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赫哲族主要聚居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有“鱼皮部”之称,其鱼皮制作技艺和桦树皮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赫哲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甚理想,这些非遗的当代价值挖掘不充分、不深入。赫哲族技艺类非遗项目价值的挖掘,有助于民族博物馆的建设,有助于文旅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助于非遗研究的推进。  相似文献   

2.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创造的伟大智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集聚地.随着运河岸边村落城镇化加快,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保护传承,逐步出现非遗传承"后继无人"、非遗技艺"无人问津"等现象;同时非遗传承人受到自身年龄层次、知识水平与环境空间的限制,对扩大非遗影响力和提升受众体验度亦能力有限,传统的传承传播渠道面临瓶颈期.大数据、云平台的新传播情境以及"互联网+"新媒介传播从广度上可加快非遗传播和受众体验的速度与力度,从深度上开拓非遗传播空间与格局;大运河江苏段非遗IP与超级话题的不断推陈出新,可展现不同新媒体介质的公共交互性、开放自由性、资源综合性和传播虚拟性等特征.因而,研讨运用新媒体提升大运河沿线非遗传播的策略显得亦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播迎来了新的契机.文章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为例,针对赫哲族非遗文化开发中知名度不够、缺乏传承人、销售渠道少、缺乏相关产品的创新开发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赫哲非遗文化品牌;多种方式传承;拓宽销售渠道;创意开发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非遗为资源的乡村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基层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乡村本土非遗人才供需失衡、非遗文化认同感不足、人才综合素质偏低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乡村非遗产业发展。文章结合河北省省情,对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传承保护及人才培养做深入系统分析,提出乡村本土非遗人才开发的具体路径措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政策的出台、专家学者的努力,非遗保护成效显著,我国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的特色之路,特别是在传统手工技艺方面.因手工技艺地域性特点、文化性、技艺特色性因素的影响,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方式与方法各有不同.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为例,从楚式漆器制作技艺的自我发展、国家导向下的技艺保护与传承、职业教育融合下的技艺保护与传承三个方面来解析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马雁 《经济研究导刊》2014,(27):316-317
从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和技艺保护现状出发,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过程中非遗传承人、传承社区等权利主体与开发利用者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因此开发利用同时,需要强化对非遗法律保护和确认的相关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着积极作用,设立国家级非遗名录是国家重要的文化战略。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后,国家级非遗能否有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是非遗保护和开发的必经之路。文章以2001—201 3年中国31个省非遗和旅游业匹配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国家级非遗对地区旅游业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国家级非遗名录对地区旅游业的影响不显著。随后划分旅游业发达和不发达省份,并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旅游业发达省份,国家级非遗并未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而对于旅游业不发达省份,国家级非遗则有效地推动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通武 《江南论坛》2023,(10):49-54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向文化IP转化,是驱动非遗开发的重要路径。大运河江苏段非遗IP化开发,对提升江苏运河文旅品质、提高非遗“造血”功能、引领非遗产业整合创新尤为必要。近年来,大运河江苏段非遗在开发载体、产业规模、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非遗资源利用率不高、创新发展定位不清晰、产权保护政策不完善、品牌IP授权力度不够、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此,建议大运河江苏段在培育载体、创新战略、健全机制、保护产权、协同发展等方面精准施策,构建非遗IP价值链各环节优化及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潘志伟  孙巍巍  汪作朋 《经济师》2022,(5):150-151+159
黑龙江“四小”民族包括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他们有着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四小民族非遗文创产品发展现状和创新困境的分析,力争探索出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的方法与路径,从而促进“四小”民族民族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也能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创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是目前非遗保护行之有效的途径,街津口赫哲族乡在这方面有着较成熟的开发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但其因明显的行政法律保护模式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性的忽视而备受诟病。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寻求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遗"为集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是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分布次之。从类型来看,其空间分布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类差异最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类空间差异最小;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不同类型"非遗"的高密集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线及黔、藏、新等省会城市周边是次级密集区。进一步分析了"非遗"分布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相关因素的关系:有84.50%的"非遗"分布在5km河流缓冲区范围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适宜的气候是"非遗"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分布与GDP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东部沿海省市双高,西部和东北等省市双低;以汉族为主的"非遗"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的"非遗"成块状集中在西南、华北及东北的辽宁地区;人类活动频繁且经济文化发达的燕赵、吴越、中原和齐鲁等文化副区是"非遗"密集区。  相似文献   

12.
陈雅忱 《经济地理》2020,40(2):227-232
在梳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分别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路径和对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118和258项,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常德市、吉首市和邵阳市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传承和保护困难,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和非遗开发主体矛盾等发展问题。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非遗旅游发展布局,活化非遗项目,丰富旅游开发模式和打造非遗品牌项目等保护和开发路径;开展非遗主体旅游规划,挖掘非遗潜在价值,分类开发有序推进和注重产权保护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虽然丰厚,但是随着现代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传承现状堪忧。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与职业院校教育的双向意义所在,鉴于职业院校美术教育融合非遗文化传承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非遗文化传承与职业院校美术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乐晶 《经济师》2023,(7):11-14+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非遗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信息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山西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借助科技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文章总结了科技参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现实状况及问题,指出乡村非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不应局限于文化本身,还应当包括传承主体、实践技能和实践空间的多维度转化。  相似文献   

15.
前言     
《时代经贸》2012,(9):6-7
“北京风味小吃技艺”打包中遗的项目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北京老字号协会就此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调查。截止2O09年底,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已经进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豆汁制作技艺、大顺斋糖火烧制作技艺进入北京市级“非遗”项目;“护国寺小吃”制作技艺、都一处炸三角制作技艺、会仙居炒肝制作技艺、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注重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文化特征和特色的旅游产品,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文化凝聚着某一地域特有的民风习俗,传承着民族文化传统,因其娱乐性与地域性的特点,与旅游相结合、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模式遂成为发展区域旅游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借鉴国内成功的文化旅游模式,实现甘肃省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这是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中华老字号非遗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市场价值,对于老字号非遗的认识应该运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方法,重视其自然和谐与实用理性的基本特征。老字号非遗技艺的制作理念反映出不违物性、崇尚自然的特点,老字号非遗技艺制作过程中具有自然选材、环境友好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点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聚类等方法,以中国4批次3 140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呈聚集分布态势,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2)从类别来看,表演艺术类聚集于京津冀与冀鲁豫、长三角、粤闽沿海、湘鄂贵地区;传统手工艺类聚集在长三角、陕晋交界、京津冀地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聚集在长三角及黄河下游地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类多分布于东南沿海。(3)从批次来看,前两期非遗项目较多;后期更重视经济不发达地区非遗项目的开发。(4)非遗项目的两个分布高核区分别位于京津冀和长三角。(5)非遗分布趋向于地势比较平坦、气候温暖宜人、水资源丰富、阔叶林为主的平原和低山地区,以及历史文化悠久、民族聚居、经济较发达区域。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乡村振兴事业有着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本文对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民族村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将“匠心工艺坊”项目融合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实践,并对此进行个案研究,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匠心工艺坊应立足于传统畲族文化内容资源,构建技艺革新、人才培养、产品研发、业态孵化、路径融合等多业态复合的产业生态圈。该项目将有效解决传统技艺、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转化之间的矛盾,并推动莪山畲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全面提升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华老字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在中华老字号企业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华老字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并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生存空间和传承平台,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赖以生存的“保护伞”。以北京入选三批国家级名录的项目为例:在北京市申报并入选国家级名录的88个项目中,属于老字号的非遗项目共有29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