身上,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指日可待;从1980年陈春先、纪世瀛创办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华夏所开始,中关村历史开始从白颐路书写。作为这一阶段历史的见证者,一批最早在中关村创办的企业,京海、科海、四通、联想、方正…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从小到大,从产品到市场,尝试在一条“前无古人”的路上艰难跋涉。以于维栋、张福森、胡昭广为代表的中央调查组和海淀区领导的支持和庇护,中关村旭日东升,普照大地,自此奠定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独霸江湖的威名。  相似文献   

10.
聂蕊 《中关村》2024,(1):80-83
<正>“汉化版本”是数字时代下的一种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共同构建数字生活共同体的倡议。适逢中关村创新发展四十五年之际,位于海淀北部的壹美美术馆于岁末年初推出了展览“汉化版本——从中关村出发的数字生活共同体”,在回顾中关村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历程的同时,探讨数字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数字愿景,为公众带来扎根海淀区而放眼全球、回顾历史而面向未来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1.
尤一村 《中关村》2004,(8):78-78
7月4日,2004年“永丰杯”国际男子网球巡回赛在天津开赛,14天后移师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永丰基地进行决赛。19个国家和地区近150名选手参加比赛。本次国际网球巡回赛由国际网联和中国网球协会主办,北京海淀区体育局协办,北京海科锐驰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作为本次大赛的冠名单位,中关村科技园永丰基地又一次成为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焦点。永丰基地总经理蔡志强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赛事的举办,推动网球事业在中国的普及,并借此继续打造永丰基地的品牌,凸显永丰基地在中关村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路演”的传奇现在,北清路和园清路上,“永丰杯…  相似文献   

12.
园区信息     
《中关村》2008,(4)
中关村20年发展规划: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关村成立20周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全面总结中关村20年的经验,制定中关村后20年的发展规划。为此,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认真总结和研究了中关村园区20年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园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做出中  相似文献   

13.
未来20年里,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的中关村将获得一片全新的发展空间,这一片绿色土地上将出现全国乃至全亚洲第一个率先进入高技术社会的区域——中关村新区。与此同时,一个耀眼的名字出现我们面前——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中关村新区高增值核心区域,中关村新区研发、商务中心,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乃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划时代的标志。中关村发展的第三阶段“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中关村被公认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名词,21世纪中国挑战全球知识经济的领军地区。在中关村科技…  相似文献   

14.
未来20年 中关村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卫 《中关村》2008,(5):14-17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关村成立20周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要全面总结中关村20年的经验、制定中关村后20年的发展规划"的指示精神,我们进行了初步总结和研究,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李政 《中关村》2004,(9):34-35
中关村之路是一些自发者自愿者们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踏出来的。有人认为中关村的存在意义要大过小岗村,因为中关村蕴涵了中国的未来元素。它最有可能将中国转变成一个现代国家,因为中关村具有世界前沿的技术、人才与产业,当然还有文化。而且,中关村的经济文化的骨架是城市的,而小岗村所解决的是农村背景下的中国发展问题。在城市化成为中国发展主动力的21世纪,中关村的意义无法计算,很难量化。显然,中关村的意义还是一个未知数,小岗村的意义已经为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发展史所证实。但正因为这种未知数,才让人充满期待,才有中关村火山的第二…  相似文献   

16.
《中关村》2008,(4)
10年来,我一直在中关村办企业,对身边的中关村的巨大变化看得尤为真切。柳传志作为人大代表谈感悟时如是说。20年前中关村初创时,曾被骂为骗子一条街,如今已经成为历史的笑料。20年后中关村的发展成果,誉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7.
本期《中关村》杂志,主打内容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第二届优秀企业家、优秀创业者评选活动”,以及39位候选人群英谱。尽管他们只能有20人当选,但作为中关村上万家高科技企业、40万创业者的代表,他们无疑是中关村乃至中国的知识英雄!因为他们代表了拼搏,代表了效率,代表了创新,不然中关村何以在短短20年就能从一片荒芜的土地发展为“世界八大文化圣地”之一,每年以接近翻番的速度扶摇直上!?两年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举办了第一届“双优”评选活动,评选出了柳传志、段永基、陆致成、张兆东、王文京、杨元庆、刘迎建等20位优秀企业家和创业者。他们的名字,已被永远铭刻在中关村科技园内一面黑色大理石砌成的文化碑墙上!  相似文献   

18.
赵玉华 《中关村》2012,(6):37-38
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中关村,中关村看什么?20年来,以中关村为代表的88个国家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为己任,为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早期的探索到现在的引领,中国高新区走过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其成果令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9.
江川 《中关村》2015,(3):66-67
通过实施这两个工程,将密切增强中关村与其他国家高新区之间的合作,发挥高新区企业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中的突出作用,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新贡献。2014年,中关村示范区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超过1.3万家,是上年的2倍多;企业实现总收入3.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持续引领中国创新创业潮流的中关村,于2015年2月4日,在科技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全国率先发布"创业中国  相似文献   

20.
王德禄 《中关村》2013,(2):88-88
2013年1月8日,我和赵慕兰邀请于维栋、赵绮秋、王殿儒、陈庆振等10位中关村老一代领导人、创业者参加"陈春先创业史料采集座谈会"。大家回忆起陈春先创业阶段的经历轶事,讨论了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的价值。几年前,我曾说过,陈春先迈出下海创业的一小步,使中国经济改革迈出了两大步:第一大步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第二大步是中国从工业经济转向新经济。中国能否现实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