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土地流转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是当前我国农地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户获得农地承包权和使用权之后 ,如何才能促使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土地生产率 ,稳定农业生产 ,并为无地农村人口或有志从事规模经营的农户获得土地经营权提供途径和机会 ,应该成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 ,特别是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尤其在加入WTO后 ,我国更应该进一步深化农业改革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 ,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一、明确承包土地的财产权 ,界定土地使用主体的权利范围 ,使土地流转在…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张家港市国土资源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一手抓资源和资产管理,一手抓执法和用地服务,土地管理有了长足发展。强化耕地保护,开展了土地复垦、整治、整理、开发、建设“五位一体”项目土地整理工程,至2001年末全市一级基本农田3.53万公顷,投入土地复垦资金3亿多元,整理土地9722.33公顷,净增耕地1888.27公顷。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实行经营性用地收购储备和招标拍卖挂牌交易,显化土地资产,为政府积聚财力,大力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推行窗口办公、…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农民最为重要的财产,实现土地产权是中国农民自古以来的不变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实现了产权平等,通过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摆脱了产权异化,从“两权分离”中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经由全面深化改革走向土地财产权。实现农民土地产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是未来"三农"问题的着力点。维护农民的经济权益,保护农民的农地使用权,要求健全农地使用权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土地登记制度,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农地征收制度中维护农民权益,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不断充实和完善系统的农地使用权保障体系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按照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由使用单位或个人取得土地使用权,农地则由农户以承包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但集体土地使用权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权利以及具有什么内容的权利?综观世界各国,土地权利一般都通过民法体系中的物权法来设置,土地物权是农民生产和经营的最根本权利。  相似文献   

6.
土地制度是未来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现实选择,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理想选择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二元土地制度,表现在产权形式上,有"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和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之分;在农地的交易方式上,"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只能被政府征收。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与农地产权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收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不尽合理有关: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使当事人缺乏维权的法律支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排他性,使当事人缺乏维权的自我激励;政府对农地产权的不当限制直接侵害了当事人的土地权益。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思路应该是:以“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为思想指导,通过重构农地产权制度以有效约束政府征地行为,通过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以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并逐步实现城乡土地市场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越南政府通过革新土地政策实现越南农业农村整体变革的主要做法.归纳了越南农村土地政策革新的三方面主要成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同时指出了越南需要以农民利益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导向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政策革新以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越南土地政策革新对中国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作用:借鉴越南“换地聚田”的做法解决中国“分散经营”的问题、借鉴越南土地使用权物权化促进中国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美国日本农地流转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农地资源的合理流转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农地规模化集约化的进程。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地的流转就存在了,政府也在一步步推出促进流转的政策措施,尽管近几年农地流转发展态势良好,但总的来说,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发生率仍然偏低,如何促进农地流转已成为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重要课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是有别于普通农民、城市市民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农地产权残缺。农地产权的残缺表现在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残缺几个方面。在农地产权完整的情况下,土地所有者或出售或自己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应该是无差异的,我国农地产权的残缺致使农地的一些收益农民无法实现或分享。我国现有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农地制度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国农村改革在制度创新上的最大成就在于创设了农户的土地承包权 ,正是在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 ,农村家庭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并由此支撑了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和持续发展。改革的实践向人们充分展示了有效的制度创新带来的经济绩效 ,而这又强化了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以及人们关于农地制度建设的基本共识 ,即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以法律的形式而不再仅仅是通过政策规定、合同约定的形式来规范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 ,无疑将使农民的土地权利获得更加坚实可靠的保障 ;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农地制度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变迁:阶段性、多样性与政策调整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核心是土地使用权归属和界定问题,而使用权问题的核心是树立农户对土地使用的预期信念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因此,本文将对农地制度变迁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对农地使用制度的创新,尤其是对发生范围和影响较大的不同土地使用权制度和使用权流转形态进行剖析,然后对农地调整和使用权流转问题进行评述,最后对土地制度变迁进一步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与农地使用制度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亚荣  刘安然 《中国农史》2006,25(3):127-1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使用制度经历了丰富的变迁历程。农地使用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新农村建设将推动农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作为农地使用的主要方式,目前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应从推进农地配置的市场化、使用方式多样化、促进农地流转、扩展农地使用权的权能、加强保护等方面改革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4.
自1987年开始,广东对长期以来实行的“无偿、无期限和限制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进行了改革,推行了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前提下,实行“有偿、有期限和允许依法流动”的新使用制度。至1995年底,全省100%的地市级、95%的县(区、市)已实行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索农民土地所有权认知的动态变化及其内在机理,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民对于土地所有权的认知与法制教育无关,与外部力量的干预高度关联。研究结论:农民土地所有权认知不是现行法律文本意义上的宣传教育的结果,而是农民作为认知主体自主建构土地产权象征意义的过程。新一轮农地制度创新要赋予农民永久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和对抗外部干预的救济权,以保证农地使用权的长期稳定,促使农民在长期稳定使用权的基础上建构起象征意义的土地所有权认知。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 ,我国农地产权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波动的发展变化过程。 5 0年代初土地改革到 195 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成立 ,农地产权基本上归属于农民个体所有 ;195 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到 196 2年 3年经济困难时期 ,农村土地小集体所有向公社大集体所有过渡 ,农民丧失了土地的所有权与独立的使用权 ;196 3年到上世纪 80年代初 ,实行生产队小集体土地所有制 ,农民小集体有了自由经营权 (尽管不完全 ) ;从上世纪 80年代初开始 ,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 ,虽然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 ,但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分离 ,农民以户为单位在承包期内对所…  相似文献   

17.
农地制度、农地市场与妇女土地使用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浙江嵊州264个农户家庭的数据对中国农地制度和农地市场中的妇女土地权益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家庭为基本分析单位的研究表明,中国农地制度并不存在性别歧视,女性更容易在婚嫁过程中失去土地,但是,活跃的土地市场能够帮助这些家庭平等地获得土地使用权。离婚和丧偶妇女的家庭更有可能在集体土地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也更难通过土地租赁市场获得土地使用权,因此,这些家庭经营的农地面积显著低于其他家庭。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变迁:阶段性、多样性与政策调整(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四、土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尽管二十多年的农地制度变迁 ,各地在农地使用权方面创造了多种制度形态 ,提高和优化了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但由于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 ,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 ,并不能完全消除土地在社区内农户之间的重新调整和流动 ,从而决定了土地调整和土地使用权流转一直是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中的普遍现象。(一 )土地调整 土地调整产生于中国农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制度的内在规定。即特定土地地块在不同承包经营者之间的变动 ,有大调整小调整两种方式。大调整一般是在某个时段进行的涉及社区全体成员的土地调整 ,有两…  相似文献   

19.
改革四十年来,中国政府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制度框架下,不断变革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制度历经农地集体所有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到新时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历史变迁。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农地产权制度与制度环境不断耦合的过程,它以不断提升农地产权明晰程度且农民获得越来越充分的土地权利为导向、在制度边际上沿着既定路径持续进行着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并实现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农地产权制度应当按照"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适时顺应制度环境的变化在制度边际上进行调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并赋予农民更多更充分的土地权利,努力达成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一致同意。  相似文献   

20.
均分地权条件下的农业规模化经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的“集体所有个人使用”农地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造成了农地“细碎化”经营的规模劣化。在满足生存基本需求和非农就业机会增加的条件下,农产品剩余不断增加,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增加规模效益,客观上形成了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追求。具有实力的大企业通过变更土地使用权的模式,将农户的经营行为纳入企业内部管理,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由分散经营的规模效益劣化走向集中经营的规模效益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